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花式內卷 昆明如何拿下流量密碼?

賞年畫、看花燈、寫對聯,看舞龍舞獅、賞民間歌舞、逛文化藝術展、體驗民俗活動……龍年一開年,昆明文旅就“卷”起來了。
春節假期,全市開展484項文化惠民活動,不僅集中在城區,而且縣(市)區多點開花,為市民游客奉上了節日的饕餮盛宴,在營造喜慶氛圍的同時,也讓群眾感受到昆明傳統文化的魅力。
文化為旅游注入新活力
昆明除了有旖旎的自然風光、多彩的民族風情,厚重的人文歷史也非常值得品鑒。各具特色的歷史街區(地段)和傳統村落、數量眾多的文物古跡和歷史建筑、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不僅彰顯獨特的城市氣質和歷史文脈,也成了昆明的靈魂,吸引著眾多游客。
2月22日上午9點左右,來自山東德州71歲的退伍老兵王佔清筆挺地站在雲南陸軍講武堂舊址門口,“指揮”女兒幫他拍照留念。“到昆明后,這是我最想來看的地方,因為這裡曾經培養了眾多優秀的將領和軍事人才。想帶女兒一起來感受歷史,傳承先輩的精神。”他激動地向記者表示。
據統計,2024年春節假期,雲南陸軍講武堂歷史博物館累計接待全國各地游客82378人,像王佔清一樣慕名前來的游客不少。為此,雲南陸軍講武堂歷史博物館積極策劃主題活動,提升免費講解服務質量,讓文化服務更有深度,並針對不同年齡、不同群體先后開展“其樂龍龍”——燈謎會、“隨新所願”——新春講武幸運封抽簽、“親子游講武”——說說講武堂當年的過年趣事等主題活動,通過巧妙構思和解說將歷史故事融入體驗中,讓游客能更加全面地了解講武堂的歷史傳承和文化內涵。
元宵節當天,文廟舉辦了“歡歡喜喜過大年——文廟妙集·元宵燈會”,猜燈謎、投壺、手作燈籠、手繪團扇、飛花令等游藝活動,讓大家近距離感受昆明特色傳統文化魅力。夜晚的花燈歌舞、時尚民樂、搖滾街舞、國潮戲曲、機車輪滑等演出團隊,更是通過傳統與潮流、經典與改編、高雅與民俗的碰撞,為市民、游客送上一場震撼的視覺盛宴。“我們希望將這些文化資源轉化為可觀、可感、可玩的文旅項目,讓游客在沉浸式交互中獲得文化體驗,從而更加立體和深刻地感受昆明的風土習俗和人文傳統。”市文化館文化活動部主任孫迪介紹。
南強街作為春城數百年“雲津夜市”的延續,是昆明城市中心地帶保留有歷史建筑風貌和特色的文化和商業街區,這裡不僅是美食的聚集地,更是文化的展示窗。春節假期,街頭設置了文化創意產品、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等,日均人流量達6萬人次,游客們在這裡不僅能品嘗到地道的美食,還能欣賞到精彩的藝術表演,感受到濃厚的文化氛圍。
春節假期,位於市中心繁華地帶的雲紡文創園同樣為廣大市民和游客獻上一場精彩絕倫的文藝時尚盛宴。雲紡博物館、雲紡劇場、雲紡心舞台等地,都安排了包括藝術展覽、話劇演出、潮流街舞展演等精彩的文化活動。作為城市夜生活的標志性場所,這個集美食、娛樂、文化於一體的綜合性文化創意園區和休閑娛樂街區,不僅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一個歡聚的平台,也為城市夜經濟發展作出了貢獻。
除了昆明主城區各“網紅”打卡點人氣爆棚,各個縣(市)區也使出渾身解數開展“搶人大戰”。
在祿勸,平安福景區舉辦了彝族新春祈福儀式、民族服裝秀、篝火晚會等極具民族特色的新春活動,將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體現得淋漓盡致﹔在安寧,“金方賀新春 歡樂過大年”,永安老街“趕大集,看演出,歡歡喜喜迎新年”、中央公園水秀表演等系列年味十足的春節活動,吸引眾多市民、游客拍照打卡﹔在石林,“龍獅鬧春”群眾文化游演、石林縣非遺及農民畫展、“我們的鄉愁”美術作品展、2024年春節牛王爭霸賽,讓游客在賞美景、品美食、住美宿的同時,感受石林獨特的魅力和無限活力……
