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要聞

承壓奮進 蓄勢聚能

——二〇二四年雲南經濟發展綜述

2024年12月23日08:27 | 來源:雲南日報
小字號

茶葉、鮮切花、堅果、咖啡等種植面積和產量穩居全國第一,糧食喜獲豐收﹔新能源發電量創歷史新高,工業“新三樣”持續壯大﹔消費品以舊換新直接帶動消費250.06億元,有效提振信心﹔中老鐵路“黃金大通道”效應凸顯,3年來累計發送旅客超4350萬人次、貨物超4870萬噸。回望2024年,雲南經濟總體平穩,穩中見韌。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也是雲南省實現“3815”戰略發展目標“三年上台階”的承上啟下之年,推動經濟穩進提質意義重大。全省上下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雲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圍繞守底線、穩支撐、增動力、上台階的總體思路,以超常規舉措穩預期,持之以恆抓創新抓產業抓項目,發展壯大“三大經濟”,推動經濟承壓增長,新質生產力穩步發展,新動能加快培育,發展質效不斷提升,人民生活持續改善,社會大局保持和諧穩定。

“穩”的基礎有效延續,“進”的動能不斷增加,“好”的因素逐步積累,“轉”的步伐堅定有力,雲南經濟在爬坡過坎中奮進前行。

釋放動能 全面發力

臨近歲末,雲南迎來新一輪降溫,但各地消費、生產依舊火熱。在亞洲最大的鮮切花市場斗南,市民游客正忙著挑選年宵花迎接新年﹔中老鐵路口岸候檢大廳內繁忙而熱鬧,一趟趟列車搭載著世界各地的游客和貿易貨物呼嘯而來﹔滇中引水工程施工現場,玉溪段全隧貫通,工程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

這一幕幕充滿活力的消費、生產圖景背后,是雲南全力以赴拼經濟、謀發展的鏗鏘步伐。

當前,雲南省經濟正處於滾石上山、爬坡過坎的攻堅期,面臨外部環境復雜嚴峻、有效需求不足、市場預期偏弱、經濟轉型陣痛等多重因素挑戰,要完成全年目標任務,必須牢牢掌握經濟工作主動權,越是艱難越向前,搶抓有利時機、用好政策紅利、深挖潛力資源、轉變發展方式,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從年初密集部署,到年中政策加碼,再到年尾百日攻堅……這一年,雲南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承壓前行,拼搏有目共睹,成績來之不易。

春節后上班第一天,省委、省政府召開一季度重大產業項目調度推進會,釋放出推動經濟運行企穩回升的強烈信號。省級層面連續第3年調度重大產業項目,累計推動8000多個重大產業項目落地,產業投資佔比提升至52.7%。從省委全會到省委常委會會議,從省政府常務會議到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工作推進會,雲南省因時應勢作出一系列安排部署,自上而下推動經濟破浪前行。

存量和增量政策疊加發力,政策工具箱不斷充實豐富,政策紅利轉化為發展先機,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

年初出台“穩進提質28條”,實施加快內外貿一體化發展18條、科技賦能產業高質量發展20條、發展銀發經濟22條等系列政策,以實打實的政策舉措促進經濟平穩運行﹔精准推動“兩重”“兩新”等國家政策落地,141個項目獲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支持﹔實施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4+1”專項行動,直接帶動消費超250億元﹔第一時間制定出台貫徹落實中央政治局會議精神加力推動一攬子增量政策落地的工作方案,全力促消費、穩樓市,社會預期持續改善,市場信心有效提振﹔部署實施穩增長解難題優環境百日攻堅行動,持續鞏固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

把優化營商環境、激發經營主體活力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相繼召開優化營商環境大會、滇商大會、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會,出台營商環境爭創一流行動方案等系列政策措施,全面推行“高效辦成一件事”,扎實推進10件惠企實事,創新開展5期“廳局長坐診接訴”,目前解決119家企業訴求問題132個,實現“通過回應一個訴求,解決一類問題、完善一項機制”。融信服平台功能持續迭代,累計服務授信超2750億元,惠及經營主體超17.4萬戶次。截至11月底,全省實有經營主體達676.3萬戶、淨增44.1萬戶,“四上”企業淨增3158戶,其中規上工業企業淨增431戶、為近3年來最高。

隨著一系列政策效應加快釋放,一批產業項目相繼投產,一批龍頭企業落地園區,市場預期明顯提振,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企業在滇投資興業信心不斷增強,有利因素和條件正在不斷累積,對穩定經濟運行形成了有力支撐。

夯實底盤 增強動力

昆明獲批建設國際通信業務出入口局,打通了我國面向南亞東南亞及環印度洋地區信息大通道﹔滇中稀貴金屬集群成功入選2024年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將承擔國家培育發展世界級集群的重任﹔疫苗批簽量居全國前列、血液制品建成產能佔全國總投漿量的1/4﹔電子行業繼續保持較好增長勢頭,1至9月全省電子產品出口額同比增長52.3%,成為雲南工業第四大支柱產業……

作為經濟轉型升級的壓艙石,2024年雲南省堅持工業立省、制造強省,大抓產業、主攻工業,加快建設具有特色優勢的現代化工業體系。

大力發展“綠電+先進制造業”,1至11月,綠色鋁、硅光伏、新能源電池等工業“新三樣”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2.0%、2.9%、18.0%。

持續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興產業發展壯大,優勢產業聚鏈成群。1至11月,裝備制造業和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9.2%、18.4%。

1至9月,雲南省全部工業增加值對全省經濟增長貢獻率近26.5%、居全行業第1位。工業投資佔全部投資比重近1/3,總量保持全省各行業第1位,成為拉動投資增長的第一動力。

