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大眾文藝新在哪裡
歲末年初,“新大眾文藝”成為文藝界熱詞。微短劇崛起、人工智能賦能創作、沉浸式戲劇方興未艾……人們無時無刻不在接受新的文藝收獲。與此同時,發一段短視頻、寫一部網絡小說、開啟一場才藝直播,抑或用AI創作一首歌曲,億萬人民在互聯網上隨時進行著新的文藝創造。
新大眾文藝,正在成為一次洶涌澎湃的新浪潮。
新大眾文藝新在哪裡?何以發生?其為我們這個時代的文藝創作帶來哪些機遇和挑戰?近期,文藝界專家學者就此展開熱烈討論。
人民群眾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規模、能力、意願參與文藝創造
“當我們談論新大眾文藝時,我們在談論什麼?”中國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李敬澤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在他看來,“新大眾文藝”的概念不是憑空而來,而是從當下人民大眾文藝生活的巨大新變中來。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迅猛發展,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呈現出多樣化、多層次、多面向的特點。同時,隨著中國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超大規模人口文化素質普遍提升。李敬澤認為,這是新大眾文藝能夠產生的基礎,由此帶來的不僅是精神文化需求數量的巨大增長,更是對精神文化生活質量的更高要求。
與此同時,日新月異的互聯網和信息化浪潮為新大眾文藝興起提供了強大動力,不僅重塑著人們的閱讀和觀看習慣,也改變著文藝主體的形態。“參與、交互,接受同時輸出,模仿進而創造,這種新的主體形態正在不知不覺中變得習以為常。文藝深刻介入生活,生活直接介入文藝。”李敬澤說。
技術革新帶來文藝新變,科技和人文的結合不斷擴充創作的新內涵。陝西省作協副主席閻安觀察到,當下語言類作品的樣式愈加豐富,視頻類作品的影響力與日俱增。與此同時,新大眾文藝往往具有融合性,是語言、音樂、視頻等元素的融合,而且創作者界限模糊,一些作品是多人共創的結晶。
身處媒介融合時代,原本分化成各個具體學科的內容也迎來新的調配和整合。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劉大先分析,這種變革由科技的日常生活化啟動,涉及方方面面,包括主體上的全民參與,寫作上的即時交互、人機互動,傳播上的移動普及,閱讀上的視頻轉型。比如說,媒介融合推動文藝作品從單一文字形式向圖文、視頻等多模態轉變,出現很多“泛文學”的作品。接受和傳播也發生變化,推薦算法以讀者的閱讀經歷定位其閱讀趣味,根據讀者反饋進行用戶畫像。這一切不僅沖擊著傳統文學的邊界,也迫使大家重新思考“何為數據時代的文學”。
“以往的文藝大多依靠知識分子、經過教育培訓的專門人員來完成創作任務,是經過媒介篩選后的文藝。”首都師范大學藝術與美育研究院教授許苗苗指出,新媒介時代大眾主體性凸顯,文化教育主體和新媒介技術的普遍化,使大眾自己可以寫、畫、表演,也可以在網絡環境中形成創作共同體,從而產生眾多文字、圖像、聲音結合的文藝產品。
文藝創作不再是“你說我聽、你寫我讀、你說我賞”,人民群眾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規模、能力、意願參與文藝創造。
在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秦蘭珺看來,從生產機制來看,新大眾文藝屬於“集市”模式,即網絡社會中的“共建共享”模式。在審美趣味上,傳統文藝追求秩序性與導向性,而新大眾文藝更看重互動性與社交性。大眾不再是被動接受,而是主動選擇有趣內容。
不能隻停留在對表面現象的探究,更要深入分析其背后的深層生活邏輯和審美邏輯
文藝的大眾化,始終是我國文藝發展的重要命題。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講師楊毅認為,我國大眾文藝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五四時期的民眾啟蒙型、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人民動員型、20世紀90年代的大眾娛樂型,還有現在的新大眾文藝。但新大眾文藝在創作主體、過程、形態等方面都呈現出以前未有的新特點。
“我們需要以一種歷史眼光來探究現在的人和十年、二十年前的人相比,文藝生活發生了哪些巨大變化。”李敬澤表示,傳統文藝形態和新文藝形態在新時代的板塊錯動中相互碰撞激蕩,開辟了許多理論創新、藝術創造的新空間。對新大眾文藝的討論,不能隻停留在對表面現象的探究,更要深入分析其背后的深層生活邏輯和審美邏輯。
新大眾文藝需要新的話語體系。加強對新大眾文藝的研究、闡釋和引導,是一項非常迫切的課題。
提起新大眾文藝,人民日報文藝部副主任劉瓊立刻想到《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那時候,出現了秧歌劇等藝術形式。民族化的形式和大眾化的審美,是大眾文藝的普遍特點。這對我們當下的大眾文藝創作依然有啟發。”她認為,大眾文藝存在的底層邏輯是共振與共鳴。新的經驗、新的語言的涌現,會為新大眾文藝不斷注入新的血液、新的靈魂。
研究新大眾文藝,離不開總體性視野。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賀桂梅指出,我們在說“大眾”的時候,好像都是指向個體,但並不是一個一個的人加起來就是社會。一個社會要能夠共同行動,這需要通過媒介和文藝把一個一個的人組織起來。從實踐的角度來說,我們要思考怎麼組織這些分散的個體、多樣的大眾文藝,使之具有真正的大眾性、人民性。
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講師楊宸認同這個觀點。“塑造共同文化要求關注共同議題和公共價值,這就需要走出個人的狹隘經驗,去體認別樣的生活方式,去理解他人的所思所愛,去形成我們身處同一個歷史語境之中的認識,如此才能達成一種普遍的大眾性或公共性。”他認為,在此情況下,我們談論的勢必就應該是一種新的大眾文藝,也就是能在新的媒介條件下與歷史語境中去重新承擔或激活一種公共性的文藝。
“新大眾文藝不是一個輪廓,而是一個場域。在學術研究上,它也不應只是一個描述性概念,而應是一個建構性概念。”北京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叢治辰認為,人文學科學者應該保持更加辯証的態度。一方面,要看到新大眾文藝中所蘊含的創造活力﹔另一方面,也要敢於直面其中存在的問題,作出具有人文立場的反思。
面對洶涌而至的新文藝浪潮,傳統文學、影視、舞台藝術如何與新媒介熱情相擁、融合共生,也是新大眾文藝面臨的重要課題。
“我們不能因為強調新大眾文藝,而否定傳統的專業文藝創作。人人都可以成為作家、藝術家,人人都可以創作,這必然倒逼傳統作家對自己的創作進行省思。”賀桂梅指出,專業創作者要改變觀念,探索如何能夠和新大眾文藝進行溝通,如何在新大眾文藝時代找到自己的位置,“一個寫作者,必須有開闊的視野,將人民意識、政治視野和創作技巧結合在一起”。
在中國文聯理論研究室副主任胡一峰看來,新大眾文藝與傳統文藝之間,顯然不存在線性的替代關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真正的差別在於,新大眾文藝是在用戶和專業生產的框架內思考問題,是典型的互聯網思維。他認為,要暢通新大眾文藝與傳統文藝之間的渠道,釋放各個領域的創造活力,創作出符合時代審美與人民需要的文藝作品。(劉江偉 朱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