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要聞

雲南昭通市鎮雄縣山體滑坡救援第二日——

科學高效調度 爭分奪秒搜救(在現場)

本報記者 朱思雄 楊文明 李茂穎
2024年01月24日08:1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雲南省昭通市鎮雄縣“1·22”山體滑坡災害處置指揮部通報,截至1月23日17時40分,共搜救出31名失聯人員,均無生命體征。經專家組初步研判,此次災害屬坡頂陡崖區發生崩塌,崩塌體橫寬約100米,高約60米,平均厚度約6米,方量約5萬立方米。

1月23日,現場天氣寒冷,救援人員有序開展救援工作。雨雪導致道路濕滑,作業面狹窄,救援難度極大,如何統籌好“全力搜救失聯人員”和“防范發生次生災害”?記者進行了現場採訪。

人機配合,全力搶救生命

1月23日清晨5時30分到7時,昭通市消防救援支隊政委李飛終於睡了不到兩小時。天還沒亮透,風雪交加,李飛重新站到了鎮雄縣塘房鎮涼水村山體滑坡救援現場。他說:“前線救援隊伍多,在現場可以及時調度救援力量,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搶時間!”

各支救援隊伍陸續趕赴現場,目前共有省、市、縣救援力量1000余人參與救援。現場投入挖機、裝載機、運輸救援車輛150余台(輛),搜救犬81隻。如何科學調配直接關系救援速度。

哪怕隻有萬分之一的可能,也要盡百分之百的努力。

記者看到,現場採取機械作業和人工搜救相結合的方式,全力搜救失聯人員。針對災害現場塌方量較大、人員埋壓較深、雪后溫度較低等困難,前方指揮部將救援力量部署於5個作業面,全力以赴搶救生命。

搜救人員告訴記者,他們優先考慮的是盡快找到失聯幸存者。

精准研判,提高搜救效率

“在趕赴救援現場的途中,我們就調取了涼水村災前災后的圖像,初步劃定重點搜索區域,從而迅速確定了埋壓房屋的數量和位置。”李飛介紹,由於災害發生在清晨6時許,當時天氣寒冷,絕大多數人沒有出門,因此搜救人員採取了以房找人的方式搜救失聯人員,一旦通過機械挖掘到房子,則改成人工方式逐屋搜尋。

除了以房找人,救援人員還採取以床找人、以衣找人的方式提升救援效率。李飛說,他們根據救援前期找到的房屋位置,劃定了重點救援扇形區域。

“我們按照逐層搜索、逐層剝離,從沖擊堆積物邊緣向裡推進的原則搜尋失聯人員,科學部署救援力量。”李飛說。

除了龐大的滑坡體量,近期鎮雄縣的低溫雨夾雪天氣也給救援帶來難題。“為了保証救援效率,我們採取救援不停、人員輪休的方式,確保一線救援人員的戰斗力。”趕赴鎮雄縣支援的曲靖市消防救援支隊宣威大隊的郝冠軍介紹,一線救援隊伍每隔2到4小時會進行一次輪休。中國安能救援隊利用挖掘機等重型機械設備進行挖掘,針對現場存在的大體積塊石,調用破碎錘等裝備,進行液壓分解破碎處置,24小時倒班作業,提高了搜救效率。

有效的輪休方式保証了救援人員的戰斗力。夜幕降臨,一盞盞應急照明燈點亮了救援現場的夜空,消防救援繼續通過人機配合、分片搜救等方式,爭分奪秒搜尋失聯人員。“黃金72小時,不管白天黑夜,救援一刻都不能停。”郝冠軍說。

加強預警,嚴防次生災害

數百人在狹窄的空間開展搜救,如何防范發生次生災害?

在距離救援現場百米開外的房頂上,國家隧道應急救援中鐵二局昆明隊黨委書記穆樹元帶領邊坡雷達監測團隊,24小時不間斷對滑坡崩塌體開展實時監測。“邊坡變形超過一定數值會自動提示,超過閾值則會觸發警報。”穆樹元告訴記者,過去往往使用全站儀等設備人工測量、手動計算,耗時長不說,一旦距離過遠,精度也會下降,如今依靠我國自主研發的邊坡雷達監測系統,邊坡監測實現了自動化和智能化。

“一旦邊坡變動幅度超過閾值或者邊坡變形突然加速,系統會自動提示,研判后我們會跟一線總指揮溝通,第一時間撤離現場救援人員。”穆樹元告訴記者。

實際上,1月22日,整個崩塌體仍然時不時會有巨石墜落。23日下午,記者在現場看到,由於一塊巨石移動,邊坡雷達監測系統第一時間捕捉到了相關數據,一線救援人員不到兩分鐘就完成了提前下撤。“其實還沒到系統自動警報的程度,但為了以防萬一,同時考慮開展一次下撤演練,所以跟前線指揮做了提醒。”穆樹元說。

為避免可能出現的二次滑坡傷害,中國安能集團也調派了工程、水文、地質專家加強預警研判,安排專職安全人員對崩塌體不間斷地開展安全監測,制定了應急疏散方案,嚴防次生災害。

《 人民日報 》( 2024年01月24日 第 04 版)

(責編:徐前、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