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彝寨村民能歌善舞 才藝可撐起一場晚會

光看標題您可能也知道記者這篇文章要講什麼。只是好奇:這個村在哪兒?村民們都有些啥“技能包”?為什麼會有這些“技能包”?真的可以撐起一場晚會嗎?
這個村叫糯黑村,在雲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縣圭山鎮,離鎮上三四公裡,開車五六分鐘。村子建於明洪武年間,有600余年歷史,共394戶人家1562人,彝族人口超過99%,且都屬於彝族撒尼支系。
糯黑村一角。人民網記者 程浩攝
眾所周知,彝家兒女能歌善舞,拿糯黑村村民來說,無論男女老幼,隻要情之所動、興之所至,大伙都會引吭高歌、翩翩起舞。來雲南旅游或工作,常會聽到“彝家人會說話就會唱歌,會走路就會跳舞”。如果你到糯黑村,這話定能得到印証。
“我媽年輕時是村裡青年舞蹈隊的,平時就喜歡跳舞,我也跟著跳,越跳越喜歡。”36歲的村民王小燕小麥膚色,說話時情緒飽滿,周身洋溢著快樂。
“村裡人常說,姑娘想要嫁出去,就得會跳舞。”王小燕接著說,臉上表情豐富。
正因彝家人骨子裡流淌著能歌善舞的基因,因此在糯黑村,隻要音樂響起,每個彝家人都能舞上一段。特別是遇節日慶典或農閑,大伙耐不住性子,多會穿上傳統的彝族服飾,聚在村裡廣場,表演傳統的撒尼舞蹈。
所跳舞蹈中,以大三弦舞最為熱鬧。這是一種自彈自跳的民間傳統集體舞蹈,以三步一踢腳為基本舞步,並按此隊形變化舞步,老少皆宜。節日的時候,一群人圍著篝火邊唱邊跳,非常熱鬧。就連村裡小學的課間操,也帶著彝家歌舞的元素。
可在早年間,村民們日子不寬裕,整日把日頭從東山背到西山,根本沒時間沒心思唱歌跳舞。這些年,在黨和政府領導下,政策活了,村民們日子越來越好,有更多時間聚在一起唱歌打跳,並自發成立了十支歌舞表演隊,含大三弦、小三弦、紅歌樂團等類別,然后按年齡再細分。
村民們表演《竹葉長青》。石林縣委宣傳部供圖
有了表演隊,村裡將民族文化融入中華傳統節日,豐富節日的喜慶氣氛。這不,今年春節,村裡便自發組織了一場文藝表演。
“廣播通知后,村民們報名踴躍。演出時,本來打算一個上午弄完,但因為節目多,一直搞到天黑才結束,中午飯都沒顧上吃。”糯黑村黨總支書記李琳話裡帶著“怨氣”,臉上卻挂著笑。
這場“村晚”,表演節目多達三十多個,表演人數超過300人,且演員均為糯黑村人。王小燕帶著一群孩子不僅表演了彝族歌舞,還帶著孩子跳了《剪刀石頭布》《你笑起來真好看》。“提前好幾天彩排,孩子們可認真了。”她忍不住夸贊起來。
村裡人能歌善舞的人多,村黨總支“臉上有光”。“說真的,把我們村的表演隊,撐一場3個小時的晚會綽綽有余。”李琳帶著驕傲的表情說。
因為能歌善舞的人多,糯黑村名聲在外。“呈貢、晉寧、瀘西、陸良等地辦節,常邀我們的表演隊去,大伙把民族文化傳播了出去,也增進了各民族融合。”李琳說。
與此同時,因為名聲在外,不少村民常被邀請到各地表演,並獲得一定報酬,進而吃上了“歌舞飯”。“石林風景區裡就有不少我們村的人表演。”李琳介紹。
部分村民合影。石林縣委宣傳部供圖
這兩年,借助縣裡推進全域旅游的契機,糯黑村圍繞“美在生態、根在文化、富在產業”,將民族歌舞和農旅產業融合,打造鄉村旅游示范點。“村裡不僅有小型的民族博物館,還陸續開了幾家農家樂和民宿。席間,游客吃著彝家特色菜,欣賞著彝家歌舞,且不時參與進去,氛圍馬上就起來了。”李琳說。
文化傳承,既有自覺性的一面,也有制度化的一面。這些年來,在當地黨委政府引導下,糯黑村將兩者結合,默默傳承著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幾年前,糯黑村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並獲得了“全國文明村”榮譽稱號。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魂魄,為更好地保護傳承民族文化,村裡對彝族撒尼劇《圭山彩虹》《竹葉長青》《沙囡瑪》重新編排,並請村民自導自演,擦亮村裡文化品牌。
王小燕就曾參與到《竹葉長青》的表演中,她覺得不夠過癮,每周五晚,她常約著村裡的其他婦女,到鎮上的廣場和別的村寨“斗舞”,常常一去三四個小時,直到大伙都累癱了才撤。
因為群眾參與度高,以至於每周五晚,圭山鎮廣場上自發形成了一個民族歌舞的表演場地,不僅圭山鎮,外鄉鎮、外縣市,甚至外州市的民族歌舞愛好者都會慕名趕來,大伙聚在一起唱歌跳舞,其樂融融。
彝寨展新顏,振興正當時。李琳說,接下來,糯黑村將繼續以黨建為引領,持續推進農文旅融合發展,讓文化的根越扎越深,老百姓的日子越來越好。
此時,村裡歸巢的鳥兒扇動著扑棱棱的羽翅。風很小,空氣中流布著微微的溫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