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宅“新生”,旅居熱了鄉村火了
秋末冬初的清晨,空氣中已有絲絲寒意,薄霧升騰,將遠山輕輕包裹。
“嗞——嗞——”窸窣的聲音從山腳下的彝族村寨傳來,那是圓弧鏟與木料摩擦時發出的聲音。斫琴師郭鵬神情專注,在他的精巧打磨下,古琴的槽腹漸顯。
斫琴師郭鵬神情專注,時間流逝,古琴的槽腹漸顯。人民網 曾智慧攝
今年是郭鵬在大墨雨村旅居的第八個年頭。“這裡空氣好、環境安靜、民風淳朴,很適合做事。”
大墨雨村位於昆明市西山區團結街道,距離市區近30分鐘車程。近年來,西山區依托區位優勢、生態資源稟賦,發展鄉村旅居業,通過盤活閑置農房、提升人居環境、引入新消費業態等,吸引了大量和郭鵬一樣的外來旅居人員,不僅增加了村集體收入,也帶動了村民就業。
老房子住進“新村民”
2017年,在江蘇一帶學習古琴制作的郭鵬帶著妻女來到大墨雨村,經過一番考察過后,他們決定定居在這裡,成為“新村民”。
大墨雨村四面群山環繞,是一座擁有著300多年歷史的彝族古村落。彼時,正趕上村內礦山關停,當地正通過盤活老房舊舍發展鄉村旅居產業。
郭鵬從一戶村民手中租下一套土坯房,佔地約400平米,年租金4000多元,租期15年。
一番改造后,柴火棚和豬圈成了工作室。一樓制古琴,牆上挂滿了銼刀、鋸子、刨刀、刷子……二樓作書房,擺長桌、點青煙、挂古詞,氛圍雅致而靜謐,郭鵬很是喜歡。
住了一段時間后,他干脆把遠在成都已退休的父母也接到這裡養老,房東給了他們一畝地,一家人閑時耕地,自在快活。
經過改造后的老房子。人民網 曾智慧攝
旅居“熱”帶動村民富
期間,隨著大墨雨村鄉村旅游業的發展,村裡新建了文化廣場,硬化了入村道路,綠化美化了村庄環境,植入農耕、美景、美食、趣玩、研學等項目,發展體驗培訓、鄉村民宿、文創項目等鄉村文旅項目,不斷吸引著國內外的畫家、攝影師、木工、設計師等各行各業的人們前來旅游、度假、旅居、創業。
服裝設計師應子、央企退休員工徐靜悅……隨著一批批“新村民”的涌入,大墨雨村140棟老房子,已有93棟被租賃改造。
本地村民緊扣老房子的翻新、修繕、改造需求,自發形成了一支集木匠、石匠、建筑人員為一體的裝修人才隊伍,約40余人。
按照“外觀修舊如舊,配套功能齊全、內飾各具風情、主題多元包容”的原則,村裡的老房子相繼“變身”為極具古色古香韻味的民宿、咖啡館、文創店等,在保留古朴的同時,也擁有能滿足現代生活的精致裝潢,還每年為村裡提供長期就業崗位20余個,讓村民實現在“家門口”就業。
大墨雨村一處被改造的老房子。人民網 曾智慧攝
新老融合共促鄉村振興
“新村民”的涌入也為當地村民帶來了不少新事物和新思想。村民自發當起了導游,空閑之時還會去“新村民”家串門,看看畫作、聽他們講講稀罕事,形成了新老村民交往交流交融、共建共治共享的鄉村治理及發展模式。
“截至目前,大墨雨村已先后有210余名‘新村民’入住,2023年接待游客2.6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246.6萬元,為鄉村振興探尋到了新路子、注入了活力。”西山區團結街道黨工委宣傳委員涂國章介紹。
不隻大墨雨村,在西山區團結街道、碧雞街道、海口街道,一共有15個旅居村,目前完成舊房改造229棟,吸納本地人員就業1000余人,村集體收入每年增加160余萬元,村民房屋租金年收入340余萬元。
現在,郭鵬覺得自己越來越融入大墨雨村:“無論是過年過節,還是家中有喜事,當地村民都會邀請我們去,平日裡大家也會相互串門,其樂融融。”
而這也是其他“新村民”的共同感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