“十二連增”!2024年,雲南夏糧、早稻、秋糧均獲豐收,預計全年糧食播種面積、總產量、單產有望實現12年來新高。

民以食為天。雲南堅持不懈夯實農業基礎,一年來,雲南省確保糧食和重要農產品安全穩定供給,持續推進全國重要“菜籃子”供應基地和全國中高端水果一流產區建設,72%的蔬菜銷往全國150個大中城市,水果外銷量達65%,年調出生豬320萬頭(加工肉制品折合450萬頭),雲南已成為全國“南菜北運”“西菜東調”的重要生產基地和“南方乳都”。

高原特色農業提質增效。種業、設施農業、冷鏈物流、數字農業等方面結出累累碩果,電商進農村綜合示范縣數量居全國第1位,今年前三季度農產品網絡零售額同比增長38%。

孟連牛油果“334”利益分配機制、蒙自藍莓“622”利益分配模式、會澤“三個組織起來”、沾益區推行“322”模式等一批聯農帶農典型經驗進一步推廣,農民切切實實富了錢袋子。前三季度,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31元,同比增長6.8%,增速高於全國0.2個百分點。全省脫貧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7.5%,高於全省農村居民平均水平0.7個百分點。

消費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華燈璀璨,一批集夜購、夜食、夜娛、夜展、夜游為一體的夜間消費聚集區解鎖雲南夜間休閑新場景,激發消費新動能。2024年,雲南省多措並舉擴大有效需求,讓消費“活”起來。截至12月17日,全省消費品以舊換新補貼累計申請113萬單、31.80億元,直接帶動消費250.06億元。

開放之門越開越大,開放活力加速釋放。開行“粵滇·瀾湄線”“京滇·瀾湄線”等國際貨運班列,開通中國首列跨境旅游列車“星光·瀾湄號”,中老鐵路開通3年來,累計發送旅客超4350萬人次、貨物超4870萬噸。沿邊產業園區加快建設,綜合優勢不斷增強,紡織服裝產業鏈、消費電子產業鏈加快形成。

向全球游客發出旅居雲南之邀,星羅棋布的城市旅居和鄉村旅居點成為“有一種叫雲南的生活”樣板,也為雲南文旅產業升級注入新動能。其中鄉村旅游成為全省旅游發展最快、潛力最大、帶動性最強的領域,帶動全省旅游收入今年1至10月實現2278.6億元、同比增長26.58%。144小時過境免簽擴展到9個州市,海外過夜游客數持續增長。和順古鎮成功創建為國家AAAAA級景區,芒市孔雀湖獲評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元陽阿者科村被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認定為“最佳旅游鄉村”。

三次產業齊頭並進,“三駕馬車”協同發力,實字當頭,干字為先,雲南經濟“穩”的態勢有效延續,“進”的步伐堅定有力。

向新提質 換擋升級

走進雲南白藥牙膏智慧工廠,生產、運輸、入庫全程自動化控制,每分鐘可生產2000支牙膏……將數字技術融入生物醫藥產業,百年“老字號”積極擁抱科技新浪潮,實現制造到“智造”的蝶變。

在政策支持和科技加持下,雲南產的牛油果、藍莓、堅果成為搶手貨,從種子到餐桌,從“洋水果”到農特產品,一畝畝田地“長出”農業向新力,助力綠色雲品出滇、出海。

放眼雲南,新質生產力正展現出對全省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與支撐。

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產業互聯網等為代表的新技術加速落地應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傳統產業換擋升級,新興產業蓬勃興起,未來產業加快培育,創新生態日漸濃厚,高效、智慧、綠色、可持續的發展之路越發堅實。

如今的雲南,擁有豐富的科研資源、廣闊的應用場景、越來越好的科創條件。連續3屆舉辦的騰沖科學家論壇已成為高效的科技成果轉化平台,促進更多科技創新成果在雲南落地。3年來,累計促成人才引進項目496個、招商引資項目780個,協議投資1900億元。

對未來5年全面深化改革、推進實施“3815”戰略發展目標作出部署,300余項重要改革任務多點發力,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多個行業領域實現深層次變革,工業項目“標准地”出讓、市場准入效能評估、農業水價等領域改革亮點頻現,“關鍵一招”加快培育發展新動能。

隨著綠色能源強省戰略深入實施,全省新能源裝機超5000萬千瓦,單日發電量最大3.8億千瓦時,創歷史新高,清潔能源裝機佔比超90%,新型儲能試點示范項目多點突破,綠電交易市場日漸活躍,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加快推進……依托豐富資源,綠電成為雲南向外遞出的一張亮麗名片,“綠電+先進制造業”新優勢加快形成,工業“新三樣”全面鋪展完整產業鏈,硬核支撐全省工業增速。

先行先試建設零碳園區,探索低碳轉型新路徑,以更少的能耗、更低的碳排放提升發展“含綠量”。半年多來,首批建設的5個零碳園區主導產業延鏈補鏈強鏈步伐加快,綠色能源多能互補不斷深入,碳排放管理能力基礎更加夯實,交通、建筑、綠化等領域協同降碳水平進一步提升。

向數字挖潛能,向智慧要效能,數字雲南建設扎實推進,數字經濟加速與實體經濟加快融合,產業生態持續培育壯大,數字農業、智慧旅游、智慧物流等新場景加快涌現。昆明國際數據交易所、螺螄灣數據產業園挂牌,昆明萬溪沖智算產業園獲批,雲南省數字經濟發展取得重要突破,智算產業規模和集群效應初顯。

成績來之不易,重任始終在肩。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全省上下將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新時代的硬道理,立足國家所需,發揮雲南所能,干字當頭,穩中求進,不斷鞏固經濟回升向好態勢,奮力開創高質量發展新局面。(記者 段曉瑞 段毅)

(責編:徐前、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