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質生產力看雲南丨"科研+產業"驅動科技創新發展

作為“有色金屬王國”,有色金屬產業一直是雲南的傳統特色優勢產業。
在不久前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雲南特別提出,要把發展特色優勢產業作為主攻方向,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打造國家戰略性有色金屬產業基地。
如何推動雲南有色金屬產業向“新”發展?
“堅持‘科研+產業’雙輪驅動科技創新發展。”作為雲南有色金屬採礦、選礦、冶金科學技術研究的中堅力量,昆明冶金研究院有限公司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科研+產業”如何理解?
中國銅業有限公司黨委常委、副總經理、總工程師兼昆明冶金研究院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胥福順解釋,技術創新是新質生產力的核心驅動力。要推進技術創新,首先要具備強大的研發力量﹔其次還要緊密結合市場,圍繞產業關鍵核心技術展開攻關,並進行有效的技術轉化,才能夠形成推動有色金屬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生產力。
昆明冶金研究院有限公司馬金鋪試驗研究基地。受訪者供圖
堅持“人才是第一資源”
要具備強大的研發力量,聚集人才是關鍵。
“我們堅持‘人才是第一資源’,發揮全國重點實驗室中堅力量,用心做好‘引才、鑄才、優才’工作。”胥福順表示,公司每個月都會召開一次人才工作推進會,通過待遇提升、提供平台、暢通職務與職稱晉升通道等舉措,聚集了188名科研人員,為建設強大的專業研究院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技術保障。
“引才、鑄才、優才”效果如何?置身其中的科研人員最有發言權。
建於迪慶藏族自治州的雲南迪慶有色普朗銅礦,是中鋁集團下屬中國銅業的重要銅鉬礦原料基地,是亞洲特大型、雲南省唯一的高海拔在產銅礦山。此前,普朗銅礦探明銅資源儲量達480萬噸,品位為0.34%﹔伴生的鉬資源儲量達19萬噸,品位為0.01%。要實現綠色開發利用,涉及選礦工藝、浮選藥劑開發、環保等多個領域,技術復雜程度高、難度大。
要實現銅鉬分離,傳統分離藥劑成本高,鉬也無法得到經濟回收。
咋辦?作為中國銅業下屬的專業冶金研究院,昆明冶金研究院有限公司承擔起了攻克銅鉬新分離技術的重任。
2019年,進入昆明冶金研究院有限公司僅3年的呂向文,便被任命為項目負責人,參與攻克普朗銅礦銅鉬分離技術難題。
“公司用人,不唯資歷,把我放在這個特殊崗位上,既是壓力,也是激勵。”被委以重任,呂向文全身心投入到技術攻關試驗中。
呂向文(左)和同事正在開展浮選試驗。人民網記者 符皓攝
在實驗室小型試驗階段,呂向文干勁十足,和團隊一起加班加點,短短5個月內,先后嘗試了上百種藥劑方案,最終成功研制出了小分子有機抑制劑“-D系列銅抑制劑”。隨后,他又奔赴高海拔的普朗銅礦現場開展工業試驗,與團隊前后經歷上千次試驗,最終攻克了硫化鈉用量大、“回水COD”、“S2-”“F-”含量高等一系列重大難題,形成了極低品位銅鉬混合精礦清潔高效分離技術,實現普朗銅礦分離出的鉬精礦品位穩定在43%以上。
該技術每年為普朗銅礦新增利潤1.2億元以上,並於2022年榮獲中國銅業“總裁特別獎——科技創效獎”。
在項目歷練中,呂向文迅速成長起來,又投入到了“秘魯復雜銅資源選礦技術研發”等雲南省、中鋁“十四五”重大專項等重點項目工作中。
“目前我正在讀博士,公司給予報銷學費,拿到學位后還能再享受人才補貼,在公司提供的研發平台和科研保障下,使我有更多的精力和專注力開展復雜難選銅礦資源清潔高效利用研究工作......”如今,在綠色選礦技術的研發道路上,已擔任昆明冶金研究院有限公司選礦研究所銅及稀貴金屬研發團隊負責人的呂向文,有了更高的目標。
