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六個春城”系列報道之三
讓團結之花在春城綻放

“社區的各族群眾都拿出了‘看家本領’表演節目,鄰裡間的和諧氛圍讓人感動,生活在這樣的社區很幸福。”日前,昆明市民余先生在參加了雲南省昆明市官渡區關上中心區社區舉辦的“心有所屬 粽情端午”主題活動后,由衷地感慨。
彝族打跳、傣族孔雀舞、漢族舞龍……一首首歌曲,一支支舞蹈,表達出濃濃鄰裡情,也成為昆明市民族團結進步的一個縮影。昆明市對標雲南省委“3815”戰略發展目標和當好排頭兵要求,聚焦“六個春城”建設目標,加快推動民生福祉改善,建和諧幸福社區,育民族團結之花。
自昆明啟動新一輪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工作以來,全市上下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著力培塑“團結花開、幸福春城”品牌。今年3月,昆明市順利通過省級對昆明市新一輪創建工作的初驗,持續打造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升級版”。
關上中心區社區舉辦“心有所屬 粽情端午”主題活動。關上中心區社區供圖
民生為本 “石榴”花開街頭巷尾
下班時已是午夜,52歲的關上中心區社區居民吳萍離開單位,沿關育路步行回家。要是換作幾年前,吳萍可不敢如此放心地“走夜路”。“以前這一片區人多雜亂,關育路上車輛亂停亂放,綠化帶裡沒有植物卻遍布垃圾,晚上還要擔心安全問題。”
關上中心區社區位於官渡區巫家壩片區,現轄區面積3平方公裡,轄區有76個居民小區9800余戶,戶籍人口約2.6萬余人,流動人口6.8萬余人。轄區居住著二十多個民族,是一個多元化的純城市社區。吳萍在這裡居住了二十多年,對社區環境的變化感受頗深。
2019年,沿關育路片區的提升改造工程拉開序幕。社區黨委創新機制體制,從民生小實事著手,探索“一會、一舞台、一集市、一學院、二街區、三基地、四平台”的“1111234”工作模式,推動建設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區環境。
關上中心區社區在關育路口建了蘊意深厚的“石榴福”字雕塑。人民網 尹馨攝
線下,關上中心區社區打造“紅石榴街區”,樹立具有民族特色的“石榴福”雕塑、56個民族特色銅鼓裝飾和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燈柱等。在關育路“民族團結誠信經營一條街”建成9根民族團結文化柱,展示民族團結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畫,倡導商戶誠信守法,文明經營。將原先破舊的商鋪改建成紅石榴“一戶一中醫”康養服務中心,為社區居民提供貼心暖心的服務。
線上,則依托“雲上鄉愁書院”、“學習強國”線下體驗空間等,“零距離”服務各族群眾文化生活,講好民族團結故事。不斷提升“紅石榴先鋒580”志願服務、中醫康養課堂等形成民族團結品牌,促進大家交往交流交融。
“要不斷增強居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將城市社區打造成為各族群眾守望相助的大家庭。”關上中心區社區黨委書記兼居委會主任張慧說。近年來,關上中心區社區取得國家省市各類榮譽70余項,形成整個社區齊心協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新格局。
干淨整潔的關育路上,隨處可見民族特色裝飾。人民網 尹馨攝
在昆明,民族團結的光榮傳統由來已久。《昆明市貫徹落實〈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推動雲南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意見〉的工作方案》《昆明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長期規劃》《昆明市新一輪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暨打造民族團結進步升級版工作方案》等文件的出台,將民族團結進步創建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之中。
今年,昆明再次提速,開始新一輪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工作。全市打造100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公園(廣場)、166個各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成8個省級以上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打造鄭和文化旅游節、聶耳音樂周、社區大舞台等群眾性文化活動品牌,將發展落實到改善民生上、落實到惠及當地上、落實到增進團結上。
省城帶邊城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去年6月16日,昆明市“各族青少年交流計劃”“各族群眾互嵌式發展計劃”“旅游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計劃”系列活動暨石榴紅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社區學院授牌儀式、石榴紅“交往、交流、交融”“三交集市”在關上中心區社區啟動。今年2月24日,昆明市關上中心區社區與西雙版納州勐臘縣磨憨鎮曼庄村共同簽署了《關上中心區社區 磨憨鎮曼庄村結對共建民族團結進步聯盟協議》。兩地通過結對共建,全面深入持久開展往來交流、合作共贏,探索跨區域民族團結進步交流合作的新路徑、新機制、新模式。
吳萍成了關上中心區社區對接磨憨的聯絡員,她兩次前往磨憨鎮,將社區居民精心排練的舞龍舞獅、古琴彈奏、馬面裙展演等節目送到邊寨。“‘三交集市’是全國首家‘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集市’,推動城市民族工作與邊疆互動交流。”她感慨道。
磨站村中心位置是新建的民族團結廣場。人民網 尹馨攝
今年4月,關上中心區社區還組織了50名社區居民前往磨憨鎮曼庄村,與傣族群眾共度潑水節。張慧表示,下一步,雙方將共同探索民族團結進步多邊合作、交流,建立協同機制、創新聯盟形式、豐富聯盟內容,共同推動兩地各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做到聯建工作互學互促、共進共贏。
這是昆明市創新“以城帶邊、幫帶共建”新模式的實踐。作為全國唯一擁有“邊境線”和邊境口岸的省會城市,通過昆明主城五區和安寧市“一對一”幫扶磨憨鎮6個沿邊行政村機制,高標准建設現代化邊境幸福村,推動邊城兩地群眾交流互動、結對共建。以“一圈三廊”推動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區,著力打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滇池示范圈以及城市民族工作示范走廊、民族團結進步紅色鄉村示范走廊和中老(中越)鐵路沿線民族團結進步聯盟共建示范走廊。
自2022年5月昆明市全面托管磨憨鎮以來,昆明市五華區幫帶共建磨憨鎮尚勇村現代化邊境幸福村,磨站村成了示范點。由昆明市規劃設計院進行整體風貌的設計,五華區開展環境整治,新修吊橋和集市,新建路燈、廣場、村史館、兒童之家文化樂園等,逐步完善醫療、教育、養老公共服務。“改善村容村貌,要兼顧美觀性與實用性,又保留民族特色。”昆明市五華區駐磨憨鎮尚勇村隊長王宏建說。
磨站村房屋牆上的民族團結彩繪。人民網記者 劉怡攝
當前,創建工作已進入攻堅階段。下一步,昆明市將在方式方法、機制手段等方面大膽創新探索,有形有感有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找准民族工作中的重點難點痛點堵點,深入調研、深度研究,謀劃實招硬招,採取切實有效舉措,確保創建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統籌:李發興
採寫:尹馨
聯合出品:昆明市委網信辦、人民網雲南頻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