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祿豐優化布局,補鏈強鏈
蘿卜飄香 產業賦能

深冬時節,走進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祿豐市仁興鎮,一片片綠油油的蘿卜地如畫卷般在廣袤的田野上鋪展開來。在這裡,蘿卜不僅是餐桌上的佳肴,更是仁興鎮農民開啟致富之門的“金鑰匙”。
近年來,仁興鎮緊扣“調結構、興產業、促發展”的發展理念,積極引導農民根據市場需求,因地制宜地發展蘿卜產業。如今,蘿卜已成為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產業。2024年,全鎮蘿卜種植面積高達30600畝,產值預估突破1億元。
綠油油的蘿卜地。人民網記者 虎遵會攝
仁興鎮古城村委會村民張俊,自幼便在煙田裡幫忙,自2001年開始種植烤煙,至今已有23年。他親眼見証了高標准農田建設、機械化發展、技術革新等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以前種20畝左右就覺得很吃力,現在種60畝左右,反而感覺比以前輕鬆。”張俊感慨道,高標准農田建設后,土地都連在了一起,更加平整,交通更便利,用水也更加方便了。
“去年,我就開始在煙田裡種植蘿卜。我們的蘿卜品相好、質量優,根本不愁賣。”張俊滿臉笑容地介紹。
按照仁興鎮產業發展布局,全鎮以點帶面、抱團發展,建立了“培育+種植+儲藏+加工+銷售”的現代營銷模式,為蘿卜產業持續增值賦能。
地裡晾晒的蘿卜。人民網記者 虎遵會攝
為了推動蘿卜產業發展,仁興鎮通過引導村集體經濟組織入股、整合財政涉農資金等方式,在果園、銀沙、左所等村建立了935畝以蘿卜為示范內容的農業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基地大力推廣耐寒耐旱抗病虫害的優良品種,充分發揮引領和帶動作用,提高良種覆蓋率,穩步提高產量和綜合效益,在培育基地建起了產業鏈。
同時,仁興鎮依托鎮農村服務中心和本地“田秀才”,以農業技術培訓推廣為保障,重點推廣合理密植、科學施肥、機械化作業、配套病虫害綠色防控等技術,在種植技術上強化了產業鏈。
更值得一提的是,當地以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為龍頭,成立了13家蘿卜產業合作社,推行“企業+黨組織+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在企業、合作社和農戶之間建立了訂單生產、技術協作、土地托管等聯結機制,全面推進蘿卜種植市場化,補強了產業規模鏈。
此外,仁興鎮還優化環境,聚焦要素保障,引入企業大力推進蘿卜精深加工和蘿卜田園觀光文旅產業。通過發揮串聯一到二產業的紐帶作用和“接二連三”的效應,推動蘿卜產業從一產向二三產高效延伸。
在這片充滿生機的田野上,每一個蘿卜都承載著農民的汗水與希望,每一片蘿卜地都孕育著鄉村振興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