提升文化“軟”價值 打造昆明IP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載體。縱觀近年來的旅游市場,全國各地歷史遺址、博物館、藝術展等掀起打卡熱,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對本土文化和傳統文化產生濃厚興趣,旅游過程中更加注重文化、歷史和藝術體驗。在這樣的背景下,昆明如何用“文化+旅游”拿下流量密碼,這還需要各級黨委、政府和各相關部門、業態齊心協力。
“文化之旅,不是走馬觀花,而是文化與心靈的碰撞,一個城市隻有把文化充分挖掘和呈現出來,才能真正走進人們心坎,把人留住。”市政協委員楊洲認為,城市旅游想要出圈,想要長久出圈,必須要具有獨特的地方文化,並把蘊含其中的“軟”價值發揮到極致。
在他看來,雲南省擁有26個民族,作為省會城市的昆明具有得天獨厚的民族文化優勢。他建議,打造一個“國際春城民族文化街區”大IP,融合雲南26個民族以及東南亞飲食、人文、民俗及特色“夜市”文化,涵蓋民俗活動、民族文化、文化演藝、景區景點、旅游購物等。其次,打造“昆明天天是春天,月月有節日”的宣傳IP,形成“出圈”話題。把雲南各地民族的傳統節慶文化匯聚在昆明,按各民族節慶時間為基礎,每個月推出不同的民族節慶,打造昆明多民族文化圈效應,不斷提升昆明的整體文化記憶點及影響力。“希望更多的人來到昆明,除了感受獨特的自然景觀,更是為了這悠久的歷史、絢爛的民族文化和豐富的人文內涵。”楊洲說。
有人喜歡西湖,有人青睞西安,是因為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所以將優勢旅游資源與地方文化相結合,不斷豐富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創新旅游資源表現方式、增強互動性,才能觸發游客的出行動力。在引來游客后,為其提供難忘的、能轉化為長期記憶的旅游體驗,才能真正留住人。市政協委員尹朝暉認為,昆明需要有鮮活的IP加持,通過網絡等快捷的渠道實現更有效的宣推,才能為文旅產業帶來直觀收益。如百年滇越鐵路在昆明穿城而過,使昆明成為全國唯一擁有米軌鐵路的城市,可以將其打造為昆明歷史文化IP和特色旅游品牌。從市級層面統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策劃開展文旅活動,講好古滇國、鄭和、西南聯大、聶耳、南僑機工等故事。同時,加大對各類博物館、文化館、美術館、音樂廳以及文化單位、文化業態、非遺文化的投入和支持力度,繁榮昆明文化市場,擴大吸引力。
實現文化資源向旅游產品有效轉化
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不僅要讓文化活起來,更要讓大眾旅游具有文化味。市文化和旅游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下一步,昆明市將通過引領地方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打造文化旅游新名片。圍繞游客求新求異求知的消費需求,充分挖掘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資源,將歷史文化通過全新的方式更加生動地呈現出來,全面提升人們在文旅體驗中互動程度,不斷實現從文化資源向旅游產品的有效轉化。
“我們將進一步促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持續打造‘春城文化節’群眾文化活動品牌,不斷提升昆明市現代公共文化服務效能,讓游客願意來,更願意再來。”孫迪表示。
五華區文化和旅游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五華區將深化“翠湖文化旅游節”品牌立體度,辦好“翠湖48小時無動力”花市,增強文化“賦能”,大力培育旅游演藝、非遺旅游、博物館旅游等文旅融合發展業態。同時,引導和鼓勵雲南藝術劇院、馬家大院、蓮花池庭院小劇場運用數字藝術、多媒體等技術,探索“科技+文化旅游演藝業”新形式,豐富文化旅游演藝種類,打造文化特色鮮明、策劃創意獨特、制作高質量文化旅游演藝產品,全力促進文旅消費提檔升級。(記者陳思伊)
來源:昆明日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