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要聞

在這裡看見發展的中國 滬滇打造“和美鄉村”新示范

人民網記者 唐小麗
2023年11月22日14:45 | 來源:人民網-上海頻道
小字號

都市白領辭職回鄉,六郎城“仙草秘境”裡,找到了奮斗新方向﹔

讀大學的傣族女孩,偶然當上“香發公主”,期待為家鄉“代言”﹔

外來媳婦在村裡開起了民宿,自告奮勇做起“總調度”,帶著鄉親們走上致富路﹔

……

近日,記者在上海對口援建的雲南西雙版納、麗江、迪慶、文山等地多個小村庄裡,見到了不少這樣的年輕人。他們原本可以走出大山,跳出農門,去體驗都市生活。但他們義無反顧選擇返鄉,成為“新農人”,在“希望的田野”上逐夢,努力讓這片土地變得更加“和美”。

“和美鄉村”是“美好中國”新時代的鄉村版詮釋。近年來,滬滇協作工作重點之一就是著力打造一批鄉村振興示范村,實施鄉村振興“和美鄉村”建設三年行動。邊境幸福村、傳統村落、旅游文化名村、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和美鄉村”建設如何走出一條新路?滬滇正並肩探索一種新樣板。

“轉身”回鄉,他們找到了奮斗新方向

1999年出生的廣南姑娘吳迪,原本是昆明一家知名物業公司的白領,一個月收入有六七千塊錢。2021年初看到家鄉的六郎城景區招聘員工,決定辭職回鄉。“在這裡工作,付出的多,賺的就多。面試的時候,老板告訴我們,大家努力干活,十年之內都能買車買房。”

萬米石斛觀光長廊。廣南縣楊柳井鄉供圖

六郎城村,位於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廣南縣。這裡是典型的壯族村寨,依山而建、風景秀麗。走進六郎城村,沿著石板路拾級而上,一路上雲霧繚繞,水汽飄飄,仿佛置身於仙境。當地人說,要把山上的山泉水做出這樣的效果,需要修建一個大的蓄水池,這個蓄水池就是在上海的援助下修建而成。“山上的水還引到了山下村民的家中,我們每家每戶用的都是免費的山泉水。”

“在這裡工作,環境愜意,不卷,身心都健康了許多。”作為為數不多的大學生員工,兩年多時間,吳迪已經成長為景區接待中心主任了。她還把工資收入的一部分參股到公司,可以在年底分紅。“我馬上就能買車啦!”吳迪開心地說。

正在昆明學院讀大三的姑娘依香臘,是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臘縣勐侖鎮城子村人。去年,能歌善舞的依香臘獲得勐侖鎮“香發公主”評選活動的冠軍,如今在鎮上已經小有名氣。

城子村的部分路名。人民網記者 唐小麗攝

滬滇路、振興路……走進城子村,道路兩側,藍色尖頂傣族特色民居一字排開。家家瓜果飄香,戶戶鮮花滿園,美得就像一幅畫。城子村是勐侖鎮入鎮第一村,與全州唯一5A級景區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一江之隔。上海援滇干部多次調研后認為村子應充分發揮“鄰5A”區位優勢,吃上“旅游飯”,力爭做精品旅游集散地。

如今的依香臘,時常會參加當地旅游宣傳片的拍攝,“畢業后,我打算回到家鄉發展,因為這是生我養我的地方,我很熱愛我的家鄉,希望能多做一些宣傳家鄉的工作。”

24歲的范加美,原本在蘇州的制衣工廠打工,2018年結婚后決定回鄉創業。范加美的家鄉在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丘北縣白臉山村,位於5A級風景區普者黑附近。

根據丘北縣相關規劃,在滬滇協作資金的支持下,白臉山村完善了道路硬化、路燈安裝、青丘集市、游客休憩點等基礎設施。

范加美和丈夫正在制作民族服裝。人民網記者 韓慶攝

眼看村子不斷發生變化,范加美決定開一家民族服裝小店,和丈夫做彝族服裝售賣,游客多的時候,親戚們也會到店裡幫忙。“今年游客明顯增加,一天的營業額能到幾千元,比過去在工廠打工差不多翻了一倍。”范加美很是欣喜。

有人來、有活干、有錢賺!家門口鋪就致富路

吳迪、依香臘、范加美們,都放棄了留在城市工作的機會,選擇回到鄉村老家。而他們所在的鄉村,近年來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以前我們這裡主要種玉米,一年到頭也賣不了幾個錢,很多年輕人就出去打工了。”廣南凌埡原生鐵皮石斛科技有限公司副董事長辛永坤說,現在種植基地和景區吸納了不少附近居民就業,“月工資大概在3000多塊錢,不出家門就能掙到錢了,很多外出務工的村民又回來了。”

近年來,六郎城村依托四周茂密的森林資源,圍繞“黨建+扶貧+旅游”模式,引進廣南凌埡原生鐵皮石斛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互助合作發展共贏的保障機制,這裡成為村民脫貧致富的千畝鐵皮石斛種植基地。

吳迪日常工作的地方——貢斛苑。人民網記者 唐小麗攝

“今年以來,‘六郎城·仙草秘境’景區共接待游客69.62萬人,實現營業收入2197.27萬元,其中門票收入1349.82萬元、產品收入847.45萬元,有效帶動800余人就近就業。”今年9月中旬,記者實地採訪時,上海靜安援滇干部、廣南縣副縣長趙清元介紹說。

