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西盟:繪就鄉村振興幸福圖景
初冬時節,走進雲南省西盟縣勐梭鎮班母村富母乃組,干淨整潔的村道兩旁綠樹成蔭,民居錯落有致。一片片光伏發電板為寨子披上了“新裝”,家家戶戶房前屋后綠意盎然,共同繪就了一幅鄉村安居樂業的幸福畫卷。
“我們村的優勢就是離縣城近,收入主要靠水稻、甘蔗等傳統產業。同時,我們還通過發展田園經濟、光伏發電和就近務工等方式增加收入。到去年,村裡人均純收入達到了13400元。”勐梭鎮班母村富母乃組組長娜藥介紹。
西盟縣勐梭鎮班母村富母乃組。李毅攝
近年來,西盟縣以“千萬工程”為藍本,因村制宜,通過建立市場機制、拓寬群眾多元化增收渠道和構建鄉村治理長效機制,助力鄉村破解人居環境整治“一陣風”、經濟“難持續”、治理難的“三道難題”。以“三建三變”推動“千萬工程”經驗在西盟落地生根,探索出了一條特色鮮明的鄉村振興之路。
“辣椒是政府鼓勵我們種植的,成熟后可以拿到供銷社、城區集市、夜市去賣。”在村民扎妥家屋前的小菜園裡,辣椒苗翠綠欲滴。扎妥和妻子娜木正在鬆土、除草、澆水,他們揮洒著汗水,期待著收獲累累碩果。
“我是2016年嫁到富母乃組的,那時寨子還沒有搬遷,家家戶戶都過著窮日子,沒有什麼好的生計。”娜木在一旁笑著說,如今在黨和政府的幫助下,寨子變化很大。他們利用房前屋后建起小菜園,加上就近務工,家裡一年收入差不多能有5萬元。日子好了,生活就有了盼頭。
富母乃組村民扎妥和妻子娜木正在打理房前種植的辣椒。李毅攝
“隻有發揮優勢,我們才能走好鄉村致富路。”娜藥說,勐梭鎮班母村富母乃組共有46戶169人。過去,富母乃組是一個典型的“直過民族”深度貧困村寨,由於生產資料匱乏、勞動技能落后,成為了該村發展路上的一道難逾之坎。
產業是鄉村振興的基石。通過拓寬群眾多元化增收渠道,農村經濟不活的狀況得到了改變。如今的富母乃組,屋頂的光伏發電為群眾帶來了“陽光收入”,搭好的就業“連心橋”則為群眾帶來了“家門口”的收入。
環境好、鄉風文明、就業有渠道,成為了這幾年西盟縣幫助鄉村群眾走好鄉村振興之路的生動寫照。“如今,組裡群眾收入渠道多了,日子好了,這是我們最開心的事。”娜藥感慨道。
在盤活農村經濟、拓寬增收渠道的同時,西盟縣還在人居環境整治和鄉村治理上下功夫。在力所鄉南亢村,乘著全縣農村環境整治的東風,村裡實施了廚衛改造項目、庭院經濟建設、人居環境提升等美化亮化工程。農村人居環境得到了全面改善,村寨環境“臟亂差”的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
力所鄉南亢村人居環境得到全面改善。李毅攝
“鄉村環境好,我們才能更好地走鄉村振興路。”力所鄉南亢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娜襪介紹道。南亢村通過建立市場機制,構建了“企業+農戶+專員”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組織體系,以市場化的方式來管護農村人居環境,從而改變了人居環境整治“一陣風”的現象。
“村裡的環境維護,每家每戶都出力,垃圾也有人清運。環境變好了,心情也跟著好了。”力所鄉南亢村村民娜珠笑著說。
據了解,目前力所鄉南亢村已有16個村民小組加入了垃圾清運統一管理,收費標准為每人每年40元。
在鄉村治理方面,西盟縣通過建立鄉村治理長效機制,充分激發了農戶的主人翁意識,廣泛動員群眾參與村級公共事務管理,有效調動了基層群眾參與鄉村治理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從而解決了鄉村治理難的問題。
網格員娜前(右)為管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幾乎每天都奔走在“網格”內。李毅攝
在力所鄉力所村橡膠隊組,網格員娜前為了管好自己的“責任田”,幾乎每天都奔走在“網格”內。她說:“我們的任務就是調解群眾矛盾糾紛,實現小事不出組、大事不出村。”
通過實行網格員帶頭制,西盟縣按戶建立了管轄制度和責任包干機制。他們持續抓好政策宣傳、為民服務、矛盾化解等工作,形成了鄉(鎮)、村、組、群眾四級共參與、齊發力的共治體系。
“作為網格員,就是要做群眾的好朋友、知心人。”娜前堅定地說。
如今的西盟,鄉村宜居宜業、產業興旺、百姓富足,在祖國邊疆,奮力書寫著鄉村振興的新篇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