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國內

清新的風,吹“靚”我們的低碳生活

2024年10月17日08:19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清新的風,吹“靚”我們的低碳生活

【加快綠色轉型 激活發展動能】

綠色低碳的一天如何度過?清晨出門前,自備購物袋、保溫杯,減少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上班路上,步行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減少碳排放﹔日常生活中,使用節能電器,購買二手物品,踐行“光盤行動”……在一些社交平台,越來越多人在分享著自己對綠色生活理念的追求。

日前,《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推動消費模式綠色轉型”“推廣綠色生活方式”。如何實現綠色、低碳生活?當前取得哪些進展?對此,記者進行了採訪調研。

擁抱新時尚 綠色消費更新生活方式

“我家離公司9公裡左右,雖然距離不算遠,但是附近沒有地鐵站,開車上班經常堵車,不僅油耗大,通勤時間還長。”廣州市民梁女士面臨的通勤問題困擾著不少人。出行怎樣高效又環保?近期,梁女士購買了一輛電動自行車。“以前上班高峰期開車大約要半小時,現在開電動車不到20分鐘就能到,上班更省時間了,而且充電方便、便宜,也更綠色環保。”梁女士告訴記者。

作為一種綠色出行的新選擇,近年來,越來越多人選擇電動自行車、共享單車等方式出行,通過更環保低碳的交通工具,解決了“最后一公裡”、近距離上班代步等問題。數據顯示,目前我國配備鋰離子電池的電動自行車保有量超5000萬輛。互聯網租賃(電動)自行車服務在全國有超6億用戶。對於選擇共享單車的原因,相關調查顯示,49.87%的消費者認為環保,47.98%消費者認為可以鍛煉身體。

綠色出行是當下人們綠色生活的一個縮影。在推廣綠色生活方式方面,《意見》明確提出,大力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消費方式,將綠色理念和節約要求融入市民公約、村規民約、學生守則、團體章程等社會規范,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

從騎行、地鐵出行、使用新能源車,到選擇紙吸管、購買環保包裝食品、拒絕塑料袋……一股綠色、健康生活的潮流,正在更新著人們的生活方式。

隨著咖啡消費日益增長,一次性咖啡杯消耗巨大。自備杯子去咖啡店買咖啡,受到許多消費者歡迎,以每天的微小舉動減少一次性塑料杯的使用。

在北京的多家超市,使用自助收銀機時,不少消費者選擇了“不需要塑料袋”,能多次循環使用的帆布袋受到更多消費者青睞。“平時參加促銷活動收到的帆布袋等,我都會保存好,每次到超市買菜都會拿來用。帆布袋更結實耐用,而且可以多次利用,比塑料袋環保多了。”一位市民一邊往自備的帆布袋裡裝東西,一邊對記者說。

綠色生活方式,與每個人息息相關,也離不開相關產業的共同努力。《意見》提出,引導企業開展綠色設計、選擇綠色材料、推行綠色制造、採用綠色包裝、開展綠色運輸、回收利用資源,降低產品全生命周期能源資源消耗和生態環境影響。支持有條件的地區通過發放消費券、綠色積分等途徑,鼓勵企業採取“以舊換新”等方式,引導消費者購買綠色產品。

在推進消費者“以舊換新”方面,我國相關部門出台了一系列行動方案和補貼。例如,在汽車方面,圍繞老百姓買車、用車、賣車、報廢車全產業鏈條,推出系列政策措施,打造政策“組合包”﹔在家電、家裝廚衛方面,採取措施優化回收,讓消費更便利、回收更規范、環境更優化。

商務部市場運行和消費促進司司長徐興鋒表示,“以舊換新”等政策獲得消費者廣泛認可,七成以上消費者願意積極參與到這項政策中來。從數據上看,今年上半年,汽車報廢回收量同比增長27.6%,新能源乘用車零售量增長33.1%。家電方面,上半年限額以上單位家電零售額同比增長3.1%,比上年同期加快了2.1個百分點。家裝廚衛方面,限額以上單位家具零售額同比增長2.6%,政策效應逐步顯現。

資源再利用 循環經濟讓“垃圾”變廢為寶

“我在網上買過各種閑置物品。你看,這個中古風格的全身鏡,買全新的至少要六百多元,我在網上看到有人轉手,一百多塊錢就買到了,質量也很好,完全不影響平時使用。”在北京海澱王女士租的房子裡,她為記者介紹了自己淘來的二手物品,包括置物架、書桌、台燈等。由於租房會面臨偶爾搬家,賣出和購入二手物品成為她的消費選擇。

“現在很多年輕人都會讓物品‘循環’起來,不僅減少了浪費,還可以用更低的價格讓自己收獲更多的生活體驗。”剛工作兩年的王女士有著自己的消費理念,她不僅是二手市場的常客,也經常把自己不需要的東西轉手。她告訴記者:“一些家居用品使用過程中磨損少,購買別人閑置的二手物品,基本不影響二次使用,而且價格上劃算很多。像一些衣物,有的人購買后就不喜歡了,甚至吊牌都沒摘,如果扔掉就會產生浪費。我有時候會把閑置的家居用品和衣服轉手賣掉,有時候也會購買這樣的物品。”

小到化妝品、衣服、圖書,大到家具、家電、二手車,這些原本會被“廢棄”的舊貨如今越來越多地走在了循環利用的路上。相關數據顯示,目前,全國閑置商品日均交易額已突破10億元,每天都有400萬件閑置物品在平台上發布,二手閑置市場規模已突破萬億元。

