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脈”資本市場發展 培育耐心資本需良好生態
為何利率下行對股指上行支撐乏力、為何上市公司分紅力度加大但股市表現不佳……1月11日舉辦的第二十九屆(2025年度)中國資本市場論壇上,多個關於我國資本市場發展的矛盾現象被討論。多位專家學者形成的共識是,連續、穩定、一致的市場預期,是資本市場長牛、慢牛、健康牛的基礎。股票二級市場主要是投資場所,並非融資之地,上市公司融資主要在一級市場完成。
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深化資本市場投融資綜合改革,打通中長期資金入市卡點堵點,增強資本市場制度的包容性、適應性。在部署2025年重點任務“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時,會議提到“健全多層次金融服務體系,壯大耐心資本,更大力度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創業投資,梯度培育創新型企業”。
論壇現場,中國証監會原主席肖鋼直言發展耐心資本是項系統工程,需要進一步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有序擴大制度型開放,完善基礎制度,統籌協調政策體系,構建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他說,這需要“科研團隊有耐心、企業創始人有耐心、出資人有耐心、政策有耐心”。
資本市場向穩
“發展資本市場,要有優秀的企業,良好的制度和嚴格的監管,還需要對我國有必要、有條件、有能力發展強大的資本市場充滿信心。”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戴相龍在論壇現場分享的數據顯示,我國一年期以上居民存款達到60萬億元,養老金和保險資金總計35萬億元,銀行托管主要用於投資的各類資金有110萬億元,合計200多萬億元。“按年均增長12%保守預測,到2035年上列資金將達到800萬億元,其中,會有很大比例的資金投向股票和債券。”
這位見証中國金融業改革發展的實踐者認為,我國長期資金供給能力迅速增強,資本市場長期資金供給遠大於需求。他還提到,2025年我國將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利率和存款准備金率都會有下降,預期今年股市好於去年。”
實際上,目前我國股票債券市場規模已位居全球第二,商品期貨交易額連續多年位居世界前列。從參與主體看,目前我國投資者賬戶有2.2億多個,中小投資者佔比達96%。
“當前我國資本市場已經進入從量的增長轉向質的提升的發展階段。”中証金融研究院院長毛寒鬆結合前不久証監會召開的推進資本市場改革發展專題座談會的內容介紹,下一階段推動資本市場改革的重點任務需放在強化資本市場內在穩定機制、著力提升資本市場的定價效率、大力促進長期資金和耐心資本的發展、培育市場的投融資文化上。
建立增強資本市場內在穩定性長效機制也是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改革任務之一。毛寒鬆認為,一方面平穩健康運行的資本市場能夠為市場主體提供安全可靠的投融資環境,促進資源有效配置﹔另一方面,資本市場的風險定價、風險功能等進一步發揮保障資本市場的穩定,資本市場的穩定性有助於減少風險的波動,使得宏觀經濟能夠更加平穩運行。
穩預期、穩資金、穩信心……自2024年4月《關於加強監管防范風險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即新“國九條”發布以來,多個政策舉措釋放資本市場向穩信號。
“2024年中央出台了一系列穩定股市的措施,中國人民銀行公布兩項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証券、基金、保險公司互換便利和股票回購增持再貸款),對穩定股市發揮了積極影響。”戴相龍提到,少數人把這兩項支持資本市場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看作是中央銀行發放再貸款買股票,這是很大的誤解。“中央銀行隻對金融機構實行貨幣操作,金融機構從中央銀行獲得流動性則由金融機構依法自主使用。”戴相龍建議,把這兩項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作為常規備用工具,在股市發生非正常下滑時及時運用,以增強市場信心,保持証券市場穩定發展。
“嚴刑峻法”威懾違法違規行為
伴隨一攬子增量改革政策持續落地生效,不少專家注意到,資本市場活躍度較2024年9月24日以前提升明顯。“活躍對於優秀的投資者和交易者就是機會。”在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管清友看來,未來若干年並購都是非常重要的主線。
對於市場關心的A股指數變化,不少專家認為,更需要關注的是資本市場定位理念的轉變與制度改革。
“下階段資本市場必須堅持市場化、法治化方向,配套嚴刑峻法,防止IPO(首次公開募股)天使化,打通長期資金入市堵點、痛點,進一步完善受損投資者的救濟機制。”中國人民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院長吳曉求研究金融與資本市場已有30年。他認為,發展資本市場需要配套嚴刑峻法,隻有嚴刑峻法,才能威懾欺詐上市、虛假信息披露、操縱市場、內幕交易等違法違規行為。
他還提到要深刻理解注冊制和IPO的內在含義,資本市場在推動中國高科技企業發展方面具有戰略性意義,但同時這些高科技企業融資必須符合IPO要求。“實踐過程中,要防止個別IPO的‘ICU化’。”吳曉求進一步解釋,資本市場不是“救濟”市場,是為了企業更好成長。“投資人需要回報,獲得與風險市場相匹配的風險收益率,企業融資后要為市場提供更多利潤。”
針對資金入市的堵點、痛點問題,吳曉求認為,堵點包括三年長周期考核、商業保險資金入市償付能力指標等,“同時進一步豐富央行關於資本市場流動性儲備的預期機制。”
戴相龍則建議擴大機構投資,支持長期資金入市,包括加大養老金對股市的投資、擴大保險資金對權益類產品的投資的比例、進一步發揮信托公司的投資功能等。
“2024年9月末,城鎮職工基本養老金滾存6.7萬億元,除拿出兩萬億元左右委托社保基金會投資外,還有近4.7萬億元。”戴相龍分析,考慮到城鎮職工基本養老金收大於支,除留足3個月養老支出外,還可以拿出3萬億-3.5萬億元,用於委托投資。“這樣做既可以使地方基本養老金每年增加收益1000多億元,還可以更好地支持資本市場發展。”戴相龍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