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市:油橄欖扎根綠荒山富村民

油橄欖
走進位於文山市秉烈彝族鄉卡作村委會的油橄欖種植基地,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的油橄欖沿著梯田逐層而上,枝繁葉茂的果樹上綴滿了鮮嫩的果子。“這裡的果子能榨出特級初榨橄欖油,制作成精油、化妝品,橄欖葉可以做成茶葉,果渣可以釀酒,把整個果子‘吃干榨盡’。”雲南和潤昌油橄欖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崇建指著漫山的油橄欖說,“在種植油橄欖前,這裡還是一片荒山禿嶺。”
秉烈鄉具有典型的石漠化特征,“種了幾片地,收不到一袋糧”曾經是這裡的真實寫照。2021年,文山市充分利用資源優勢,引進雲南和潤昌油橄欖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在秉烈鄉卡作村委會發展油橄欖產業,歷經3年多的辛勤耕耘,千畝荒山已然綠樹成蔭,基地生產的橄欖油被送到全國各地的餐桌,成為當地重要的生態產業,既綠了荒山,也富了村民。
2021年種下的橄欖苗,如今已長成碗口粗的壯樹。“油橄欖樹被稱為‘長壽樹’,樹齡可達數千年,進入盛果期后,油橄欖就成了村民源源不斷的‘綠色銀行’。”秉烈鄉黨群服務中心主任秦興曜介紹,當地以村黨組織為引領,通過“黨組織+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模式,形成了完善的聯農帶農機制,農戶以土地入股油橄欖種植,進入盛果期后,將按照鮮果產量的10%向農戶分紅,加工為成品后,公司將分配3%至5%的利潤給農戶。
在油橄欖基地中,時常能見到村民張付堂忙碌的身影。“在這務工每年收入2萬元,我家還入股了20畝土地種植油橄欖,到了盛果期我們也能分紅。”目前,雲南和潤昌油橄欖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已在秉烈鄉建成700畝油橄欖豐產示范基地,帶動全鄉20余戶農戶種植100余畝,全鄉油橄欖種植面積近1000畝。“今年是第3年挂果,預計鮮果產量100余噸,相比去年大概翻了一番。”李崇建說。
為了將產業鏈留在本地,將產值收益留給群眾,2022年,秉烈鄉爭取到上海援建資金480萬元,建成一座集種植、倉儲、加工於一體的綜合型現代農業中心﹔2023年,爭取到哈爾濱電氣集團有限公司資金147萬元建成油橄欖種植示范基地標准水肥一體化設施,形成了集油橄欖種植、橄欖果加工、橄欖油生產銷售於一體的全產業鏈。
“以前果子都是拉到外地的榨油生產線榨油,我們的初榨、灌裝生產線投產后,能夠實現日榨40余噸油橄欖,大大減少運輸及加工成本。”李崇建說。目前,公司已研發生產出特級初榨橄欖油、橄欖酒、橄欖精油、日化品系列等10余種橄欖衍生產品,2023年實現產值90余萬元,有效助力當地群眾增收。(王世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