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要聞

全國技術能手、雲南錫業井下掘進組組長楊勇——

磨煉技能 精准掘進(工匠絕活)

本報記者 葉傳增
2024年10月18日08:1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絕活看點】

楊勇,井下採礦工,二級工人技師,現任雲南錫業股份有限公司老廠分公司竹葉山坑三工區井下掘進組組長。他將多年的經驗總結成“一看二摸三聽四泡”岩石特性判斷工作法,組織研究“光面爆破技術在隧道掘進中的應用”。2022年,楊勇榮獲“全國技術能手”稱號。

先穿過千米長的幽深隧道,再乘坐豎井電梯下降至地下500米深的掘進平台,伴隨著轟隆隆的施工聲,雲南錫業股份有限公司老廠分公司竹葉山坑三工區井下掘進組組長楊勇(見圖,杜昕諭攝)來到地下深處的工作面,開始新一天的掘進。

掘進斷面,楊勇正在使用鑿岩機掏槽布眼。仔細看,槽眼並不是垂直於斷面打入,而是有一定的傾斜角,每一個眼都要傾斜3到5度,這正是楊勇布眼的竅門。“布眼要預留一定的空間,如果垂直打進去爆破,下一個施工循環,巷道的掘進空間就會變小。”楊勇解釋,鑿岩角度與鑿岩的深度有關,眼打得淺,角度就大一點,反之,角度就小一點。

2002年,楊勇來到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個舊市老廠礦區,從事井下掘進工作。布眼、裝藥、爆破……巷道掘進是上述環節的不斷循環。這樣的循環,楊勇已經重復了22年。他也從一名普通的礦山工人,成長為如今的“雲嶺工匠”“全國技術能手”。

井下作業不分晝夜,工作條件不僅艱苦,更要求礦山工人有過硬的技術和扎實的理論做支撐。

2017年,楊勇所在的作業隊在竹葉山坑掘進一段200米長的巷道時遇到一個難題:其中一段斷面爆破后岩石回彈,難以實現理想的爆破效果。

帶著疑惑,楊勇向工區的技術員請教。技術員告訴他,這是遇到了韌性強的大理岩。這種岩石雖然硬度不大,但韌性強,要想取得好的爆破效果,必須在布眼上下功夫。

“掏槽眼的空間要大、數量要多,同時要多布一些輔助眼,控制好槽眼和輔助眼之間的距離。”按照技術員的建議,楊勇率隊重新布眼爆破,終於成功。

這次經歷讓楊勇意識到知識的重要性。於是,楊勇借來厚厚的專業書籍,拿出“鑽岩”的勁頭研究起地質結構、隧道掘進和礦山機械等知識,遇到不懂的問題就向技術人員請教。

岩石的特性決定著布眼的方式,而布眼的好壞直接關系到爆破的效果。楊勇將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總結出岩石特性判斷“一看二摸三聽四泡”的工作方法,利用該方法將坑下岩石分為堅硬岩石、較堅硬岩石、較軟岩石、軟岩石和極軟岩石等種類,指導施工人員根據岩石特性確定合理的掏槽和布眼方案,從而提高炮孔利用率和爆破效率。

長期從事掘進工作,楊勇發現,傳統的爆破方法炸藥消耗量較大,容易讓巷道圍岩產生炮震裂縫,破壞圍岩的完整性,還會導致巷道超挖、欠挖的情況。為提高掘進效率,2021年,楊勇組織成立“光面爆破技術在隧道掘進中的應用”科研技改小組,探索將新的爆破技術應用到實踐中。

與傳統作業方式不同,這種新技術是在開挖輪廓線上加鑿一排孔距經過合理計算的眼,採用特殊的裝藥結構,爆破后最終形成一個光滑平整的開挖面。

“光面爆破后的巷道成形規整,對圍岩破壞小,既確保施工安全,又能減少超挖、欠挖情況,加快了掘進速度。”楊勇介紹,採用光面爆破新技術后,材料消耗成本節約了9%,工作效率提高了15%。

2020年,雲南省級“楊勇技能大師工作室”正式成立,楊勇利用這一平台向工友們傳授掘進和爆破工藝的經驗和知識,將自己所學傾囊相授。

“我也會像前輩們一樣,把礦山人的手藝和精神傳遞下去,為培養更多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的新一代井下掘進工人而努力。”巷道裡的微光映照在楊勇的臉上,目光裡透著堅定。

《 人民日報 》( 2024年10月18日 第 06 版)

(責編:徐前、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