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寒氣逆極,滋陰養陽(二十四節氣裡的中醫養生之道)
近日,哈爾濱冰雪大世界園區上演音樂“快閃”,小提琴演奏家薛蘇裡與哈爾濱勛菲爾德少兒藝術團的小提琴演奏者在“快閃”上演奏。
新華社記者 張 濤攝
更多精彩
掃碼觀看
掃碼聽歌
“不有大寒風氣勢,難開小朵玉精神。”斗轉星移,光陰不息,轉眼間,農歷甲辰年二十四節氣的“最后一站”——大寒就要來到。
2025年1月20日為大寒日。此時節,寒野蒼茫,天寒地坼,朔風裹著冷意呼嘯而來,河流湖泊多被堅冰覆蓋,暗藏的生機在冰霜裡萌芽,青鬆翠柏勁韌常青,空氣中似有梅香浮動。至此,節氣輪轉了一圈,准備開始新一年的輪回。
嚴冬將盡,春歸有期
每年公歷1月20日前后,當太陽到達黃經300度時,大寒就到了。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后一個節氣,也是冬天結束、春季到來的轉折點。
同小寒一樣,大寒也是表示天氣寒冷程度的節氣。古人說“寒氣之逆極,故謂大寒”,涼為冷之始,寒為冷之極。寒是冷的極致,而大寒又是寒的極限——“大寒者,寒至無復加也”。從字面看,大寒應該是一年之中最冷的時候,此時常出現寒潮、大風和雨雪天氣,伴有持續低溫。近代氣象觀測記錄表明,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大寒不如小寒冷,因此過去常有“冷在三九”“小寒勝大寒”等說法。不過,在某些年份和沿海少數地方,全年最低氣溫仍然會出現在大寒節氣內。
以五天為一候,古人將大寒分為三候:一候雞始乳﹔二候征鳥厲疾﹔三候水澤腹堅。此時節,母雞感知春意,開始抱卵孕育小雞﹔鷹隼等飛鳥盤旋空中,凌厲的目光注視著大地,以迅猛的“身手”尋找著新的收獲﹔如果說立冬之時的“凍”,如同冰凍在膚,而大寒之時的“凍”則如同冰凍入腹——此時冰一直凍到水域中央,且厚實堅硬。在古代,此時正是採冰的好時機,人們開始鑿冰儲存,以備來年選用。
“大寒到極點,日后天漸暖。”大寒節氣是一年中陰陽轉換的重要時機。此時天氣嚴寒,然而物極必反,凍到極點,便也意味著冬季行將結束,寒盡春將生——“殘雪暗隨冰筍滴,新春偷向柳梢歸”,寂靜的天地間,陽氣徐徐回升,堅硬的冰層下,春水悄然萌動,大地悄悄回暖,春的訊息已在路上。
花信自小寒開始,為梅花、山茶、水仙﹔大寒的花信三候分別為:一候瑞香、二候蘭花、三候山礬。每五日為一候,它們依次開花,或清雋靈動,或花香淡雅,成為多少文人墨客不竭的靈感源泉:“堪與梅花競標格,沖寒也向雪中開”“梅蕊暗黃初過雪,蘭芽淺紫未離寒”“凌波仙子生塵襪,水上輕盈步微月”“山礬是弟梅是兄”……縷縷花香為嚴寒的冬日增添了無限詩意,陪伴著人們走向又一個春天。
“古人說‘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所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大寒養生仍要著眼於‘藏’。”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呼吸科副主任醫師張宗學介紹,“藏”指不過分消耗,中醫認為,此時自然界寒氣襲人,最易損傷心腎陽氣。體虛年老之人,稍不留意易使舊病復發或增添新病,此時要特別注意避寒就溫、滋陰養陽。
