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要聞

大關筇竹節節高 滿目青山變“金山”

人民網記者 符皓
2024年05月23日08:12 |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小字號

今年採筍季,當第一茬竹筍破土而出,羅坤恆便帶著工人來到筇竹林,為工人劃定採收區域、示范採收要領——一年的採筍工作開始了。

“採筍最多的一天,賣了1.1萬元。”看著節節攀升的銷售數據,羅坤恆樂開了花。

羅坤恆今年38歲,家住雲南省昭通市大關縣木杆鎮細沙村永康小組,從小因病導致身體佝僂,后被鑒定為四級殘疾。是筇竹,讓他有了“逆襲”的機會。

採筍季多陰雨,天氣雖冷,但看到筇竹大豐收,羅坤恆捧著筇竹筍喜笑顏開。人民網記者 符皓攝

採筍季多陰雨,天氣雖冷,但看到筇竹筍大豐收,羅坤恆捧著筇竹筍喜笑顏開。人民網記者 符皓攝

2018年以來,在大關縣推動筇竹產業發展的政策機遇下,羅坤恆搶佔先機獨自承包了80畝筇竹林,后又與人合伙承包了1560畝筇竹林。

“三年后,承包的筇竹林將全部進入竹筍豐產期,賣竹筍,再加上賣竹材,收入會更多。”採筍結束后一結算,今年僅靠賣竹筍,羅坤恆就賺了8萬元。

羅坤恆是大關縣發展筇竹產業受惠的眾多農戶之一。而他的故事,更像是大關縣產業發展的一個寫照。

此前,山高谷深、峭壁林立、土地貧瘠的大關縣,財困民窮,幾乎無規模性的產業可言,在開展脫貧攻堅之初,貧困發生率曾高達46.5%。現如今,與羅坤恆一樣,因為筇竹,“先天不足”的大關縣,抓住機遇,靠后天努力華麗蝶變……

筍材價格連年漲 竹農喜增收

今年4月採筍季,脫貧戶謝祖國沒有再出去打工。連日陰雨綿綿,每天天剛亮,他顧不上天氣陰冷,早早地便趕到自家的筇竹林中採筍。

大關縣木杆鎮的一處筇竹林。人民網記者 符皓攝

大關縣木杆鎮的一處筇竹林。人民網記者 符皓攝

“採小留大,採密留稀,採弱留強,採近留遠。”走進深林,謝祖國嚴格按專家教授的方法採摘,讓筇竹有序生長。

筇竹對生長環境極為挑剔,需在高海拔、多霧雨、寡照少陽的陰涼地帶生長。大關縣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使其成為筇竹在中國的重要原生之地。

近6年來,大關縣依托筇竹資源優勢,將筇竹產業作為推進綠色發展、鞏固脫貧成效、促進鄉村振興的主導產業重點扶持,發動群眾在村前屋后空閑地帶、荒坡及喬木下種植筇竹,同時投入政策扶持資金,修通產業路,開展筇竹種植技術培訓,引進和培育筍竹加工企業……筇竹生長面積不斷擴大,達到102萬畝,佔世界筇竹面積的70%以上,“中國筇竹之鄉”聲名鵲起。竹筍收購價從2018年前的2元左右一斤,升至如今的6∼7元一斤,竹材更是從無人問津變為高檔工藝品和家具的重要原料。

大關縣筇竹林裡的筇竹筍。唐應平攝

大關縣筇竹林裡的筇竹筍。唐應平攝

謝祖國一家抓住機遇,種植了20畝筇竹。三年后,筇竹陸續開始採收竹筍,到今年,有一半的筇竹進入竹筍豐產期。採收后一結算,他家的竹筍賣了2萬多元,比去年翻了一番。

“不光有竹筍。我這林子今年預計能砍2000根竹竿,根據大小和品質,每根在3∼20元,又是一筆不小的收入。”眼看筇竹越來越值錢,謝祖國喜上眉梢。竹筍採完后,一有空,他就鑽進筇竹林,逐根查看,鋤草、剪枯枝,精心“照料”,讓筇竹長得更茂盛。

加工產品供不應求 企業靠竹擴產忙

大關縣筇竹筍材收購價連年上漲,得益於政府不斷引進和培育的筍材加工企業。

在各級政策資金支持下,大關縣在全縣多點布局,相繼建成筇竹產業鄉村振興示范園一期、滬滇協作筇竹產業園、木杆鎮筇竹筍加工產業園、翠華鎮筇竹文化傳承及竹材創新利用示范園等園區,不斷吸引加工企業聚集,實現筍材主產區的原料向就近園區輸送,加工企業發展勢如破竹。

走進位於大關縣木杆鎮向陽村的雲南竹一無二食品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竹一無二公司”),隻見5000平方米的生產車間內,上百名穿戴整潔的工人,正在流水線上加工竹筍——清洗、殺青、分揀、蒸煮、包裝……光看這嫻熟的生產工序,沒有人會想到,這是一家成立時間隻有一年的村集體企業,從管理者到工人,都是當地農民。

