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進中國”調研行
品牌雲南丨雲南曲靖:千年一“爨” 活力傳承
“興字頭、林字腰,大字下面有火燒。”行走在“爨鄉”——雲南省曲靖市,不論是耄耋老人或是垂髫小兒,都能說出有關“爨”字的順口溜,滿街的招牌上,隨處可見圓潤、飽滿的爨體字。
“東晉至唐天寶七年,之前在中原地區受封於爨地並改名的爨氏一族后裔,因社會流動輾轉來到雲南。經過九代發展,爨氏逐漸枝繁葉茂,成為一方大家族,治理南中地區400余年,期間創造了豐富而獨特的爨文化。”曲靖市陸良縣文物管理所所長、縣博物館館長王洪斌介紹,爨文化上承古滇文化,下啟南詔文化,包括了諸如禮樂、詩歌、習俗、典祀、服飾、飲食、醫藥、建筑、工藝在內的豐富厚重的內容,是雲南歷史文化發展的三大高峰之一。
曲靖市陸良縣的《爨龍顏碑》。 人民網記者 黃玉琦攝
地處滇東北的曲靖素有“滇黔鎖鑰”之稱,是中原至西南邊疆的重要一站,也是西南民族融合的重要地域,因此爨文化在漫長的發展中,受到滇文化、中原文化、巴蜀文化、夜郎文化和楚文化的深刻影響。其中,爨氏治理下曲靖又與西南地區的各民族和部落保持緊密聯系,通過締結婚姻、協調利益,構建了和諧的民族關系,極大地推動了民族的融合與繁榮。
“爨氏治理南中地區期間,既奉中央正朔,又相對自治,使得這一地區始終保持穩定和統一,為國家統一和西南民族團結作出了極大貢獻。”王洪斌說。
曲靖市陸良縣的《爨龍顏碑》。 人民網記者 黃玉琦攝
千年爨文化,留下重要的兩個載體,便是國家重點保護文物《爨寶子碑》和《爨龍顏碑》,前者存放在曲靖市一中校園內,后者則放置於陸良縣馬街鎮。兩塊爨碑,不僅記錄了中國文字由隸書向楷書過渡的代表性字體,也記錄著中華民族由北向東、向東南遷徙的軌跡,為研究古代邊疆少數民族歷史及六朝書法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被譽為“南碑瑰寶”。
《爨寶子碑》放置於曲靖市一中校園內。 人民網記者 蔡樹菁攝
爨碑中有一句“獨步南境、卓爾不群”。如今,曲靖市為傳承解讀文物文化內涵,進行了新的詮釋,發揮文物的當代價值,通過書法課程、舞蹈、文旅體驗、文創產品等活化傳承的方式,使得延續千年的爨文化煥發出新的活力。在推廣爨文化的同時,當地進一步講好民族團結故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何晶茹、秦華、黃玉琦、蔡樹菁、程浩、符皓、尹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