大寒迎年,食糯暖身
俗話說“小寒忙買辦,大寒要過年。”進入大寒,農歷新年的腳步越來越近,民間有“大寒迎年”的說法,人們開始准備年貨、制作年肴,濃濃的年味在大街小巷彌漫開來,
“小寒大寒,無風自寒。”大寒當天,自古有“食糯”的習俗,也就是糯米做的食物。最典型的就是八寶飯——將糯米蒸熟,拌以糖、油、桂花,倒入裝有紅棗、薏米、蓮子、桂圓等果料的器具內,蒸熟后再澆上糖鹵汁即可。八寶飯色彩繽紛,味道甜美,象征著甜蜜、喜慶和吉祥,是節日和待客的佳品。在廣東,人們常在大寒時節用瓦鍋蒸煮糯米飯,以滋補御寒。北京等地有吃消寒糕的習俗,消寒糕是年糕的一種,以糯米為主料,加入核桃仁、紅棗、桂圓肉等。舊時,老百姓大寒這天吃消寒糕,既有驅散寒冷之意,還有“年高”之意,討個吉祥如意、年年平安、步步高升的好彩頭。
“糯米性溫、味甘,比大米含糖量高,食用后全身暖和,利於驅寒,還有補中益氣、溫散風寒、潤肺健脾胃的功效。”張宗學介紹,為抵御嚴寒補充元氣,此時應少吃生冷之物。大寒已是農歷四九前后,在南京,傳統的“一九一隻雞”食俗仍被不少家庭所推崇,熬上一鍋鮮香美味的雞湯,或單燉,或添加參須、枸杞、黑木耳等合燉,暖乎乎地喝下肚,一身的寒氣被驅趕殆盡。
“大寒時節,自然界的陽氣正處於從冬季的閉藏過渡到春季的升發中,人們的飲食也應順應這一變化,飲食要既能抵抗嚴寒,又要漸次減少進補量。”張宗學表示,由於大寒節氣臨近春節,家家戶戶會准備豐富的節日食物,此時要注意避免飢飽失調,可適當吃些具有健脾消滯功效的食物,如山藥、山楂、柚子、雞內金等。日常可以選擇一些溫補類食物,如糯米、板栗、羊肉等,還可選一些平補類的食物,如蓮子、芡實、苡仁、赤豆、大棗、銀耳等,可促進體內陽氣的升發。此外,也可適當多吃一些發散風寒的食物,如蘿卜、洋蔥、芥菜等。為了逐漸適應春季舒暢、升發的特點,還可以適當多吃些白菜、油菜、菠菜、胡蘿卜、菜花等蔬菜。
“小寒、大寒是一年中雨水較少的時段,所以日常要注意多喝水。”張宗學建議,這個時候可以喝些紅茶、黑茶、姜棗茶等,可以起到扶陽益氣的功效。其中,姜棗茶具有溫中散寒、補血正氣的功效,適量喝能促使血管擴張,暖身驅寒。
周而待始,養精蓄銳
“過了大寒,又是一年。”大寒一到,年一天比一天近了,家家戶戶開始“忙年”:掃塵土、趕年集、備年貨、置新衣、寫春聯……處處充盈著歡樂喜慶的氛圍。
“家家刷牆,掃除不祥。”大寒時節,各家各戶都會進行掃塵活動,也就是大掃除,又叫“除陳”“打塵”。人們將房屋認真徹底地清掃一番,清理家中的垃圾和不用的物品,寓意除舊迎新,為新的一年帶來好運和吉祥。舊時,大寒時節的街上,常有人爭相購買芝麻秸,俗話說“芝麻開花節節高”,人們用芝麻秸比喻年年生活更高更好。除夕夜,人們將芝麻秸洒在院子裡,孩子們將其踩碎,噼啪作響,人們稱之為“踩歲”,寓意歲歲平安。這些討口彩、圖吉利的習俗,使大寒驅凶迎祥的意味更加濃厚,表達了人們對新年的美好願望。
“大寒時處三四九,天寒地凍冰上走。”大寒期間天氣寒冷,但人們對於冰雪運動的熱情滿滿。古時候,我國北方人就有冰嬉的愛好,直到今天,這項活動依然經久不衰。如今,花式整活還得看冬天的“爾濱”——夜幕下的冰雪大世界美輪美奐,五彩斑斕的燈光將晶瑩剔透的冰雕映照得如夢如幻,仿佛置身於一個童話般的冰雪王國。冰雪大世界露天蹦迪,鬆花江上上演冰雪嘉年華,賞大型冰雕,玩超級冰滑梯、雪地卡丁車、雪圈漂移……冰雪給人們帶來了無盡的驚喜與歡樂。
