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進中國”調研行
品牌雲南丨為鮮花裝上“中國芯”

仲夏時節,剛進入花圃,花香便扑鼻而來,放眼望去,隻見紅色、粉色、黃色、白色等各色花朵爭奇斗艷……這是位於雲南昆明滇池東岸的國際花卉技術創新中心的綠色高效種植基地裡的花圃。
蔡艷飛在花圃裡查看選育的月季新品種長勢。人民網記者 符皓攝
基地裡種有市場上常見的月季花,還建有月季種質資源圃,收集種植了全球1300多個月季品種,但這還不是基地最大的特色。
“這裡有我們自主選育的456個月季品種或優株,其中,有300多種是‘中國風’月季……”領著記者參觀基地,來到育種區,雲南省農業科學院花卉研究所研究員蔡艷飛自豪地介紹起來。
眾所周知,雲南是世界主要的鮮花產區,毗鄰國際花卉技術創新中心的昆明斗南花卉市場,更是亞洲最大的鮮切花交易市場。但在取得一系列成績的背后,短板也很明顯。
“與國外的花卉產業強國相比,我國花卉育種工作起步較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花卉品種市場佔有率不高,花卉種業科技及關鍵核心技術的‘卡脖子’問題十分突出。”蔡艷飛透露,目前國內市場85%的鮮切花品種,都是國外培育的,鮮花種業“芯片”不強。
蔡艷飛和團隊選育的月季新品種。人民網記者 符皓攝
選育在世界花卉市場佔據主流位置的月季新品種,成為蔡艷飛和團隊的首選。
說起來簡單,真正做起來,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選擇月季父母本,開展雜交,採收種子,種植至開花,查看發枝能力、花型、花色及香味,測試抗病抗虫能力……整個過程,瑣碎漫長。
蔡艷飛和團隊選育的月季新品種。人民網記者 符皓攝
與常規月季相比,“中國風”月季花色豐富,花型多樣,更重要的是它們大部分有香味,更符合中國人的審美。
“新品種隻有轉化應用才有意義。”目前,蔡艷飛和團隊走上了與企業聯合育種、共享育種知識產權的市場化研發之路,既有企業投入的研發經費補充,又有市場的快速轉化,育種成效顯著。“目前選育的400多個品種或優種,已經有40多個被企業選中,並申報新品種,即將推向市場。”
蔡艷飛和團隊選育的月季新品種。人民網記者 符皓攝
平台好,研發工作也走上了快車道。“我們搭建了切花月季公共育種平台,建立委托育種、聯合育種、技術指導、跨國育種等多樣化育種創新模式。”蔡艷飛信心滿滿地說,未來三到五年,團隊還將利用基因型、表型等大數據構建智能育種模型,實現精准育種,助力雲南花卉產業發展壯大。(何晶茹、秦華、黃玉琦、任一林、宋晨、宋美琪、李發興、程浩、符皓、蔡樹菁)
相關新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