呂向文不過是昆明冶金研究院有限公司眾多科研人員中的一員。
據介紹,截至目前,昆明冶金研究院有限公司的科研隊伍中,獲得省部級以上榮譽的就有50多人。
壯大研發力量,昆明冶金研究院有限公司不遺余力。
“公司目前正在加快推進‘百名博士計劃’,計劃用5年時間引培上百名博士,把‘第一資源’轉化為‘第一動力’。”胥福順說。
推動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有機銜接
長期以來,“論文項目”“職稱項目”多,科研成果與企業實際需求結合不緊密等現象,在一些科研院所、高校時有發生。
如何讓科研成果更接地氣,提高科研成果轉化率?昆明冶金研究院有限公司面向市場,大膽展開實踐。
2020年,雲南省科技廳聚焦全省重點產業關鍵技術需求,公開向社會推出“揭榜制”項目,昆明冶金研究院有限公司積極參與了“揭榜”,最終成功從一眾科研單位中脫穎而出,拿下了雲南怒江蘭坪4000萬噸低品位氧硫混合堆存礦的資源綜合利用技術攻關項目。
蘭坪4000萬噸低品位氧硫混合堆存礦,含有鉛鋅金屬260余萬噸,因礦石性質復雜,具有氧化率高、含泥量大,且貧、細、雜等特點,使用傳統工藝處理低品位氧硫混合堆存礦,流程長、成本高。因此,這些堆存礦一直未得到合理利用,導致價值數百億的礦產堆滯。
揭下榜單后,在雲南省科技廳、中鋁集團、中國銅業的大力支持下,昆明冶金研究院有限公司立即著手開發高效、低成本的低品位氧硫混合堆存礦資源綜合利用技術。
袁野(右)在工業試驗現場。受訪者供圖
“面對這一世界級難題,既有經費支持,研究方向也更加明確。”接到任務后,昆明冶金研究院有限公司冶金研究所主管工程師袁野一頭鑽進實驗室,圍著燒杯、反應釜開展了試驗——調試溫度、時間、藥劑比例、藥劑濃度、液固比、攪拌速度等不同參數,記錄不同參數排列組合下的最優實驗結果……實驗室拉通工藝后,袁野和團隊成員立即深入企業現場展開現場工業試驗。
為了早日攻克技術難關,袁野和團隊成員放棄了節假日休假時間,長時間駐守工業試驗現場,對著問題清單逐個擊破。經過300多組小試驗以及現場的工業試驗驗証,“氧硫分離與脫碳轉型”全濕法冶煉工藝成功推出,打通了低品位氧硫混合堆存礦綜合利用的最后一個技術瓶頸。
蘭坪低品位氧硫混合堆存礦綜合利用這一面向市場的科研實踐,只是昆明冶金研究院有限公司推進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有機銜接的一次嘗試。2023年,隨著中鋁集團在昆明冶金研究院有限公司挂牌成立昆明有色金屬研究院,袁野和他的同事,又有了更多清晰的科研目標。
為啥?
中鋁集團昆明有色金屬研究院成立后,成為中鋁集團四大專業研究院之一。隻要中鋁集團內部涉及選礦、冶金領域的各制造基地提出科技創新需求,昆明有色金屬研究院便會立即根據需求展開技術攻關,科研與成果轉發形成閉環。
“之前一個組一年就承擔一兩個項目,現在一年就新增七八個項目。要在約定時間內攻克技術難題,科研產出率和成果轉化速度大幅提升。”昆明冶金研究院有限公司冶金研究所主管工程師的付維琴說,以問題為導向,既解決了企業的實際需求,成果轉化也進一步激勵科研人員全身心投入研究中,實現科研和產業的良性互動。
堅持“科研+產業”雙輪驅動,昆明冶金研究院有限公司科技成果不斷涌現。
科研人員開展物理消泡試驗。受訪者供圖
據統計,近3年來,該公司承擔省部級以上項目40余項,獲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10余項﹔累計擁有有效發明專利119件、海外專利1件﹔制修訂國際標准1項,國家標准、行業標准47項。
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航道上,昆明冶金研究院有限公司持續深耕綠色選礦技術、加壓濕法冶金及綜合利用環保新技術、新材料新產品研發、檢測技術及應用等優勢科研領域,揚起“科研+產業”之帆,向“新”前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