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要聞

雲南省盈江縣因地制宜發展觀鳥產業,同時帶動生態旅游—— 

飛鳥翔集致富路(深閱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本報記者 楊文明
2025年01月02日08:2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圖為美麗的雙角犀鳥。尹以祜攝

  核心閱讀

  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盈江縣依托當地豐富的鳥類資源,大力發展觀鳥產業。當地將愛鳥護林、保護生態寫進村規民約,合理布局觀鳥地點,統籌好觀鳥活動與生態保護,觀鳥、護鳥形成良性循環,同時促進了生態旅游,蹚出一條發展新路子。

  每年10月到次年5月,當雨水漸少、旱季來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盈江縣就迎來觀鳥季。盈江縣太平鎮石梯村村民徐小龍,便早早收拾好家裡的民宿,開始迎接“幾乎天天客滿”的游客住宿高峰期。

  2015年,這個小山村的300多名村民,還有一半屬於建檔立卡貧困戶。2023年,石梯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當年的不足2000元增長至1.28萬元,脫貧致富的同時,還實現了對山林的有效保護,以及觀鳥人與鳥類的和諧共處。

  當地如何走上致富路的?記者進行了採訪調研。

  愛鳥護林、保護生態寫進村規民約

  石梯村從不缺鳥。

  村裡森林覆蓋率超過90%,全村有記錄的鳥類超過450種,全國鳥類物種中超1/3都能在這裡拍到﹔灰孔雀雉、紅腿小隼、栗頭蜂虎等國家一級、二級重點保護鳥類眾多﹔冠斑犀鳥、花冠皺盔犀鳥、雙角犀鳥3種犀鳥在石梯村都有穩定的繁殖點,被稱作“中國犀鳥谷”。

  石梯村缺的是啥?

  缺基礎設施:交通不便,游客難至,水電不足,村居不夠﹔

  缺活絡思路:不少村民沒有致富法子,不相信發展觀鳥產業能致富﹔

  缺專業力量:村民沒有經過專業培訓,不知道如何服務游客。

  雲南銅壁關省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局長張永生認為,如果把保護生態片面理解成這不讓做、那不讓干,群眾參與生態保護的熱情就難以持續。如何處理好保護與發展的關系?能不能實現在保護中促發展?在反復摸索中,當地找到了答案:生態觀鳥產業。

  2015年,盈江縣政府引導群眾開展觀鳥生態體驗活動,觀鳥愛好者還成立了盈江縣觀鳥協會,推進當地鳥類保護和觀鳥資源的開發利用。同時,當地改善基礎設施,路暢通了客自來﹔補助民房改民宿,有人來就有錢賺。

  兩三年工夫,“中國犀鳥谷”初步有了名聲。現在,石梯村有觀鳥點30多個,鳥類導游50余名,均能熟練辨別100多種鳥。村裡為觀鳥愛好者提供食宿、導游、交通等服務。“以前背砍刀,如今當鳥導。”徐小龍說,以前村裡隻有摩托,現在不少人都買了汽車。

  如今,愛鳥護林、保護生態被寫進村規民約,就連村裡的孩子也知道愛鳥。

  因地制宜建觀鳥點

  發展觀鳥產業,如何建設觀鳥點是個難題。

  引鳥而來,聚鳥留塘,便是觀鳥點。遠處搭棚,人藏其中,可賞鳥拍鳥。

  “攝影師遠道而來,若是蹲守三五天一無所獲,很難形成穩定客源。”徐小龍說。

  建觀鳥點看似簡單,徐小龍卻走了不少彎路。選地點、盯鳥道、引水喂虫,樣樣講究——近了鳥不來,遠了人不去﹔喂少了留不住鳥,喂多了成本太高,還可能會影響鳥類自然狀態下的行為習慣。

  2017年開始,盈江觀鳥協會在太平鎮開展了10期培訓,組織村民系統學習觀鳥知識,識別盈江常見鳥類,現場講授鳥類觀測服務要點。徐小龍認為“很長知識”。

  “位置很重要。”徐小龍說,“觀鳥點不能太偏,設在路邊最好,但路邊又很難有目標鳥﹔相鄰觀鳥點距離不能太近。”

  投喂分時機。觀鳥季恰是旱季,雨林內食物相對較少,選准點位,引水、撒食,容易吸引鳥類前來洗澡覓食。

  在石梯村,觀鳥點分兩種:可人工喂食的觀鳥點和不喂食的犀鳥野拍點。

  為什麼需要人工投喂?“在食物較少的旱季,適量適時的投喂是對鳥類食物的補充。”雲南銅壁關省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盈江管護分局副局長金銀德認為,但不同於“鳥棚”,觀鳥點內的鳥來去自由,並未受到限制,食物、水源充足有助於鳥類生存。

  “最重要的是有‘明星鳥’!”徐小龍說,一個成功的觀鳥點需要鳥類數量多、停留時間長、有明星鳥種。盈江縣引導村民差異化發展,因地制宜建成雙角犀鳥、紅腿小隼、灰孔雀雉等各具特色的觀鳥點55個。

  觀鳥點並非隻有一種模式。大盈江畔是國內唯一能夠觀測到河燕鷗的區域,部分觀鳥者在江畔小水窩內放養活魚,抓拍河燕鷗捕食瞬間,一定程度上補充了河燕鷗的食物來源,有助於河燕鷗育雛﹔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瀘水市,村民通過在庭院種植燈籠花等植物,吸引喜食花蜜的太陽鳥,農民的院子就成了天然觀鳥點。

  觀鳥、護鳥形成良性循環

  觀鳥點日益增多,觀鳥者紛至沓來,豐富的鳥類資源和良好的生態環境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游客。如何平衡保護與發展?如何規范觀鳥行為、避免無序競爭?

  “保護區核心區紅線不能觸碰。”金銀德告訴記者,石梯村地處銅壁關省級自然保護區周邊,建觀鳥點必須統籌好觀鳥活動與生態保護,嚴守生態紅線,合理布局觀鳥點,規范間距設置,嚴格控制觀鳥點分布密度。

  “若村民無序建設觀鳥點、分頭拉客,無法保証旅游服務質量,也無法規范觀鳥活動,特別是一旦出現觀鳥者人身傷害等情況難以賠付。”盈江縣觀鳥協會會長班鼎盈認為,由村黨組織牽頭成立合作社,有助於規范管理,提升觀鳥游品質。現在,石梯村以“家家入股+集中管理+統一分紅”的方式,成立盈江縣太平鎮犀鳥谷鄉村旅游專業合作社,實現專人管理、統一安排。

  石梯村還請盈江縣觀鳥協會進行培訓,引導村民加強觀鳥點管理,嚴格依據環境承載能力控制每日接待游客數量,設立游客誠信積分和生態休養期,適量適時科學投喂,將干擾降到最小。當地還運用“紅黑榜單”制度管理,對不規范、亂收費等行為進行公示,提升觀鳥和旅游的服務質量。

  制度化探索也已經邁出步伐。德宏州野生鳥類保護條例以法律形式規范觀鳥活動,引導文明觀賞、拍攝野生鳥類等,為德宏州生態觀鳥與旅游產業健康持續發展提供保障。

  現在的盈江,人工巢穴、犀鳥保育、鳥類跨國聯合保護等生態保護項目不斷推進,觀鳥、護鳥形成良性循環。

  越來越多的野生珍稀鳥類到盈江安家。徐小龍牽挂著林中的一窩窩犀鳥,班鼎盈期待著河燕鷗再度繁衍歸巢。

  《人民日報》(2025年01月02日 第 04 版)

(責編:徐前、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