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戶貸款記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微風輕拂,果香四溢。
“大管家,收入咋樣啊?”臨近春節,忙碌一年的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縣利民鄉暮陽村村民龍正國終於有時間和妻子坐下來,盤算去年種柑橘的收入。
“猜猜?”妻子普菲菲賣起關子。
“2024年產量不錯,收了140噸,能賺個15萬元?”龍正國忐忑地翻了3下手掌。
“一共賣了47萬元,除去成本,淨利潤接近20萬元!”普菲菲翻了翻賬本,擺了4下手。
幾年前,夫妻倆的生活完全是另一番模樣。
2018年,龍正國回家創業種柑橘。“那會兒,我們家剛剛脫貧。手頭緊,就種了800棵樹苗,3年后果樹挂果,賺了3萬元。”
嘗到甜頭的龍正國盤了盤家裡的土地,還能再種4000棵。“但一算賬,心裡當時就沒了底——樹苗、農資、人工,一年光投入就要3萬元。用800棵挂果樹養4000棵新樹苗,能撐到收獲期嗎?”
“一家人都為沒錢發愁,想過各種辦法。要說真正看到希望,是聽說了政府對產業發展有信貸扶持。”龍正國至今仍津津樂道當年的轉機。
2021年,脫貧戶龍正國拿到了5萬元小額信貸,種下了4000棵柑橘樹。
從800棵到4800棵,精心管護之余,龍正國夫妻也在思考下一步的發展。
“提高效益,既要科學種植,又得推陳出新。”夫妻倆的新目標又遇上了老難題,“要買新品種樹苗,還要流轉土地,噴灌、植保無人機等現代化農業管理手段都得花錢,裡外裡少說要30萬元。”
這回雪中送炭的,是建水縣農業農村和科學技術局副局長劉永生,“缺少資金,是制約脫貧戶發展產業的主要問題。我們一直醞釀著,增加脫貧戶信用額度,將願意發展產業的脫貧戶扶上馬,再送一程。”
2021年9月,建水縣有關部門聯合建水農村商業銀行試點推出脫貧人口小額信貸“5+5+N”,即“首貸5萬元財政全額貼息貸款、追貸5萬元非財政貼息貸款、配套N萬元非政策性商業貸款”。貸款金額梯度遞增,滿足脫貧戶不同產業發展階段的資金需求。
2023年,龍正國如願拿到30萬元授信。“無須擔保、抵押,帶著身份証、戶口本等基本材料,上午簽完合同,下午就收到了放款通知。”
“貸款利率有優惠,3年能節省利息1萬多元。”市場不等人,貸款到賬后,龍正國立馬購買新品種樹苗,布置噴灌設備,還聯系了無人機飛手精准施藥,效率直接翻倍。
惠農資金汩汩流動,興產業、富農家。
脫貧人口小額信貸新政策實施3年來,建水縣共計放貸1.75億元,為3515戶像龍正國一樣的脫貧戶解了發展之急。
“資金充裕,產業發展有底氣。再奮斗一年,新品種樹苗挂果,毛收入能突破50萬元,貸款也能提前還清!”望著眼前的柑橘林,龍正國和妻子相視一笑。
《人民日報》(2025年01月13日 第 04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