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國內

《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發布

2025年01月20日08:31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發布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以下簡稱《綱要》),面向到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目標,對加快建設教育強國作出全面系統部署。

  教育部負責人介紹,此次印發的《綱要》,是在我國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關鍵時刻,黨中央、國務院頒布實施的教育事業發展綱領性文件,是首個以教育強國為主題、以全面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為重要任務的國家行動計劃,是全面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統籌發展、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的頂層制度安排,對落實黨的二十大重大部署,更好發揮教育強國建設在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中的先導任務、堅實基礎、戰略支撐作用,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在總體目標設定上,《綱要》堅持遠近結合,分2027年、2035年“兩步走”。“第一步”面向開局起步階段,重點是全方位打牢教育強國建設基礎。《綱要》明確到2027年,教育強國建設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效。各級教育普及水平持續鞏固提升,高質量教育體系初步形成,人民群眾教育獲得感明顯提升,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全面提高,拔尖創新人才不斷涌現,關鍵領域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教育布局結構與經濟社會和人口高質量發展需求更加契合,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重要教育中心建設邁上新台階。

  “第二步”面向中長期,深化重大戰略布局,確保如期建成教育強國。《綱要》明確到2035年,黨對教育事業全面領導的制度體系和工作機制系統完備,高質量教育體系全面建成,基礎教育普及水平和質量穩居世界前列,學習型社會全面形成,人民群眾教育滿意度顯著躍升,教育服務國家戰略能力顯著躍升,教育現代化總體實現。

  《綱要》在第一部分明確了教育強國建設的指導思想、工作原則和主要目標。

  圍繞塑造立德樹人新格局,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綱要》提出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加強黨的創新理論體系化學理化研究闡釋和成果應用,拓展實踐育人和網絡育人空間和陣地,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打造培根鑄魂、啟智增慧的高質量教材,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

  在基礎教育方面,《綱要》提出健全與人口變化相適應的基礎教育資源統籌調配機制,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促進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和高中階段學校多樣化發展,統籌推進“雙減”和教育教學質量提升。

  針對高等教育的發展,《綱要》提出分類推進高校改革發展,優化高等教育布局,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完善拔尖創新人才發現和培養機制,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

  此外,《綱要》在第五部分強調,培育壯大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有力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出實施基礎學科和交叉學科突破計劃,促進青年科技人才成長發展,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效能,建設高等研究院開辟振興區域發展新賽道。

  圍繞職業教育,《綱要》提出加快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培養大國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提出塑造多元辦學、產教融合新形態,以職普融通拓寬學生成長成才通道,提升職業學校關鍵辦學能力,優化技能人才成長政策環境。

  此外,《綱要》強調建設學習型社會,以教育數字化開辟發展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優勢。提出提升終身學習公共服務水平,實施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促進人工智能助力教育變革﹔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筑牢教育強國根基。提出實施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行動,提升教師專業素質能力,優化教師管理和資源配置,提高教師政治地位、社會地位、職業地位。

  《綱要》強調,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激發教育發展活力。提出深化教育評價改革,完善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適配機制,提升依法治教和管理水平,健全教育戰略性投入機制,構建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統籌推進機制。完善教育對外開放戰略策略,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重要教育中心。提出提升全球人才培養和集聚能力,擴大國際學術交流和教育科研合作,積極參與全球教育治理。加強組織實施。要求完善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部門各負其責的教育領導體制,全面推進各級各類學校黨的建設。充分發揮中央教育工作領導小組作用,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切實扛起教育強國建設的政治責任,形成建設教育強國強大合力。

  據了解,為加快推進教育強國建設,中央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加強對《綱要》編制的統籌領導,教育部會同有關部門深入推進編制工作,認真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全面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特別是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深入開展調研論証,廣泛征求各地區各部門、各民主黨派中央、有關學校和專家學者等意見建議。(楊潔)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