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老年愛心食堂裡的幸福“食”光

冬日暖陽下,剛過11點,眼瞅著快到飯點,76歲的李翠花老人提著裝好碗筷的袋子,向村委會辦公點走去。
去干啥?吃飯!
這樣的生活習慣,李翠花已堅持了一個多月。
李翠花家住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縣石羊鎮柳樹村,村裡留守老人眾多。
大姚縣的一處老年愛心食堂正在開飯。大姚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2023年底,在第二批主題教育中,大姚縣聚焦留守、特困、低保、重殘、孤寡、獨居、高齡等特殊老年人群體的就餐難問題,由縣、鎮、村三級黨組織認真開展調研走訪,征詢群眾意見,力求讓更多老年人在“家門口”吃上熱乎飯。
在柳樹村,走訪調查中,便有一百四十多位老人表達了用餐意向。
順應群眾期盼,柳樹村在村委會辦公地開設了老年愛心食堂,為村裡老人提供午餐和晚餐服務。一頓1葷2素1湯,60—69歲一餐5元,70—89歲一餐3元,90歲及以上免費。
李翠花與二兒子居住,平時兒子都在外務工,小孫女在學校住校。一個人在家,菜樣做多了嫌麻煩,還吃不完。圖方便,她平時就隨便吃點。
這不,村裡開辦老年愛心食堂,李翠花打心眼裡高興,每天到飯點都很積極。
一進村委會大門,她便看到,有10余位老人,早已坐在院子裡的石凳上,邊晒太陽邊閑聊,等著開飯。
子女們大多不在身邊,老人們聚在一起,人多了,話也多了。
“午餐:紅燒牛肉,炒青筍,炒娃娃菜,冬瓜湯﹔晚餐:香菇炒肉,炒芋頭,炒胡蘿卜,蓮藕排骨湯。”在村裡的老年愛心食堂門口每周值班的村干部都會把一周的菜品提前貼出來,可以保証每天午餐和晚餐不重樣。
到了飯點,大家依序排隊,能吃多少打多少,不夠再加。
“飯菜合胃口,吃飯還有伴,每頓都要多吃點。”老年愛心食堂開辦以來,李翠花臉上常挂著笑容。
除了看得見的就餐便利,老年愛心食堂還成為關愛關注獨居老人的“好幫手”。
大姚縣的一處老年愛心食堂正在開飯。大姚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今后我就要經常在這裡吃飯了。”柳樹村治安調解員陶文祥記得,食堂剛開辦那天,村裡的70歲的獨居老人李金平率先買了100元的飯票,當場表達了長期在食堂吃飯的意願。沒想到沒吃幾天,卻不見了李金平蹤影。
想到李金平開始時的興奮勁,擔心李金平出意外,陶文祥忙打電話過去,才得知那些天李金平在地裡有活,忙不過來,陶文祥懸著的一顆心才放下來。
老年人吃得好,願意來﹔老年人開心,子女安心。柳樹村的老年愛心食堂,只是大姚縣探索開展老年助餐服務試點工作的一個縮影。
據了解,第二批主題教育開展以來,大姚縣探索創立了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多元化老年助餐服務模式,先后在轄區6個鄉鎮開辦了11個農村“愛心食堂(助餐點)”,解決了上千名留守老人、留守兒童等特殊群體吃飯難問題。根據各村委會(社區)實際,收費略有差異,但“公益屬性、有償服務、保障基本、可持續運行”是全縣老年愛心食堂共同堅守的原則。
微薄的餐費,填補不了運營開支,咋辦?
“個人出一點、企業讓一點、政府補一點、集體添一點、向上爭一點、社會捐一點。”採訪中,記者了解到,除了柳樹村這樣的村組領辦方式,在大姚縣金碧鎮、龍街鎮下轄村委會、社區,當地還結合實際,探索出了企業代辦、養老機構承辦的助餐服務方式。
“對老年愛心食堂下一步的工作有啥建議?”在柳樹村的村委會的院子裡,趁著老人們吃完飯閑聊的功夫,記者問道。
“多的要求沒有,隻要能一直維持下去。”有老人率先回答后,在晒太陽的老人們異口同聲地表示贊同。此刻,暖陽照在老人們的身上,空氣中洋溢著幸福的味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