竹一無二公司的生產車間內,工人正在生產竹筍食品。人民網記者 符皓攝

竹一無二公司的生產車間內,工人正在生產竹筍食品。人民網記者 符皓攝

2023年3月,在上級政策、資金幫扶下,木杆鎮8村1社區合資成立了竹一無二公司,生產清水筍、開袋即食泡椒筍等。

坐擁原生態竹筍資源,趕上筇竹產業發展風口,竹一無二公司發展迅速。“除了節假日,工廠每天都在生產,很多省外客戶主動上門求購,訂單源源不斷。我們一年就做成了規上企業,預計明年產值可達7000萬元。”隨著大關筇竹獲得國家地理標志認証,向陽村黨總支書記兼竹一無二公司負責人程公毅信心滿滿:“在政府的資助下,公司正在推進冷庫項目建設。我們要進一步擴大產能,讓大關竹筍食品走向世界。”

大關筇竹制作的家具和工藝品。人民網記者 符皓攝

大關筇竹制作的家具和工藝品。人民網記者 符皓攝

除了做食品,筇竹也因竹節隆起的獨特造型和韌性好、質地堅硬等特質,成為制作工藝品和竹類家具的上好原料。

拐杖、毛筆、椅子、茶台……在大關縣的雲南羲之竹文化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羲之竹文化公司”)加工車間內,一根根通過殺青、熏蒸處理的筇竹,經工人們的巧手打磨后,便成為了一件件兼具觀賞性和實用性的工藝品和家具。

“早年,竹竿常被當柴火燒,或是用來編織籬笆。”羲之竹文化公司董事長歐賢芹是土生土長的大關人,此前,她和丈夫一直在外務工,回鄉之前,她從來沒想過有一天筇竹會變廢為寶。

2018年,因家中老人需要照顧,歐賢芹和丈夫回到家鄉,參加了大關縣舉辦的第一期竹產業技能工人培訓。嗅到商機,夫妻倆隨后走上筇竹材料加工的創業之路。

在政府牽線搭橋下,借助滬滇協作機制,通過專業展會等平台推廣,羲之竹文化公司的筇竹產品逐漸得到市場認可。目前,羲之竹文化公司的規模已從成立之初的不足10人增長到109人,銷售額也從第一年的89萬元增長到2023年的1500多萬元。

“一方面把初加工工作交給農戶,帶動更多農戶增收﹔另一方面在上海成立筇竹創業服務中心,吸引專業人才加入設計隊伍,提升筇竹加工制品的藝術價值。”公司蒸蒸日上,歐賢芹目標遠大。

產業發展勢頭猛 就近務工待遇好

大關筇竹產業發展勢頭迅猛,除了種筇竹賣筍材,不斷涌現的加工廠,也為群眾提供了許多就近務工的機會。

“在家門口就能掙錢,能照顧老人孩子,還能學技術,這工作真不賴。”在大關縣一家竹材加工廠內,36歲的唐榮梅正按照訂單要求,抓緊制作筇竹書櫃。

工廠成立之初,唐榮梅便進廠務工,技術熟練后,她的工資也從一開始的每月2000多元漲到了現在的8000元。

眼瞅著工廠訂單越來越多,2023年,唐榮梅特地將一直在外務工的丈夫喊回家,介紹到廠裡上班。夫妻倆一起打拼,很快便買了轎車,一家人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在這裡比外出打工劃算。”忙碌的間隙,唐榮梅抬起頭,說出了自己的心願,“打算一直在這裡干下去。”

唐榮梅正在利用筇竹制作書櫃。人民網記者 符皓攝

唐榮梅正在利用筇竹制作書櫃。人民網記者 符皓攝

豐富的筇竹資源,為筍材加工廠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筍材加工廠的不斷涌現,在提高了竹筍、竹材收購價格的同時,又源源不斷地為大關縣農戶提供就業機會,一產二產形成良性循環。

大關縣竹產業發展中心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大關縣已培育發展筍材加工企業18家、涉竹集體經濟組織21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及家庭農場82個,竹產業綜合產值超過20億元。通過“龍頭企業+村集體公司+農戶+基地”的聯農帶農發展模式,竹產業受益群眾達17.3萬人(含脫貧戶3.66萬人),佔全縣農村人口的72.5%。靠發展筇竹產業,大關縣入選雲南“一縣一業”特色縣。

村庄兩邊的山坡上,長滿了郁郁蔥蔥的筇竹。唐應平攝

村庄兩邊的山坡上,長滿了郁郁蔥蔥的筇竹。唐應平攝

筇竹帶來致富機遇,當地群眾將其形象地比喻為“現在滿地都是票子!”隨著採筍季結束,大關縣郁郁蔥蔥的百萬畝筇竹林又迎來發展機遇。

在大關縣第二屆筇竹文化節暨筇竹產業高質量發展大會上,大關縣委書記雷楚英表示:“2024年,大關縣將打造10個美麗竹園,促進農文旅融合發展。”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