闊步邁向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習近平總書記引領新時代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向縱深推進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改革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動力,也是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闊步前行的重要法寶。
新時代以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科學指引下,生態文明建設從理論到實踐都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在這一歷史進程中,制度建設鮮明貫穿其中——
出台《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兩個重要文件,形成生態文明體制的綱領性架構,加快推進生態文明頂層設計和制度體系建設﹔
建立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制度、完善生態文明績效評價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
將生態文明寫入憲法,形成涵蓋30多部法律、100多件行政法規、1000多件地方性法規在內的生態環境保護法律制度體系﹔
制定並施行《生態保護補償條例》,基本建成世界上覆蓋范圍最廣、受益人口最多、投入力度最大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進一步提出“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必須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
改革發力,以“制”促“治”。
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全面深化、縱深推進,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基本形成,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我國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萬裡河山更加多姿多彩。
“必須始終堅持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
“一微克一微克地‘摳’回藍天,北京的天兒越來越好了。”喜歡攝影的北京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大氣室主任李雲婷說,如今在市區也能拍出夜空“星軌”,大家的藍天幸福感明顯提升。
藍天常在、空氣常新,這是一份實實在在的幸福感。“藍天保衛戰”讓藍天白雲、繁星閃爍的日子一年比一年多,我國成為全球空氣質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國家。
新時代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成就舉世矚目,成為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的顯著標志。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強調“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必須始終堅持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
加快制度創新,增加制度供給,完善制度配套,形成源頭嚴防、過程嚴管、損害賠償、后果嚴懲的生態文明制度框架。
深遠擘畫,全面部署——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進生態文明頂層設計和制度體系建設,從總體目標、基本理念、主要原則、重點任務、制度保障等方面對生態文明建設進行全面系統部署安排。
“要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盡快把生態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建立起來,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制度化、法治化軌道。”習近平總書記強調。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2015年印發《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
2018年6月和2021年11月分別印發《關於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和《關於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
2021年9月印發《關於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
2023年12月印發《關於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
…………
有關部門在城鄉建設、綠色發展、國家公園、生態環境監測、河(湖)長制、生態保護紅線、生態保護補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碳足跡、碳交易、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等領域印發了專項改革文件,全面、均衡地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
一系列配套制度相繼出台,數十項改革方案接連實施。聚焦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建立空間規劃體系、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等八大類制度體系建設,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全面發力,為護佑綠水青山筑牢根基。
系統推進,標本兼治——
在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過程中,注重改革的點面結合、標本兼治,注重改革措施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圍向系統集成、全面深化轉變。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加強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生態環境系統治理、綜合治理、協同治理”。
全面推行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制度、開展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實行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等,讓生態環境質量成為硬約束﹔
堅持精准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深入推進,讓人民群眾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改革生態環境監管體制,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發揮綠色經濟政策引導作用,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
創造性提出生態保護紅線制度,全面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
…………