在某家二手交易平台,過去一年,多品類的循環訂單交易量呈增長態勢,其中,家電同比增長11%,手機同比增長17%。綠色循環消費帶來了可觀的減碳數據。一件衣服參與回收平均可減碳0.72kg,一部手機參與閑置交易可減碳21.34kg。2023年,在這一平台上,用戶累計減碳達314萬噸,平均每日減碳量達8600噸。

除了二手交易,“垃圾”也可以通過其他的循環利用方式變廢為寶。

在內蒙古包頭市,菜葉、果皮、剩菜剩飯變成了新資源。即將投入使用的城市餐廚垃圾及污泥協同處置項目,成為餐廚垃圾的“回收站”。經過一體化科學處置設備處理和加工后,餐廚垃圾、地溝油、污泥等可以轉化為有機肥、清潔能源。

該項目相關管理人員介紹,無害化處理和分離后,將實現資源最大化回收利用。項目產出的沼氣可以用於廠區冬季採暖及供電,干化后的沼渣可以用於園林綠化、土地修復等。

越來越多企業也在努力參與循環經濟。“我們的產品採用綠色環保的理念,這款咖啡膠囊使用后可以選擇回收服務。”在北京朝陽區一家商場內,售賣咖啡膠囊的店員為記者介紹,“使用過的咖啡膠囊經過回收后,我們會將咖啡渣分離,作為肥料再次利用,鋁制包裝會被回爐熔煉再利用。”

當前,回收循環利用市場正蓬勃發展,產業發展前景廣闊。針對綠色低碳循環經濟發展,《意見》提出,“到2035年,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基本建立”“健全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強化廢棄物分類處置和回收能力,提升再生利用規模化、規范化、精細化水平。到2030年,大宗固體廢棄物年利用量達到45億噸左右,主要資源產出率比2020年提高45%左右”。

中國循環經濟協會會長朱黎陽表示,對這些資源進行有效回收循環利用,相當於開啟“第二礦山”,可以降低對原生資源的需求,減輕礦產資源開採對自然環境的壓力。此外,回收循環利用還可以通過再生利用、二手商品交易、再制造等不同層級的利用方式實現多維度降碳。再生利用可有效減少原材料開採、運輸及生產加工過程中的碳排放。要探索新型回收模式,著力完善再生資源回收網絡。加強平台企業管理,著力規范二手商品流通交易。擴寬新興產業領域,著力推進高端裝備再制造。同時,加大技術研發創新,著力提升資源再生利用水平。

全鏈條節約 節能降碳融入生產生活各環節

最近一段時間,打開外賣平台,進入一些店鋪的點菜頁面,不少上班族發現“半份菜”“小份菜”“一人食套餐”等分類越來越普遍。“下班回家后,晚飯點外賣比較節省時間,但是如果想多吃幾個菜,菜量又比較大,一個人吃不完,感覺有些浪費。”在北京一家互聯網企業工作的徐女士告訴記者,最近在外賣平台,她欣喜地發現,一些經常點單的商家推出“半份菜”選項,“以后就可以沒有負擔地享受更多美食了”。

隨著“光盤行動”、杜絕“舌尖上的浪費”等理念逐漸得到大眾認可,一些餐飲企業紛紛響應號召,有針對性地推出了“小份菜”。日前,黑龍江哈爾濱、山西等地也紛紛針對住宿和餐飲企業發出倡議,倡導節約糧食、反對浪費的消費理念,通過提供小份菜、半份菜等舉措,引導游客合理點餐、文明用餐,推廣綠色環保的包裝材料,減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

市場監管總局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以來,大型餐飲外賣平台提供“一人餐”“小份餐”專題入口,推出外賣“碳”積分,今年以來“小份餐”訂單已超過60億單。

《意見》提出,“實施全面節約戰略”,包括“落實反食品浪費法,健全糧食和食物節約長效機制,開展糧食節約行動”,此外還提出“加強資源節約集約高效利用。完善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加強水、糧食、土地、礦產等各類資源的全過程管理和全鏈條節約”。

推動糧食、水、土地、能源等各類資源全鏈條節約的行動,已經在各地迅速推進。

在四川廣安,一套雨水回收系統日前在代市中學正式啟用。據介紹,這套系統通過收集管道和過濾裝置,能夠高效收集、利用校園內的雨水資源。經過初步淨化處理后,雨水可用於校園內綠植澆灌,可覆蓋校區約60%的綠化面積,實現了精打細算用好水資源。

在湖北,今年夏季,由於高溫持續,空調用電負荷一度佔湖北電網最大負荷的40%。“空調溫度設置在26攝氏度以上,每調高一度,最多可以節省15%的用電量。”一場用電知識宣傳活動走進湖北武漢市社區,居民們紛紛行動起來,從身邊小事做起,支持節電行動,進一步降低碳排放量。據國網湖北電力統計,參與“e起節電”活動的用戶達46.4萬戶,節約電量5157.5萬千瓦時,調節高峰負荷10萬千瓦。

專家指出,要與時俱進地提高節水、節能、節地、節材、節礦標准,提高建筑物、道路、橋梁等建設標准,建立促進水耗、能耗、物耗降低的制度和政策體系,強化約束性管理,實行不符合標准的產品設備強制更新和更換。要打通生產與生活環節,將資源從生產環節貫穿到生活環節全過程循環利用,促進最大程度、最廣范圍有效利用資源。要加強城市建設的規劃管理,使生產和生活之間實現資源、能源和廢棄物統籌利用,實現城市功能與產業發展協調融合。(本報記者 姚亞奇)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