雲南南華:縣域經濟發展邁出大步子

雲南南華的優勢有哪些?發展的方向在哪?如何將優勢變為發展的勝勢?這些問題近期頻繁出現在當地黨委政府各類會議及調研中。
南華地處滇中,交通便捷、民族文化豐富、森林資源富集是發展優勢。近年來,當地充分凸顯“南華之長”,補齊“南華之短”,隻為“干成”想辦法,不為“干不成”找借口,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排名躍升20位,居全省第24位,交出了一份群眾滿意的民生答卷。
新鮮的荷包豆。南華縣委宣傳部供圖
精准“滴灌”,小豆子闖出大市場。荷包豆是南華的傳統產業,以前沒有形成規模種植,2022年,當地在總結復盤近幾年來的農業生產實情后,把有一定種植基礎、但沒引起重視的荷包豆作為助農增收新支點,從項目、技術、資金上給予扶持。經過3年發展,南華已建成雲南省最大的荷包豆種植基地。
據統計,2024年南華縣荷包豆種植面積達2800畝,較2021年翻了7倍,種植農戶從100余戶增至1700余戶,產值從2021年的400萬元增加到2500萬元,豆農戶均增收超過4000元。
下“針”功夫,指尖開出“致富花”。彝繡作為彝族的文化符號,已流傳千年。多年前,南華的很多巧手繡娘便致力於把彝繡當作產業來做,其中就有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彝族服飾)代表性傳承人丁蘭英。
“我從2014年返鄉創業,公司剛成立那幾年,繡工少,技藝高的繡工更少,加上沒有好的設計,產品種類單一、質量參差不齊,缺乏市場競爭力,繡品銷量低,市場基本沒有打開,發展一度陷入困境。”丁蘭英說。
彝繡研學。南華縣委宣傳部供圖
在產業發展的道路上,離不開南華縣黨委政府的支持。“縣主要領導帶我去外地跑市場、參加展會,提升公司產品銷量和影響力。幫扶我們的東南大學設計團隊在指導設計的同時,還幫著培訓設計人才,我們的產品質量得到不斷提高。”丁蘭英說。
2020年以來,南華縣開展彝繡技能培訓235期14304人次,培養彝繡能手2360人,45名繡工列入非遺傳承人名錄。當地彝繡產值從2022年的8316萬元增至1.18億元,繡娘月人均收入從2000多元增加到4000元以上,有3780戶2萬多人吃上了“彝繡飯”,佔南華人口的十分之一。
抱團發展,茶葉俏銷市場。南華縣兔街鎮種茶歷史悠久,有“哀牢古國,千年貢茶”的美譽。然而長久以來,靠傳統的種植方式和小作坊式的分散加工,兔街茶葉一直難於突破藏在深山無人識的困境。
2022年以來,南華縣邀請科研院所專家,與縣鄉村干部一起蹲點,推廣新技術,構建新體系,帶領群眾改造茶園2.5萬畝,將鎮內小而雜的茶葉品牌進行整合,統一推出“兔樂之”公共品牌,不斷增強市場競爭力。
兔街茶山。南華縣委宣傳部供圖
據統計,南華茶葉產值從2022年的2500余萬元增加到2024年的1.08億元,3800余戶茶農戶均增收超過6000元,如今的兔街茶已經遠銷上海,成功走出了一條蝶變之路。
“一年接著一年干,說到就要做到,做到就要做好。”這是南華縣委主要領導時常挂在嘴邊的話。南華縣持續打造荷包豆、彝繡、茶葉等“優而特”的產業,並逐步在縣域經濟發展中形成獨具特色的“南華經驗”。(呂玉玲)
來源:南華縣委宣傳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