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技藝 “繡”出新生活

在雲南省漾濞彝族自治縣,有這麼一群繡娘,她們一針一線代代傳承刺繡技藝,一步步壯大刺繡產業,從傳統服飾到文創產品,再到舞台展示,“繡”出了彝繡發展新圖景、新生活。
今年69歲的吉珍林,是漾濞縣的彝繡高手,家族第六代彝繡傳人。作為大理州彝繡非遺傳承人,吉珍林把招收學徒作為非遺傳承的重要方式,隻要有人願意學,她都會盡心盡力地教。如今,她培養出的學徒已遍布全縣各鄉鎮,光刺繡能手就有100多個,龍潭鄉的錢吉新就是其中之一。
吉珍林(左)和錢吉新(右)在交流刺繡工藝。段宏運攝
2023年,在當地黨委、政府的幫扶下,錢吉新在龍潭鄉建起了彝繡非遺工坊。自此,她的繡娘姐妹們不但多了一個彝繡產品售賣點,還多了一個刺繡技藝交流地。
在今年初舉辦的繡娘聚會上,錢吉新新設計推出的“繡花板鞋”獲得了姐妹們的關注和認可,這也是她參加大理州刺繡大賽的用心之作。“經過創新改造的彝繡產品更容易推廣。”錢吉新說。
錢吉新打小喜歡繡花,拜吉珍林為師后,便傳承了彝族傳統刺繡手藝和文化。非遺工坊建成后,她主動幫姐妹們展示繡品並幫助售賣,還通過網絡渠道推廣銷售,帶動了五十多位繡娘共同發展。
“每個姐妹擅長的工序不同,我就採取分工合作、取長補短的方式,以此來進一步提升產品質量,並獲得了消費者的認可,很多老顧客爭相回購產品。”錢吉新說。
繡花帽子。段宏運攝
錢吉新介紹,在黨委、政府的支持下,她經常參加省、州、縣組織的外出培訓和技藝比賽。“每一次外出,都能拓寬視野,回來后便帶著姐妹們在產品創新上下功夫,制作適應需求、設計新穎的產品。”錢吉新說,這也是她們發展彝繡的新思路。
繡娘羅德樹農閑時喜歡和錢吉新一起做刺繡,她的產品在工坊裡賣得不錯。“自從有了這個工坊,再也不用去街上擺地攤了。”羅德樹開心地說,2023年,錢吉新幫她賣了二十來件產品,收入近2萬元。
這幾年,錢吉新將主要精力放在了自己的專利產品上。“隻有不斷提升產品價值,才能進一步打開銷路。如果我成功了,繡娘們也不用背井離鄉外出打工,在照顧家庭的同時就能把錢掙了。”錢吉新說,對於大部分農村婦女來說,這是一條很好的出路。
繡娘們在彝繡工坊交流技藝。段宏運攝
這些年,吉珍林的弟子們在漾濞各處發展得越來越好,年歲漸長的她也把刺繡技藝傳授給了孫子張啟誠,成立的雲南“一剪一繡”非物質文化傳播公司,也在不斷壯大。目前,已簽約繡娘78名,兼職繡娘180多名,還在大理喜洲古鎮、漾濞石門關景區開起了彝繡非遺體驗店,吸引了不少游客前來體驗、購買。
“除了定制當地傳統的彝族服飾外,我們還在文旅融合的思路中,不斷創新開發新的彝繡產品,並積極與大品牌搭建合作,代表漾濞縣外出參展,讓彝繡文化獲得更多外地人喜愛。”張啟誠說。
張啟誠介紹,目前,兼職的繡娘在農閑之余每月還可以增加700多元的收入。“下一步,我們努力將產品推向更大的市場,帶著繡娘們共同增收。”
繡品產品。段宏運攝
這些天,繡娘們正忙著制作一位知名舞者定制的孔雀舞裙,年近七旬的吉珍林也參與進來。“這是公司接到的舞台服裝定制單,對繡娘們來說是一個新的挑戰和機遇,我們將傾盡所學,將彝繡與舞裙完美融合,因為它將帶著彝繡‘跳’上更遠更廣闊的舞台。”吉珍林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