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下網絡主播虛假人設的“面具”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撕下主播虛假人設的“面具”,需要法治的剛性約束和道德的柔性引導相結合。隻有讓主播和平台真正認識到虛假標簽的危害性和違法性,才能促使他們自覺遵守法律法規、恪守職業道德,共同維護網絡直播行業的健康發展。
近日,一名擁有2000多萬粉絲的網絡主播被質疑學歷造假——其主頁個人簡介介紹其畢業於某名牌大學,但遭到該校校友的否認。事件發酵后,該主播將個人簡介中有關內容刪去,稱其賬號的學歷信息是賬號注冊之初隨意填寫的,自己從未偽造畢業証書,也從未在直播以及任何地方使用該校畢業生的標簽進行營銷活動。
近年來,網絡直播已經迅速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然而,近期曝光的多起主播學歷造假事件,引發了公眾對網絡空間信息真實性的廣泛質疑。這些主播通過偽造高學歷背景,如“名校高才生”“海歸精英”等,試圖提升自己的公信力和影響力。然而,當真相被揭穿后,這些曾經風光無限的主播瞬間淪為眾矢之的,不僅個人形象崩塌,還可能會面臨法律的懲戒。
除了學歷造假,一些主播還通過編造虛假身份和經歷來吸引關注,他們將自己包裝成“農村接地氣大姐”或是“原生家庭傷痛”的受害者,以此博取觀眾的同情和打賞。這些虛假人設的背后,往往隱藏著主播和直播機構精心策劃的劇本和營銷手段,他們利用觀眾的善良和好奇心,制造話題、炒作熱度,最終達到獲利的目的。
主播亂貼標簽、虛構人設的行為,不僅是對消費者的欺詐,更是對法律和道德的踐踏。根據廣告法等相關法律法規,主播在提供服務過程中使用虛假標簽,屬於違反誠實信用原則的行為,依法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要有效治理主播亂貼標簽的行為,需要社會各方共同努力。首先,相關部門應加大監管力度,對違法違規的主播和相關直播機構進行嚴厲打擊,形成有效的震懾效應。其次,平台應提高內容審核的智能化水平,利用技術手段識別和分析虛假信息,確保發布內容的真實性和准確性。此外,平台還應暢通舉報反饋渠道,便於用戶舉報虛假信息,形成全社會共同監督的良好氛圍。
同時,作為網絡直播的參與者和消費者也應提高自身的媒介素養和辨別能力。在面對各種標簽和人設時,應保持理性思考,不輕信、不盲從,避免被虛假信息所誤導。
撕下主播虛假人設的“面具”,需要法治的剛性約束和道德的柔性引導相結合。隻有讓主播和平台真正認識到虛假標簽的危害性和違法性,才能促使他們自覺遵守法律法規、恪守職業道德,共同維護網絡直播行業的健康發展。(王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