我國按照生態系統的整體性、系統性及其內在規律,堅持整體保護、系統修復和綜合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環境保護,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
一項項改革創新之舉落地生根,共同筑牢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基石。
法治護航,扎實有力——
以法治理念、法治方式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內容。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法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必須堅持依法治國,在法治軌道上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做到改革和法治相統一,重大改革於法有據、及時把改革成果上升為法律制度。
新時代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實踐表明,隻有實行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
進入新時代,我國生態環境立法實現從量到質的全面提升。
將生態文明寫入憲法,確立了生態文明的憲法地位。實施“史上最嚴環保法”,制定修訂20多部生態環境相關的法律,涵蓋大氣、水、土壤、噪聲等領域:制定濕地保護法,修改森林法、草原法,制定長江保護法、黃河保護法……目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環保法律體系基本形成。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編纂生態環境法典。”專家表示,這將有助於整合完善現行的生態環境法律制度體系,強化美麗中國建設法治保障,進一步提高生態環境治理的法治化水平。
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表示,新時代以來,我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鮮明特色,就是注重發揮制度管根本、管長遠的作用,越織越密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可靠保障。
“決不能讓制度規定成為‘沒有牙齒的老虎’”
“城市生活污水收集和處理問題突出”“建筑垃圾隨意傾倒破壞生態”“部分高原湖泊保護治理不力”……今年5月到6月,第三輪第二批7個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進駐上海、浙江、江西、湖北、湖南、重慶、雲南等7省(市),統籌開展流域督察和省域督察,並曝光28個典型案例。
各督察組既關注長江經濟帶流域性整體性問題,以及生態環境共性問題,也找准各省(市)突出問題,堅持動真碰硬,深入一線、深入現場,查實一批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有關省(市)將督察作為堅決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內容,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契機,大力推動整改落實。
令在必信,法在必行。制度的生命力在於執行,關鍵在真抓,靠的是嚴管。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進一步建立健全和嚴格執行生態環境法規制度,堅持運用好、鞏固拓展好強力督察、嚴格執法、嚴肅問責等做法和經驗。”
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正是關鍵一招。
——強化制度執行,嚴格用制度管權治吏、護藍增綠。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制度的剛性和權威必須牢固樹立起來,不得作選擇、搞變通、打折扣”“決不能讓制度規定成為‘沒有牙齒的老虎’”。
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推動解決一些地方多年的生態環境“頑疾”,成為督促地方落實生態環境保護責任的硬招實招。從2015年底在河北開展試點,至2022年6月,兩輪督察完成對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2個國務院部門和6家中央企業的全覆蓋。去年11月,第三輪督察全面啟動。
——聚焦生態環境領域的突出矛盾和重大問題,啃掉“硬骨頭”、消除“老大難”。
廣東省汕頭市,練江碧波蕩漾,“一江白練”美景重現。曾經,受到嚴重污染的練江,漂滿水葫蘆的水面“遠看像草原”。2017年4月,練江首次被督察點名,一年后督察“回頭看”,繼續盯住練江污染治理問題。廣東省市縣鎮村五級聯動發力,加大練江污染整治力度,補上環境整治欠賬。
當地負責人表示,練江長期積累下的污染,曾經讓大家望而卻步。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喚醒了整治練江的責任意識,過去不敢想、不敢做、做不了的事情,在短時間內取得了重大突破。
青海木裡礦區對渣山進行刷坡整形和種草復綠,對採坑進行邊坡治理和回填﹔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144宗礦業權全部分類退出,逐步恢復水草豐茂、駿馬奔騰的風貌﹔陝西秦嶺北麓西安境內違建別墅已拆除並恢復植綠3700多畝,基本完成生態恢復治理……
——既著眼於挖出生態環境問題的病根,又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布局優化,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長江經濟帶11省(市)累計騰退長江岸線457公裡,長江干流水質連續4年保持Ⅱ類﹔上海市楊浦濱江佔據一線江景的傳統“工業鏽帶”,改造成為以公園綠地為主的生活岸線、生態岸線、景觀岸線,向“生活秀帶”轉身。一批違法違規項目被依法處置,一批傳統產業優化升級,一批綠色生態產業加快發展。
——把群眾的“小問題”當作關注的“大事情”,讓人民群眾實實在在感受到生態環境質量改善。
水體黑臭、垃圾亂堆、油煙異味、噪聲擾民……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始終堅持人民至上,不僅聚焦“硬骨頭”“老大難”,也將“鏡頭”對准困擾群眾的“身邊事”“小問題”。督察組充分相信群眾、發動群眾、依靠群眾,始終把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作為重點,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舉報受理、轉辦、核查、督辦、回訪工作機制。群眾身邊的生態環境有了看得見摸得著的改變。
讓制度成為剛性約束和不可觸碰的高壓線。如今,地方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不斷建立健全,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制度深入推進,“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等全方位壓實生態環境保護責任。
“我是金華市生態環境局,在監管平台發現你轄區柔卉針織有限公司在線數據異常突變,請馬上到現場核查處置。”
今年5月5日,接到市局核查指令后,義烏分局執法人員馬上趕赴現場。通過分析現場數據,調取監控視頻,查實該公司有關人員發現在線監測數據超標后,人為干擾了自動監測設備,現案件已移交公安機關進一步辦理。
從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到建立國家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平台﹔從建立正面清單制度,到借助高科技手段精准執法……我國生態環境監管執法力度不斷加強,進一步提升生態環境治理效能。
