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社會

小牛皮“變身”富民大產業

虎遵會 艾嘎 岩三
2023年12月22日09:36 |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小字號

寬敞明亮的加工車間、統一的工作服、整齊的操作台,環環相扣的生產工序……如果不是身在其中,娜內怎麼也不會想到,過去愛吃的佤味腌牛皮,已經從特色小吃變身成為了標准化和產業化生產的“網紅美食”。

娜內是雲南省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縣勐梭鎮班母村村民,她的工作體驗折射出了近年來西盟縣以佤味腌牛皮為主的佤族風味腌制產品的轉型與升級,從傳統意義的美食到現代意義的產業,小牛皮正在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產業化變革。

裝罐的腌牛皮。岩三攝

裝罐的腌牛皮。岩三攝

鄉間小吃成功“出圈”

佤味腌牛皮由軟糯筋道的牛皮搭配別具風味的苤菜根、辣椒、油鹽醬醋等配料腌制而成,是佤族群眾愛吃的一道特色小吃。

近年來,佤味腌牛皮搭上電商直播的“快車”,其獨特的風味備受消費者青睞,曾經的佤味特色小吃如今成為了“網紅美食”。

如何將一款風味美食做成帶動地方經濟發展的特色產業?西盟縣按照標准化生產、品牌化運營的發展思路,通過建設工坊、引進企業、拓寬銷售渠道,推動佤族風味腌制產品從傳統手工制作升級為標准化加工,催生發展成為獨特化、差異化明顯的地方特色產業。

包裝好佤味牛皮。艾嘎攝

包裝好的佤味牛皮。艾嘎攝

“從1月份到現在,差不多賣了800萬元,按瓶數的話是40多萬瓶。”西盟縣某食品加工有限公司總經理周亞玲,曾經也是一位愛吃佤味腌牛皮的食客,在做足“辣功夫”,研發出適合大眾市場口味的佤族風味腌制產品的同時,她還積極拓寬銷售渠道,按照“加工企業+商超+電商”的產銷模式,助推佤族風味腌制產品走向更廣闊的市場。

“目前我們合作的主播有二百多個,粉絲量最多的是100多萬,其余大部分在70—80萬這個階段。”周亞玲說。

同樣,在西盟某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的發貨車間裡,幾十名工人們正忙碌又熟練地打包著當天要發出的3700瓶佤族風味腌制產品。

“我們企業從2020年10月份開始在網絡上銷售佤味牛皮,到今年已經是第四年了,從剛開始的每天3筆、5筆訂單,到現在的平均每天3000筆左右訂單,佤味牛皮備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西盟某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電商總監楊加一笑著說,上個月企業突破了400萬元的銷售額,今年12月份有望突破500萬元。

2023年12月,西盟縣順利通過佤味牛皮原產地保護專家組評定。從隱在深山到家喻戶曉,佤味腌牛皮成功“出圈”。

“目前我們聯動了本地的佤味牛皮生產企業共同合作,我們自己也投產了一個1500平方米的現代化工廠,想要聯動本地企業,將佤味牛皮做大做強。”楊加一說。

等待腌制的牛皮。岩三攝

等待腌制的牛皮。岩三攝

激活產業“一池活水”

在西盟縣某食品加工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裡,今年59歲的勐梭鎮勐梭村村民南峨與其他五十多名工人們正各司其職,忙碌地准備當天要出貨的腌牛皮、腌雞腳、腌腐乳等佤族風味腌制產品。

“我家就在公司旁邊,很近,來這裡上班,不僅能照顧到家,每天還有100元的收入。”南峨笑呵呵地說,不去干農活的時候,她們都會去廠裡上班。

從鄉間特色小吃到“網紅產品”,一片小牛皮的聲名鵲起,牽一發而動全身,成為了當地穩就業、促增收、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產業。

“我來這裡5個月了,每個月工資三千元,我們就是旁邊寨子的,小孩在城裡上學,在這裡打工接送孩子方便。”西盟縣勐梭鎮班母村九組村民娜內說。

工人正在晾晒牛皮。艾嘎攝

工人正在晾晒牛皮。艾嘎攝

小牛皮“變身”大產業,不僅帶動了本地群眾就近就地務工,還增加了村集體經濟收入,走出了一條強村富民可持續發展的鄉村振興之路。

“2021年,我們盤活村集體閑置場地、固定資產和‘沉睡’資金,投資興建了640平方米的標准化腌制品工坊,並通過‘村集體+企業+農戶’的合作模式,向企業進行租賃,增加了6萬元的集體經濟。”西盟縣中課鎮中課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岩雷說。

隨著品牌化、產業化、市場化的推進,佤味腌牛皮、腌雞腳等佤族風味腌制產品正在從原來的鄉土味道向都市美食邁進。小小一片牛皮背后有著大產業、大民生,也是基層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大嘗試、大探索,依托“一片牛皮”背后龐大的市場正煥發出勃勃生機。

“按照現在這個趨勢,我們佤味牛皮這個牌子是已經打開了,市場接受度也很高,訂單會越來越多。下一步,我們計劃增加設備,不斷改進生產流程,確保保質、保量地按時完成每一單產品銷售。”周亞玲說。

(責編:木勝玉、祝鴻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