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文旅

非遺“出海”:分享中國經驗 促進文明互鑒

2025年01月02日08:23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非遺“出海”:分享中國經驗 促進文明互鑒

  “今年對於全球華人來說意義非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東亞地區辦事處主任夏澤翰2024“青年文化跨年夜”主題傳播活動“文明互鑒·美美與共”篇章的開場白中表示,2024年12月4日,中國申報的“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列入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對於中國青年以及了解中國春節的全球青年而言,都是一項偉大成就”。

  2023年3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首次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議”中提到,充分挖掘各國歷史文化的時代價值,推動各國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代化進程中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從雲南楚雄彝繡遠銷海外並登上國際時裝周,到《黑神話:悟空》游戲裡的陝北說書引起國外粉絲熱議,再到春節成功“申遺”成為人類共享遺產,我國非遺火熱“出海”這些切實發生的故事,充分展現文明交流互鑒的深遠意義。

  “‘一帶一路’是經濟交往之路,也是文明交流之路。”陝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於賡哲表示,“美美與共”這一概念在當今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和古代絲綢之路都有所體現。他拿展館中的背景音樂舉例,“很多民樂樂器都是對外交流的結果,比如曲項琵琶、羌笛、二胡等,都是被接納並融合進本土文化的結果”。

  不僅是樂器,習以為常的特產可能也是“舶來品”。作為一名愛吃油潑面的陝西人,於賡哲介紹,一碗面裡的小麥、辣椒、香菜、大蒜等早先都是外來物,“所以,端起一碗油潑面的時候,那是一碗面嗎?那是滿滿的一碗國際元素啊!”

  “一代代文明都是靠著交流才形成相互交融的氣候。”於賡哲認為,非遺必須像火炬接力一樣,代代傳承,“這需要傳承人的熱愛的心”。

  靠著堅持和熱愛,剪紙傳奇人物庫淑蘭,將剪紙“剪”出海外,她被稱為“中國的畢加索”。1920年出生在陝西旬邑縣的庫淑蘭,自幼纏足,隻讀了4年書。她隨母親學習的剪紙和繪畫在幾十年間都無人問津。直到65歲那年的一次意外墜崖后,她的藝術風格發生了巨大變化,隨之迅速獲得業界認可,作品不僅被國內外美術館收藏,還在世界范圍內展出,深受全球觀眾喜愛。1996年,庫淑蘭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經典流傳還必須有群眾基礎。”於賡哲表示,蒙古族史詩江格爾的流傳就是如此。江格爾史詩最初產生並流傳於中國新疆衛拉特蒙古人民中間,隨著族群遷徙互通傳播到了青海、內蒙古,又傳播到蒙古國、俄羅斯等國家,成為跨國境流傳、多民族共享的英雄史詩。19世紀以前的“江格爾”沒有文字記錄,全靠一代代“江格爾齊”(江格爾的演述者——記者注)口耳相傳﹔如今,史詩的演述、傳播、傳承環境都發生了巨大改變,但“江格爾”依然保持著活態傳承,隨著新的傳播方式和新形式的不斷出現,非遺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

  非遺項目正因技術轉型而“煥然一新”。中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廣東醒獅省級代表性傳承人趙偉斌與動漫科技公司合作,開發了VR、AR醒獅小程序和數字藏品,還孵化了一款醒獅體感機器人。“趙家獅”在海外舉辦多場演出,線上教學也反響熱烈﹔再如陝西省橫山說書省級非遺傳承人熊竹英的三弦說唱,與動作捕捉演員殷凱的表演完美結合,讓人們仿佛置身於《黑神話:悟空》的奇幻世界之中。

  中國在講好非遺故事的同時,不斷與其他國家增強、深化文明交流互鑒和文化間對話。通過5G、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技術的普及與廣泛應用,數字科技與古老技藝相融合,賦予非遺更多樣、時尚的表達方式,正在世界范圍傳播並煥發出勃勃生機。

  非遺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期以來,為全面保護非遺,中國制定並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為保護非遺提供法律支持﹔建立國家、省、市、縣4級非遺名錄體系,確保保護覆蓋范圍廣泛﹔為傳承人提供政策、資金支持,如非遺傳承人補貼和技藝傳習所建設等。非遺保護不僅可以增進廣大民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還可以成為發展相關產業、解決社會勞動力就業、助推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2014年,來自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彝族服飾)省級代表性傳承人丁蘭英在家人和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七彩彝繡”。為了做好彝繡,她拜訪刺繡老藝人,整理出彝族刺繡針法72種。丁蘭英的女兒陳海燕大學畢業后也回到大山裡跟隨母親做起了彝繡,並成為縣級代表性傳承人。如今,她們的繡品行銷全國,甚至走出了國門。而她們的彝繡工坊只是楚雄彝繡產業的一個縮影。楚雄州有繡娘5.7萬名,其中2000名是殘障弱勢群體,“是彝繡改變了生活,讓更多人實現在家門口就業。”丁蘭英表示,她會一直做下去。

  2024年是中國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20周年。除了“春節”新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外,還有“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羌年”“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3個項目也已從《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轉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至此,我國已有44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數量位列全球第一。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