“大寒時節,適當鍛煉有助於增強身體抵抗力,防止疾病發生。”張宗學建議,不同人群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選擇不同的鍛煉方式,快走、慢跑、廣場舞、太極拳等都是不錯的運動方式。運動強度要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而定,以微微出汗為好。老年人不宜做過於劇烈的活動,運動時注意切勿大汗淋漓,以免陽氣外泄。
“大寒大寒,防風御寒。”張宗學提醒,大寒時節,冷空氣仍較頻繁,容易誘發心腦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養生需藏神於內而不露於外。體質虛寒者、慢性病患者、年老體弱者尤需注意防寒保暖,重視對頭頸部、胸腹部、腰背后、足底等容易受寒的部位的呵護,避免風寒的侵襲。家中可以常備一些“辛”通陽氣的調味料,如生姜、大蔥、香菜、紫蘇葉、花椒等,都是味辛性溫的藥食兩用之品。初感風寒感冒時,及時將這些辛溫解表、宣肺散寒的食材煮水或熬粥食用,有助於改善症狀。睡前也可用生姜、艾葉、花椒等煮水泡腳,能起到驅寒散濕、活血通絡之效。
歲過此時,年至尾聲。大寒節氣后,立春節氣接踵而至。由此,新一輪二十四節氣周而復始。正如唐代詩人元稹所說:“冬與春交替,星周月詎存?明朝換新律,梅柳待陽春。”四時運轉,就是這般首尾相接,無窮無盡。在二十四節氣的最后一個節氣裡,讓我們一起穿越嚴寒,擁抱溫暖,以健康的體魄迎接新年的到來吧!
二十四節氣養生歌
自古以來,人們就以歌曲、詩詞等形式,將節氣之美傳唱千古。現在,讓我們用歌聲來感受二十四節氣之美,體會大自然的韻律與詩意吧——
立春冰消陽氣轉 雨水春芽鮮
驚蟄回暖蟄虫懶 春分桃花艷
清明敬祖思先賢 谷雨賞牡丹
最美是一江春水綠如藍
立夏風暖嘗三鮮 小滿蠶結繭
芒種麥黃梅子熟 夏至荷初綻
小暑時熱氣熏蒸
當心暑熱傷津濕氣盛
陽光更加熾熱 大暑要來到
飛鳥厭其羽 走獸厭其毛
浮瓜又沉李花式消暑多妙招
冷飲還是要少吃為妙
春夏季白晝長 養生重養陽
三伏天陽氣盛 冬病夏治忙
春養肝夏養心宜安寧勿緊張
忌過度貪涼
立秋葉落涼風至 處暑稻花香
白露層林漸漸染 秋分銀杏黃
寒露清影入晚秋 霜降菊可賞
登高望遠也別忘防寒涼
立冬草瘦百花殘 小雪初嚴寒
大雪河流漸冰封 冬至不行船
三九天滋補一冬
期盼來年無病也無痛
小寒常勝大寒 飛雪落窗檐
起居早臥晚起 保暖避嚴寒
秋冬季陽氣收藏養陰記心間
保養精氣才益壽延年
二十四個節氣 一年一輪回
察萬物之生息 賞人間至美
在寒來暑往中觀榮華與枯萎
品千般滋味
二十四個節氣 藏中醫智慧
順天時養身心 方事半功倍
道法自然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願你我身心一切安康
二十四個節氣 華夏傳千年
時光不停流轉 寫文明長卷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潤澤心田
創美好明天
(填詞:王美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