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要聞

2023中國民族音樂傳承日採風交流活動在雲南曲靖舉行

“原生態”與“專業組”的碰撞與交流

尹馨
2023年12月02日22:44 |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小字號

冬季的雲南曲靖升官屯村美景不減,大片的玫瑰花田玫紅點點。

【1】民間藝人們在表演彝族《確比舞》。人民網記者-李發興攝

民間藝人們在表演彝族舞蹈《確比舞》。人民網記者 李發興攝

12月2日,在歡快的鑼鼓聲中,健碩的彝家漢子和靈動的彝家女子身著盛裝,揮動著手中的鑼鼓與毛巾,圍成一圈,用舞蹈歡迎遠道而來的嘉賓。

【2】來自曲靖市富源縣水族的民間藝人們在對唱《打哥電話打不通》。人民網記者 李發興攝

來自曲靖市富源縣的水族民間藝人們在對唱《打哥電話打不通》。人民網記者 李發興攝

當天,2023中國民族音樂傳承日採風調研與演出交流活動正在這裡舉行。來自曲靖羅平、富源、馬龍等地的民間藝人,與中央音樂學院、北京師范大學的師生們歡聚一堂,相互交流,共賞民間音樂。

【3】嗩吶演奏家、中央音樂學院教授石海彬(右)演奏《歡慶》。人民網記者 李發興攝

嗩吶演奏家、中央音樂學院教授石海彬(左)演奏《歡慶》。人民網記者 李發興攝

一開場,富源縣水族文字傳承人張學勤和同伴就帶來了水族傳統民樂以及嗩吶獨奏。朗朗上口又極富生活氣息的歌詞,或清亮或高昂的小調,讓來自千裡之外的音樂專業院校的師生們連連叫好。

嗩吶演奏家、中央音樂學院教授石海彬(中)與民間藝人交流。人民網記者 李發興攝

嗩吶演奏家、中央音樂學院教授石海彬(中)與民間藝人交流。人民網記者 李發興攝

“中國民樂,根在民間。”嗩吶演奏家、中央音樂學院聲樂系教授石海彬感嘆,這樣的活動讓師生們有機會與雲南的民間藝人們交流學習,有利於更好地傳承保護好中國傳統音樂和民間音樂。

張學勤說,與專業院校的師生們交流,是一次難得的學習機會。“我們將充分挖掘民族文化,把水族的民族特色融入現代的編曲之中,豐富表演形式。”

【6】八音傳承人劉勇(中)在展示民族樂器。人民網記者-李發興攝

布依族“八音坐唱”非遺傳承人劉勇(中)在展示民族樂器。人民網記者 李發興攝

這場活動,也讓羅平縣布依族“八音坐唱”非遺傳承人劉勇收獲滿滿。

“傳統布依族‘八音坐唱’使用牛角胡、葫蘆胡、銅嗩吶等樂器,隨著歷史的發展,加入現代器樂后,雖然提升了伴奏效果,但傳統的表現形式有所弱化。”劉勇與師生們交流后,拿出自制的“土笛子”重新演奏了一段原汁原味的樂曲。師生們感到驚艷的同時,也為劉勇如何傳承好民族音樂出謀劃策。

雲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會澤海腔的演唱難度較高,特別是“拖腔”對演唱者的氣息要求很高,曲譜又較為依賴即興發揮,沒有固定的格式。“這次聽了專業的老師表演后,是不是可以將民族唱腔與樂器演奏結合起來?比如月琴等樂器與海腔融合,有固定的樂器能把曲譜固定下來,更便於傳承。”會澤海腔第三代傳承人金銀煥則對海腔的表演形式有了更多的思考。

民間藝人在演唱彝族海腔。人民網記者 李發興攝

民間藝人演唱彝族海腔。人民網記者 李發興攝

“民族音樂中充滿了濃濃的生活氣息,讓人感觸很深。” 石海彬認為,傳統的演奏技法、表現形式,包括音樂背后的傳說故事,代表了不同地區的文化內涵,而音樂的傳承正是在於交流以達到不同文化的碰撞。

【5】布依族八音民間藝人在表演《賀喜堂》。人民網記者 李發興攝

布依族“八音坐唱”民間藝人表演《賀喜堂》。人民網記者 李發興攝

活動在苗族蘆笙演奏《蘆笙戀》《慶豐收》歡快的曲調中迎來高潮。蘆笙音樂傳承人韓尚雲邊吹邊舞,用音樂描繪出一幅幅其樂融融的場景。

北京樂器學會笙工作委員會副秘書長王一被現場歡快的氣氛感染,全程拿出手機拍攝視頻。“現場近距離體驗苗族蘆笙表演,這對於我來說還是第一次。”王一說,隻有扎根生活、熱愛生活,才能呈現出如此具有生命力的表演。

【9】八音傳承人劉勇(中)向青年學子介紹民族樂器。人民網記者 李發興攝

布依族“八音坐唱”非遺傳承人劉勇(中)向青年學子介紹民族樂器。人民網記者 李發興攝

“藝術的靈感來自於大自然和民間。我們要向大自然學習,向民間學習。”中央音樂學院黨委書記於紅梅表示,希望和曲靖從此建立深厚的友誼,互相學習、互相促進、共同發展,一起為民族音樂的傳承和發展貢獻力量。

據介紹,中國民族音樂傳承日是中央音樂學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建立的品牌藝術活動。該基地創立於2018年,是教育部首批立項並重點支持的集保護、傳承、研究、創新於一體的綜合平台。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