如今的六郎城村,通信基站建起來了,水泥路面修起來了,村民們外出不是電瓶車,就是小汽車。被譽為“九大仙草之首”的鐵皮石斛也日漸受到矚目,“仙草秘境”成為當地一張靚麗的旅游名片。而返鄉姑娘吳迪,最喜歡做的事便是晚上在“仙草秘境”中看星星了。

“前幾年,我們村處處是私搭亂建的圍牆,村裡環境不好,發展也沒有方向。”勐臘縣城子村黨總支書記刀章明介紹,城子村過去是遠近聞名的“老大難”。村裡有4000多人,人口雖然多,但說話沒人聽,干事沒人跟,發展形不成合力。

確如刀章明所言,就拿庭院改造來說,起初推進得很是艱難。“不光要拆圍牆,還拆彩鋼瓦房。傣族對臥室整潔的要求很高,他們就在院子裡用彩鋼瓦搭屋,當作儲物間、會客廳,酒席也在彩鋼瓦房辦。”村干部說,州縣鎮村四級聯動黨建平台發揮作用,上海援滇干部也加入進來,分組、包戶、切塊對群眾進行思想動員,黨員干部帶頭拆。

滬滇兩地干部群眾項目一起推、產業一起促、文化一起抓,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攜手打造鄉村振興示范樣板,推動千年傣寨實現美麗蝶變。

城子村實現美麗蝶變。人民網記者 唐小麗攝

現在的城子村,每到節假日,便是游客盈門的狀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回歸鄉村,在家門口開創幸福生活。依香臘也一樣,她期待著畢業后回到這裡,為家鄉發展盡一份力。

荷花遍地,紅房林立,弦子舞熱鬧,村上人歡笑,這是當下丘北縣白臉山村的真實寫照。

早在10年前,一檔國民度極高的親子綜藝節目,就讓普者黑一夜成名。而緊貼普者黑的白臉山村,卻沒有蹭到半點兒熱度。直到近些年,借助東西部協作平台優勢,決定把白臉山村作為全縣旅游亮點和經濟發展的新突破口,鄉政府以“休閑度假普者黑,生態體驗白臉山”為目標定位,舉全鄉之力,打造宜居宜游的“城市后花園”。家鄉越來越美,范加美也回來了,並用自己的一技之長為家鄉的發展助力。

白臉山村一隅。人民網記者 唐小麗攝

據當地干部介紹,白臉山村建成后預計每年可接待游客10萬人次,可實現綜合旅游收入約5000萬元,可增加農民人均純收入近萬元,帶來村集體收入50余萬元。

賦能增效“組合拳”,繪就“和美鄉村”新畫卷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上海與雲南,同飲一江水。自1996年中央確定上海對口幫扶雲南以來,滬滇兩地攜手並肩走過了27個年頭。多年來,立足於“中央要求、雲南所需、上海所能”,著眼於“山”和“海”的優勢,滬滇兩地在山海之間造就了一條造血幫扶、雙向互動、合作共贏的發展之路。

雲南地處祖國西南邊陲,邊境線漫長,民族聚居,生物資源多樣。近年來,滬滇雙方充分發揮雲南區位優勢、資源生態優勢及獨特文化優勢,將脫貧攻堅、鄉村振興與興邊富民工程統籌推進、聚點發力,陸續建成一批邊民富、邊疆美、邊防固的鄉村振興特色示范村。

“曾經的村寨,人畜雜居、污水橫流,住著籬笆房、吃著苞谷糧,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這是當地干部的回憶。

聚焦解決當地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本著“一張藍圖繪到底”的原則,上海協調規劃設計、農村農業等領域專家,整體設計、整村推進、梯次打造、全面提升,遴選了一批村寨,每年安排援滇資金,用兩到三年時間持續打造,包括從脫貧攻堅時期的水、電、路、房、網等基礎設施改造,到銜接過渡期間的廁所革命、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三線落地、醫療衛生公共服務功能持續提升。通過努力,紅河州金平縣馬鞍底村、西雙版納州勐海縣打洛村等近30個村寨生產生活條件不斷改善,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與此同時,上海把培育壯大特色產業作為村寨發展的關鍵環節,立足當地實際,精准謀劃產業發展路徑。比如,在保山市龍陵縣、德宏州盈江縣等部分村寨,引入良種良技,布局幼蠶繁育所、大小蠶房及灌溉系統,因地制宜建設蠶桑養殖基地,採用“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產業化經營模式,實現了“人均一畝桑、脫貧不用慌”“人均兩畝桑、致富奔小康”。

風景秀麗的雲南彝族村寨。張軍 攝

在助力雲南和美鄉村建設中,上海不遺余力打出賦能增效“組合拳”,不斷創新融合農文旅發展。通過以點帶面、串聯打造,形成了普洱“綠三角”旅游環線、西雙版納熱帶風情旅游圈等特色品牌。打造過程中,注重民族文化、民族村落的保護和開發利用,既保留原有風貌形態肌理,原汁原味展現少數民族特色,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眷戀。又深度挖掘開發當地特色少數民族文化,打響文化品牌,充分發揮上海鄉村振興積累的優勢,全面提升鄉村建設能級。

“與脫貧攻堅期間注重打基礎、補短板不同,和美鄉村建設重在示范,突出綜合效益。”上海市政府合作交流辦有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上海將對標高質量、提倡多樣化、立足可持續、彰顯開放性,助力對口地區繪就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新畫卷。

(責編:徐前、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