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社會

雲南西盟:“冬閑”變農忙 孕育增收新希望

虎遵會 艾嘎
2024年12月07日09:53 |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小字號

過去,“夏秋忙兩季,一年閑半年”常常是農民生活的真實寫照。然而,如今的雲南省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縣卻呈現出一幅截然不同的景象,冬日農閑正逐漸轉變為農忙,為這片土地孕育著增收的新希望。

西盟縣近年來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積極探索農業發展新路徑。在水稻秋收后,原本閑置的農田被充分利用起來,通過一系列有力舉措,大力推廣多種輪作模式,讓土地持續煥發生機。

燈籠果種植地。艾嘎攝

燈籠果種植地。艾嘎攝

“水稻+燈籠果”模式,在西盟縣勐梭鎮勐梭村展現出勃勃生機。農民們剛剛沉浸在水稻豐收的喜悅中,便又馬不停蹄地投入到燈籠果的種植工作中。田間地頭,村民們忙碌地進行著燈籠果的移栽、補苗和施肥等作業,一片繁忙景象。

勐梭村大寨一組的村民岩萬便是這一模式的受益者之一。“去年我種了三畝的燈籠果,每畝的利潤能達到一萬元左右,產量很好。今年我又接著種了二十多畝。”岩萬的話語中充滿了對未來的期待。

為了讓土地“活起來”,產業“旺起來”,勐梭鎮積極行動。一方面,有效盤活撂荒地、利用冬閑田﹔另一方面,通過訂單農業模式,大力發展燈籠果、蔬菜等冬農產業。這種模式不僅實現了一年多產、一地多收,更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活力。

種植戶林海安介紹道:“我們今年種了一百多畝,主要是租農戶的田地來種植,在種苗和採果期再招收當地老百姓來務工,平均一天差不多要四五十個人,帶動當地農戶就業,增加他們冬季的收入。”燈籠果作為勐梭鎮的特色經濟作物,以其獨特的口感和品質深受各地消費者喜愛,遠銷大連、上海等城市。其種植效益更是傳統作物的4至6倍,目前勐梭鎮共種植410畝。

“水稻+無筋豆”模式也在西盟縣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無筋豆作為西盟縣新引進的冬農產業之一,因其“短、平、快”的特征備受老百姓喜愛。

在西盟縣勐卡鎮莫美村的無筋豆種植基地裡,即使是冬天,一排排整齊的無筋豆依然綠意盎然,生機勃勃。為了迎接即將到來的開花坐果關鍵期,豆農們穿梭在豆架間,認真做好引藤上架和病虫害防治等工作,以促進開花坐果,提高產量。

勐卡鎮莫美村二組村民娜英分享了自己的種植經驗:“原來到了冬天,我們大部分的地都是閑著的。這些年種植無筋豆,也很受老百姓歡迎,因為效益好、周期短,去年我家種了四畝,才三個月的時間,就有一萬多元的收入,今年我還要繼續種。”

無筋豆產業充分利用了水稻種植后的冬閑時節,形成了“水稻+無筋豆+無筋豆”一年三種的模式。這種模式改變了過去老百姓傳統的一茬種植習慣,極大地提高了土地畝產值和土地利用率,同時也成為西盟冬季種植調整結構、提質增效的重要抓手,讓西盟群眾切實嘗到了“甜頭”。

米蕎地。艾嘎攝

米蕎地。艾嘎攝

“玉米+米蕎”模式則彰顯了西盟縣對傳統農作物的創新發展。米蕎是西盟縣的傳統冬農作物,需在無化肥和農藥的生態種植環境生長,以其豐富的營養價值,被西盟人視作自然界最珍貴的饋贈。

在西盟縣勐卡鎮馬散村的百畝米蕎地裡,米蕎花迎風搖曳,好似一片“雪海”鋪滿大地。馬散村十一組村民岩成高興地說:“今年我種了18畝米蕎,現在長勢非常好,預計會有個大豐收。”

米蕎播種一般在每年的9月至10月,收割完玉米后,剛好可以趕上米蕎種植,收割后又接著玉米種植。兩種作物實行輪作,充分發揮了冬季農田的最大效益。

為了大力發展冬農產業,西盟縣還積極探索“訂單農業”發展模式。通過與農產品公司簽訂收購協議,既解決了農產品銷路不暢、規模小的問題,又讓村民吃上了大力發展農業產業的“定心丸”,降低了種植風險。

無筋豆田。艾嘎攝

無筋豆田。艾嘎攝

目前,西盟縣冬農種植面積為10692畝,涵蓋了米蕎、無筋豆、甜糯玉米、辣椒、燈籠果、金豆、豇豆等多種作物。

冬閑人不閑,如今的西盟大地上正掀起“興產業”的冬季農忙熱潮。這一轉變不僅為農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收益,更為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