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文山州廣南縣六郎城村依托資源稟賦推進農文旅深度融合——
一株石斛富山鄉
從16350元到19225元再到22355元,2021年至2023年,廣南縣楊柳井鄉六郎城村人均純收入實現三連增,今年有望突破3萬元。
解鎖小村持續增收的“密碼”,要從“一株草”成就“一方業”說起。
村蝶變 “雁”歸來
三山環抱的六郎城村,目之所及草木葳蕤。風格統一的民居古色古香,散落山腳。一簇簇、一株株石斛點綴在家家戶戶的屋檐下,搖曳生姿。
這些年,觀石斛景、品石斛宴、購石斛品的特色旅游體驗,讓六郎城“仙草秘境”的美名不脛而走。今年以來,已接待省內外游客36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300萬元。
“國慶假期忙得腳不沾地,每天午飯、晚飯全部排滿,最多的一天有4000多元收入。”村民黃永萍說,自家小吃店菜單裡的石斛雞、石斛花炒土雞蛋、石斛饅頭、石斛餃子等石斛系列美食,深受游客喜愛。
六郎城與石斛的緣分,可追溯至千年前。據考証,宋朝著述《本草圖經》中提到,“石斛,今荊、湖、川、廣州郡及溫、台州亦有之,以廣南者為佳”。好山好水有好藥,但石斛產業賦能六郎城農文旅融合發展的歷程,是近幾年的事。
“以前在山旮旯裡找野生鐵皮石斛,一年下來賣不了幾個錢。”黃永萍感慨道。為了生計,她與丈夫在省外打工17年,兩口子去過津、滬、粵,干過印刷、做過家具、制過鞋……走遍了大半個中國。前年,兩口子與不少在外打工的村民一樣,選擇返鄉創業。“村庄變景區,賺錢的門路多起來了。”黃永萍說。
“現在,村民增收的門路遠不止種地這一項了。”接過話茬,隨行的楊柳井鄉副書記黃勇介紹,有了增收渠道,村裡的外出務工人員從2021年的180人減少到了目前的51人。
引動能 活“三產”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8年前,在地方黨委、政府的引培下,一家專注於廣南鐵皮石斛組培種植、生產加工的民營企業落戶六郎城。當地堅持“公司+村集體+村民”的整體發展思路,把六郎城村的土地、林地、房屋、資金、勞動力等資源組織整合起來發展石斛產業,推動村、企緊密聯動,共同舞起產業振興的龍頭,讓群眾參與其中,共享發展成果。
“發展之初,企業廣泛吸納社員,加強與科研院校合作,推動六郎城村及周邊村寨的石斛產業一產二產提質增效,目前吸納社員1150戶2120人。”雲南凌埡貢斛健康集團董事長周藝暢介紹,公司目前有5個鐵皮石斛基地,六郎城村以觀賞、體驗、康養旅居為主。
2022年起,六郎城村作為廣南縣農業農村一二三產聯動、農文旅融合發展的示范點,通過黨組織引導、群眾參與、總體規劃、分步實施的方式,政企合力推進六郎城核心區房屋風貌升級打造,建設叢林萬米石斛觀光長廊,開發精品民宿,“無中生有”打造出了集種植、觀賞、品嘗為一體的農文旅融合發展新業態。
“當石斛康養遇上森林旅居,有了更多新的發展空間,讓游客深度體驗‘有一種叫雲南的生活’。”周藝暢說,下一步,要把當地的石斛資源優勢作為發展康養旅居的掘金點,深耕水上旅游、中醫康養等更多旅游業態,推動六郎城村的產業發展實現“接二連三”。
特色即風景,如今六郎城村建成AAA級景區,通過發展鄉村旅游,全村有42戶群眾返鄉參與景區經營,開起了餐館、民宿等,平均年收入3萬元以上。
產業興 得“五金”
從村中心廣場向東拾級而上,依山而建的萬米石斛觀光長廊讓游客流連忘返。92種石斛或植於盆、或長於樹、或生於石,仿佛一個天然的石斛博物館。
順著山勢行走,森林星空屋等精品民宿藏在青山綠水間。周藝暢介紹,通過公司帶動、群眾參與、統一管理、統一經營的方式,他們加大民宿開發力度,目前,示范帶動了8戶群眾做民宿。
“一切為了農民增收、一切圍繞農民增收。”廣南縣委主要負責人表示,將緊緊圍繞省、州工作要求,整合各方資源,持續豐富“公司+集體+村民”發展模式的內涵與可持續性。
多樣業態激發出六郎城村的新活力,探索出一條以石斛產業帶動鄉村旅游,以鄉村旅游擦亮廣南石斛品牌,促進群眾實現領薪金、分股金、掙現金、獲獎金、得租金“五金”增收的發展新路子。目前,已帶動90戶群眾自籌資金共計1080萬元入股凌埡公司,2023年共獲得分紅108萬元,戶均增收1.2萬元。除42戶群眾發展餐飲、民宿等,還帶動村內82戶群眾發展石斛庭院經濟,戶均年增收0.3萬元以上。同時,帶動了土雞、臘肉、瓜果蔬菜等土特產的銷售。通過村企合作聯動,推動基層治理“一網兜”,實現景區共管共治共享。公司每年拿出門票總收入的3%作為獎金獎勵群眾,楊柳井鄉把獎金發放納入六郎城村的村規民約進行積分制考核,2023年共獎勵16.3萬元,戶均1200元。整合國家幫扶資金投入建設林下經濟、仿野生石斛種植、六郎城游客服務中心等村集體經濟項目,形成村組固定資產,以租賃方式出租給公司經營管理,實現村集體經濟增收。2023年實現村級集體經濟收益30.35萬元。
記者手記
從“走出去”到“雁歸來”,從“藏在深山人未識”到聞名遐邇的“仙草秘境”,六郎城村實現了美麗蝶變。山還是那座山,石斛還是那株石斛,通過“公司+集體+村民”緊密抱團的發展方式,通過打通一二三產,不斷創新聯農帶農機制,把農村土地、房屋等家門口的資源組織起來、利用起來,打造具有地方辨識度、市場競爭力的富民特色產業,這就是六郎城村蝶變的“密碼”。(記者 張文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