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社會

農文旅融合出新彩 小村“眾口夸”

尹馨
2024年02月18日14:45 |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小字號

“正月裡來跳花燈,初二開燈初八收。‘開燈’必跳《鳳陽花鼓》,‘收燈’要趕太平會,太平會上耍青獅……”鑼鼓一響,青獅舞動,以口夸村的“年味”就足了。

在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子午鎮以口夸村,跳“驃川花燈”是過年期間的傳統習俗。不止是春節,平時遇上討親嫁娶、春播秋收,甚至是市裡舉辦文藝匯演活動,節目單上也必不可少一曲《驃川壩子》(楚雄市東華鎮、子午鎮的經典劇目)。

詩歌妝點的以口夸村。張靜梅攝

詩歌妝點的以口夸村。張靜梅攝

近年來,當地村民的“錢袋子”鼓起來了,日子也紅火起來了,對美好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新的期待 。子午鎮黨委政府把文化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致力於打造“處處有詩詞、戶戶有詩意”的文化田園,走出一條充滿地方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據傳,驃川花燈起源於明洪武年間,江浙地區的雜耍、歌舞等文藝節目隨屯兵戍邊的將士們來到雲南,與當地的民歌小調、山歌融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花燈唱腔。

今年69歲的楊天學曾是以口夸村衛生所的一名村醫,退休后,他牽頭組建驃川花燈傳承協會。2014年,楊天學成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我編創了200余部花燈小戲作品,就地取材、自編自導演唱了《娣妹二人爭上游》《將計就計》《一壇定親酒》等劇目。”在楊天學眼中,花燈是地方文化的載體,唱詞裡演繹著歷史,更記錄著生動真實的百姓生活。

正月初八,是當地傳統的太平燈會。楊天學收集整理了太平燈會的相關歷史資料,以及以口夸人文、地理、民俗資料,新編了劇本《詩畫鄉村振興》、花燈說唱《詩歌小鎮人如潮》等作品,用詩歌與花燈迎接新春。

以口夸村文化大院裡陳列的一對青獅。人民網 尹馨攝

以口夸村文化大院裡陳列的一對青獅。人民網 尹馨攝

調子還是傳統的調子,唱詞卻不局限於過去。在以口夸村濃厚文化氛圍的熏陶下,一批像楊天學一樣的花燈愛好者和“泥腳杆”詩人迅速成長起來。

他們白天干活晚上寫作,一邊創作,一邊表演。他們以鄉村所見所聞為素材,創作出帶著泥土芬芳的詩詞歌賦,既有花燈歌舞,也有現代詩。

在“泥腳杆”詩人的筆下,有積極向上的勞動氛圍,有農村的新變化,也有對時代、對生活的新感悟。內容豐富的創作,推動著當地花燈文化不斷創新。

2023年3月5日,中國農民詩歌藝術小鎮項目正式在以口夸村落地﹔3月24日,中國農民詩歌小鎮以口夸農民詩社挂牌成立,搭建起了一個“接地氣”的創作交流的平台。

“如今,很多外面的詩人也慕名來村裡開展吟詩活動,本地文化傳統、燈獅燈神、農事五谷都是創作交流的題材。”以口夸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唐正芝說,“目前,以口夸村還接待很多單位、學校的參觀活動,參觀者在觀摩實踐中學習。”

來的游客多了,村裡的旅游業也蒸蒸日上。以口夸村在引進一些商家入駐的同時,也鼓勵村民們自發開展商業活動。

【圖3】楊榮楷將村裡的老房子改建成農家樂,裝飾一新賀新春。人民網--尹馨攝

楊榮楷將老房子改建成農家樂,裝飾一新賀新春。人民網 尹馨攝

村民楊榮楷在2022年3月將老房子重新粉刷裝飾,開起了農家樂。“以前僅靠種地,收入比較單一,現在我家的十多畝田地實行玉米、水稻和烤煙輪作,家裡又養了幾頭豬,加上農家樂的餐飲收入,日子越過越好了。”

如今,務農、經商“兩不誤”的楊榮楷成為以口夸村農旅融合發展的帶頭人。開業至今,他的農家樂每天都能接待十多桌游客,春節期間最多的一天有三十多桌。

“下一步,村裡將籌劃舉辦烤煙豐收節、萬壽菊文化節等,把詩歌、花燈表演和產業發展結合起來,增加村民的收入來源,讓以口夸村變成‘眾口夸’。”唐正芝說。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