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社會

保山市:林下生金 生態美百姓富

2024年03月20日08:15 | 來源:雲南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林下生金 生態美百姓富

  截至目前

  全市林下經濟經營利用面積680余萬畝

  年產各類產品25萬噸

  實現綜合產值

  110億元

  帶動4.5萬余農戶增收

  近年來,保山市持續打好改革、科技、項目、融合“組合拳”,賦能林下產業高質量發展,實現林生金、生態美、百姓富。截至目前,全市林下經濟經營利用面積680余萬畝,年產各類產品25萬噸,實現綜合產值110億元,帶動4.5萬余戶農戶增收。

  保山市以深化林權制度改革為主抓手,著力破解林權抵押貸款中評估難、變現難、費用高等難題,推進林權有序流轉和適度規模經營,給群眾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目前,全市林權抵押貸款余額約2.2億元,林權抵押面積22494畝,林權評估價約1.4億元。

  隆陽區水寨鄉海棠窪社區有森林1.3萬畝。社區引進保山景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流轉山林400畝,惠及農戶33戶,種植重樓70多畝,年產鬆茸5余噸、鬆露10余噸,為群眾創收近500萬元。同時,海棠窪社區整合資源,大力發展特色生態旅游,全面帶動村容村貌提升,先后榮獲“全國生態文化村”“國家森林鄉村”等稱號。

  通過政學合作、院企合作等方式,保山市搭建研發平台,引進專家建工作站、引進企業建示范基地,暢通科研成果轉化,有效破解技術難題,補齊產業短板,真正將豐富的自然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實現企業增效、農民增收。

  龍陵縣先后借助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雲南農業大學、雲南省龍陵縣胡蜂產業科技特派團等研發平台,通過“公司+基地+農戶”“合作社+基地+農戶”等模式,積極推進胡蜂產業發展途徑和模式,帶動全縣范圍內掀起林下養蜂致富熱潮。

  截至2023年底,龍陵縣共有養蜂專業合作社3個,輻射9個鄉鎮77個村(社區)290個村民小組826戶農戶,繁育蜂種40多萬隻,放養胡蜂4萬多巢,生產蜂蛹150噸、胡蜂酒1噸,提取蜂毒700克,產值達4900萬元。

  針對立體高寒山區較多、基礎設施薄弱、自然資源匱乏的實際,保山市因地制宜突出增綠量、精管理,科學調整優化樹種結構,加快推進林業重點項目建設,進一步加大造林綠化力度,做到增綠、增景、增收有機統一,實現生態得保護、顏值得提升、經濟得發展、林農得實惠。

  昌寧縣田園鎮四角田社區積極向上爭取保育促繁項目支持,對山林進行攔網管護,廣泛營造“林有其屬、菌有其主”氛圍,通過科學採集實現“幼菇不採提高產量、合理留種保護菌塘”,推動林下野生食用菌管護水平持續提升,促進菌類持續穩產、高產,走上越保越富、越富越保的良性發展路子。

  截至2023年底,四角田社區森林覆蓋率達84.6%,先后被命名為“全國造林綠化千佳村”“國家森林鄉村”,社區野生菌年產值從2018年的400萬元增長到2023年的1500萬元,林地畝均收入達352.9元,有40多戶農戶野生食用菌銷售收入超過5萬元,70%以上的農戶收入超過1萬元,產菌農戶戶均收入2.4萬元。

  為使森林風景變“錢景”,保山市依托豐富的森林資源和獨特的自然文化資源,積極探索實施“森林公園+森林康養+森林古道+森林人家+森林教育”的林旅融合模式,形成點、線、面相結合的區域性森林休閑養生開發新格局,積極打造進森林氧吧、嘗森林美食、賞森林美景的森林康養品牌,實現以林促旅、以旅養林。

  截至2023年底,全市森林景觀經營利用面積超過76.84萬畝,森林康養產業從業人員達14萬人,年提供康養服務能力300多萬人次,實現收入11.13億元,直接帶動其他產業產值6700萬元。

  目前,保山市建成國家森林康養基地縣1個、國家級全域森林康養試點建設區1個、國家森林康養試點基地8個、中國森林養生基地2個、中國森林體驗基地2個、中國森林文化小鎮1個、國家級森林康養鄉村23個、省級森林康養鄉村330個、A級以上生態旅游森林康養景區42個、康養步道207.3公裡、健康養老場所25家。

  與此同時,全市累計開發森林食品飲品系列產品100多個,開展健康運動30多種、康復療養項目20多項。(記者 李建國)

(責編:木勝玉、徐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