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河口:“聯手”共護邊境穩、家園美

山霧輕輕飄蕩,南溪河與紅河緩緩交匯。這裡是位於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東南端的河口瑤族自治縣,與越南隔河相望、山水相鄰。全縣國境線長193公裡,有15個沿邊行政村(社區)、158個村民小組。
在這裡,河口縣用兩個“聯”,合力固邊興邊:將新時代“楓橋經驗”與區域特點結合,創新黨建引領矛盾糾紛多元化解“三個三”機制,多方聯動共建和諧美麗家園﹔組建邊境鄉鎮黨政軍警民“五位一體”聯合指揮中心、聯防所,構筑守護著國門安全穩定的屏障。
河口縣“三個三”機制鄰裡矛盾糾紛調解。紅河州委政法委供圖
聯動“三個三” 多元解紛從被動到主動
“三更半夜,樓上老是發出噪音擾民,能來看看嗎?”
河口縣河口鎮濱河社區紫檀星苑小區業委會主任蔣雨含是社區的網格員,她手機裡建立的業主微信群總是響個不停。今年上半年,她在群裡收到了小區一位居民反映的“怪事”,便開始及時跟進。
凌晨兩點,蔣雨含帶領業委會成員、物業管理人員等來到該居民家中,一群人屏息凝神,聽著樓上的動靜。
這樣幾次上門了解情況后,蔣雨含找到了樓上住戶進行溝通,但矛盾並未解決。該居民一氣之下買了振動器安裝在自家樓頂,“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這下可好,兩家住戶更是鬧得不可開交。
蔣雨含和調解人員再次上門,分別做兩家住戶的工作。她對樓下住戶說:“您先把振動器取了,有問題我們都會幫您解決,這麼做是不合理的。”蔣雨含和調解人員又幫著樓上住戶在地板上安裝了隔音墊,兩家住戶總算停止“針鋒相對”。
事情雖小,但意義就在於及時排查發現矛盾、精准回應訴求,讓矛盾就地解決。
依托河口縣建立的城鄉網格化服務管理體系,全縣48個村(社區)被劃分為3494個網格,配置網格員2807名,每月1日至7日集中開展矛盾糾紛和不穩定因素大排查,將矛盾化解在萌芽。
涉及多個行業、領域、部門的糾紛,又該如何處置?
兩年前,張某與某勞務公司產生了工程結算、勞務費糾紛,便帶領其他工人一起進行堵路討薪、拉電閘等影響安全生產的行為。
由於該矛盾情況復雜、涉及人數較多,由河口縣委政法委牽頭,成立以河口縣司法局、法院、人社局、住建局等相關部門為成員單位的工作組,共同趕赴施工現場進行處置,並由河口鎮人民調解委員會進行調解。
人民調解員認真聽取了各方訴求,並針對當事人的訴求提供調解方案,最終成功化解該勞務爭議。
兩次矛盾糾紛的順利解決,都離不開矛盾糾紛多元化解“三個三”機制。
河口縣通過“鄉鎮網格自查、行業系統排查、部門單位聯查”三種排查方式,區分“紅黃綠”三個等級預警,實行“村社、鄉鎮、縣級”三級聯動調處,強化矛盾糾紛源頭治理,把矛盾糾紛化解在當地、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
“我們從被動發現到主動排查,有效化解各類矛盾糾紛。”河口縣委政法委常務副書記陶向新介紹。
今年以來,依托“三個三”機制,河口縣共排查矛盾糾紛713件,成功化解705件,化解率98.88%。
河口鎮大灣聯防所聯合指揮中心開展調度工作。紅河州委政法委供圖
建好聯防所 邊境情況及時響應聯動
為了守護好193公裡長的邊境線,河口縣組建了邊境鄉鎮黨政軍警民“五位一體”聯合指揮中心4個、聯防所53個,建立“戰士+民警輔警+聯防員+民兵”聯防模式,合力助推強邊固防。
在河口鎮大灣聯防所,9名聯防員們分組進行24小時不間斷地巡邏,嚴密守護著7.37公裡的領域。
河口縣的其中一個黨政軍警民“五位一體”聯合指揮中心便設置在這裡。“指揮中心可以隨時監控130余套攝像頭的實時畫面,並通過視頻和對講機調度河口鎮的13個聯防所。”河口鎮邊防與平安法治辦工作人員、大灣聯防所所長陳林介紹。
邊境管理需要多個部門形成合力,聯合指揮中心解決了各部門之間機制不順暢,信息不整合的問題。
10月27日凌晨一點左右,在河口鎮南屏社區子丫小組附近,選礦廠聯防所的聯防員在巡邏過程發現河對岸越南領地有行為可疑人員在搬運物品,該聯防員立即將情況向大灣聯防所聯合指揮中心報告。
“情況收到!”當時值班的河口鎮大灣聯防所副所長周順收到情況后立刻上報,不到5分鐘,由指揮長在聯合指揮中心迅速調配了所處的派出所、附近聯防員,接力跟蹤監視行為可疑人員,共同阻止了疑似邊境走私情況發生。
為提升執勤巡邏的規范化水平,河口縣為聯防員配置了統一的執勤服裝、標識和對講機、執法記錄儀等執勤裝備。同時,定期聯合公安部門對鄉鎮邊境聯防所開展業務培訓,提升聯防員的基本理論能力和實戰技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