“必須以更高站位、更寬視野、更大力度來謀劃和推進新征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尚未根本緩解。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加快綠色化、低碳化的高質量發展階段,生態文明建設仍處於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必須以更高站位、更寬視野、更大力度來謀劃和推進新征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譜寫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新篇章。”習近平總書記作出的重大判斷,為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標定航向。
筑牢中國式現代化的生態根基,解決好生態文明建設中面臨的各種問題,依然要靠制度、靠改革。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對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作出重大部署,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重視和戰略謀劃,為新時代新征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
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各地區各部門加快完善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體制機制,扎實推動各項改革目標任務舉措落實落地。
——完善生態文明基礎體制,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
處理好發展和保護的關系,是一個世界性難題,也是人類社會發展面臨的永恆課題。
習近平總書記指明方向:“高水平保護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隻有依靠高水平保護才能實現。”
今年7月,生態環境部印發《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管理暫行規定》,這是生態環境領域促進新質生產力“1+N”政策體系的N個文件之一。
“運用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成果,我們提前介入、主動服務,建設單位通過調整優化選址有效避讓了生態保護紅線。”雲南省麗江市生態環境局行政審批科負責人譚迎說。在麗江市寧蒗彝族自治縣,密密麻麻的光伏發電板在陽光下熠熠生輝。今年3月,分水嶺70兆瓦光伏發電項目實現全容量並網發電。
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根據區域環境承載量、功能用途等建立“綠色標尺”,投資建設項目選址心中有底,監管部門准入研判心裡有數,確保企業環保高水平、發展高質量。我國已劃定生態環境管控單元近4.5萬個,為發展“明底線”“劃邊框”。
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中心秘書長、研究員黃承梁表示,《決定》圍繞完善生態文明基礎體制提出一系列改革舉措,將不斷完善生態文明基礎體制,推動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夯實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基礎。
——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提升治理能力系統性和科學性。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
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支撐。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則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關鍵路徑,也是從源頭上推動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鸚哥嶺腹地,白沙黎族自治縣南開鄉革新村,一壟壟茶樹綠意盎然。茶農符亞玉忙個不停,“這裡一年四季都產茶,我家苗圃預計能帶來收入4萬余元。”
白沙茶業協會秘書長湯適對未來發展更有信心,“加快推進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一片片‘綠葉’,都能變成致富‘金葉’。”
“完善精准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制度機制”“深化環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落實生態保護紅線管理制度”“落實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深化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改革”……《決定》中提到的一項項改革舉措,瞄准生態文明體制的薄弱環節,不斷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將充分調動各類主體參與環境治理的積極性,為建設美麗中國提供堅實保障。
——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這為今后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指明了方向。
生態環境問題歸根結底是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問題。要把綠色低碳發展作為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治本之策,加快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
廣東省佛山市開展產品碳標簽促進低碳發展試點,核算產品碳足跡,為符合條件的企業產品頒發証書,引導低碳生產和消費﹔
四川省瀘州市推出“綠芽積分”小程序,建立個人碳賬戶,把個人的低碳減排行為量化,變成人人看得見的“碳錢包”、碳資產……
前不久,生態環境部等15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的實施方案》,列出22項主要任務,全方位、全鏈條、全過程推動碳足跡工作落細、落實、落地。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今年上半年,我國環境空氣質量和地表水環境質量總體持續改善,神州大地鋪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
生態環境部黨組書記孫金龍表示,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是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根本動力,也是以高水平保護支撐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著力破解生態文明領域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有利於推動構建與美麗中國建設相適應的體制機制,加快形成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為導向的美麗中國建設新格局。
…………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闊步新征程,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進一步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必將為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注入強勁動力。
(本報記者董絲雨、竇皓、李茂穎、王雲娜、孫海天參與採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