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門口”務工 顧家掙錢兩不誤
“留守兒童需要更多的陪伴和關愛。”幾年前,賈相琴和丈夫一起在外打工,看到電視上報道留守兒童與父母分別的畫面,觸景生情。想到在老家的孩子,夫妻倆一合計,決定由賈相琴回家帶娃。
今年40歲的賈相琴,家住雲南省昭通市威信縣羅布鎮順河村。這裡地處烏蒙山腹地,四面環山,土地貧瘠,外出務工是大部分村民收入的主要來源。
“在外打工,牽挂家裡的孩子﹔回來專心帶娃,又經常為家庭開支發愁……”兩個孩子漸漸長大,支出越來越多,單靠丈夫一人在外打拼,遠遠不夠,持家的賈相琴不時犯難。
咋辦?
一家工廠落戶當地,讓賈相琴看到了希望。2023年,威信縣通過招商引資,從浙江引進了一家生產制衣材料——氨綸包覆紗的紡織企業,廠址就設在順河村。
賈相琴(左一)和工友正在檢查氨綸包覆紗產品。人民網記者 符皓攝
賈相琴第一時間報名,經過培訓,迅速走上檢驗崗位。
每天早上8點上班,檢查氨綸包覆紗成品外觀有無油污、毛紗、硬紗、色差……在檢驗崗位上,賈相琴每天重復著這樣的工作,下午5點一到,准時下班。
“‘家門口’就能掙錢,還能照顧家裡。”家庭、工作兩不誤,笑容常挂在賈相琴臉上。
走進紡織車間,隻見一排排紡紗機整齊排列,隆隆作響。絡絲、穿線、下球、檢驗……工人們在車間裡,熟練地按照程序操作。
“培訓一個月就能上手,工資在3000至8000元不等。”紡織廠廠長鄭娟說,看中當地的電力和人力成本優勢,自2023年底入駐以來,公司邊安裝設備邊調試生產,到目前隻釋放了三分之一的產能,招收當地員工60多名。
“待三期設備全部投入運行后,紡織廠可以吸收300多人務工。”鄭娟說。
入駐羅布鎮的紡織廠,不過是威信縣促進農村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工作的一個縮影。
新街村的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王文相攝
“就業是民生之本。”威信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工作人員張藤耀介紹,威信縣是滇東北地區的勞務輸出大縣,20多萬人的農村勞動力中,目前約有18萬人在外務工。一些中老年人和女性留守家中,他們不能長途跋涉外出務工,但同樣有務工需求。“我們要保障這類人群能夠在‘家門口’就地就近就業。”張藤耀說。
如何實現就地就近就業?
“大力引進企業吸納一批,大力發展產業消化一批,引導返鄉創業帶動一批,培育鄉村工匠解決一批,建設幫扶車間吸收一批,開發公益崗位兜底一批。”在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威信縣在穩定勞動力省外轉移就業的同時,堅持外輸內轉並重,千方百計帶動農戶就地就近就業。
在威信縣三桃鄉新街村,村委會集中流轉了470畝土地,成立農業綜合開發項目,開展果蔬及羊肚菌、竹筍等農副產品種植。
立秋以來,每天早上6點,59歲的新街村村民陳芝群出門走兩分鐘路,便來到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大棚裡,採摘新鮮竹蓀,至10點結束。
“在‘家門口’就能打工,時間靈活,這活不累。”採摘完竹蓀,陳芝群起身回家,開始喂豬喂牛,給孫子和公公婆婆做飯……
“1小時10元,根據自己時間靈活務工,一年四季都有活干。”三桃鄉副鄉長兼新街村挂村領導李俊透露,自2018年成立以來,新街村的農業綜合開發項目最高峰時有107人務工。
新街村的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裡,就近務工的農戶正在採摘竹蓀。魯麗攝
“2023年毛收入超過200萬元,收益80%都用來支付務工群眾工資。”三桃鄉黨委副書記王永剛說,作為村集體運營的項目,新街村投資建設了智能化大棚,通過種植反季蔬菜,保証一年四季都有蔬菜上市,讓更多當地群眾能就近務工。
發展方竹、山葵、紅色文化旅游等產業,落實返鄉創業政策幫助回鄉人員創辦小微企業,通過蘆笙制作、蠟染刺繡、竹編藤椅等方面的能工巧匠帶動創辦特色產業……厚植就業沃土,創造就業崗位,威信縣不遺余力。
據統計,截至目前,通過多渠道挖掘就業崗位,威信縣實現農村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5.97萬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