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州市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論壇9月15日在文山西疇舉辦

2023年09月14日22:58 |
小字號

由雲南省文山州弘揚“西疇精神”工作領導小組、雲南省環境科學研究院主辦,西疇縣委、縣政府、文山州生態環境局、文山州社科聯承辦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論壇將於9月15日在西疇縣舉辦。

全國知名專家、學者、企業代表、媒體等50余名嘉賓將出席論壇,共同交流探討,深入研究邊疆民族地區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豐富實踐和理論探索,全面總結取得的成效和經驗,全面推進以西疇縣為核心區的石漠化綜合治理,讓文山人民在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激發出來的“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辦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疇精神”成為激勵全省各族人民爭當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的強大力量。

“兩山”實踐創新論壇為何在西疇縣舉辦?

2021年10月14日,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生態文明論壇開幕式上,雲南省文山州西疇縣等49個地區獲得國家生態環境部命名的第五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雲南省僅西疇縣獲得該榮譽稱號。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是踐行“兩山”理念的實踐平台,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先行示范,旨在創新探索“兩山”轉化的制度實踐和行動實踐,總結推廣典型經驗模式,示范帶動生產方式綠色轉型,引領保護與發展協同共進。

西疇縣作為重度石漠化核心區的邊陲小縣,創新舉措開展石漠化綜合治理,統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與全面建成鄉村振興,把“生態立縣”和“綠色經濟”擺在核心位置,在更高起點、更高質量推動西疇的綠色發展。2022年,全縣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875元,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25元,完成地區生產總值66.4億元,綠色產業生產總值佔GDP的80%以上。

“兩山”理論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理論源泉

文山州西疇縣位於祖國西南邊陲,1506平方公裡的土地上99.9%都是山區,石漠化面積高達75.4%,被斷言為基本喪失人類生存條件的地方。面對漫山遍野的石頭和如山沉重的貧困,西疇人民早早就開始了“生態覺醒”和“脫貧覺醒”。1986年,一支由縣委、縣政府組建的百人植樹隊開始挺進了一座座荒山禿嶺,忍著酷暑和飢餓,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石旮旯裡種下了一株株樹苗。在植樹隊的帶領下,全縣掀起了植樹造林的熱潮,西疇人民綠化了一座又一座的石漠荒山。

西疇縣三光村,曾因“樹木砍光、水土流光、姑娘跑光”而得名,2013年,縣委政府帶領當地干部群眾在三光片區拉開了新一輪石漠化綜合治理助推脫貧攻堅戰的序幕,通過探索實施了“六子登科”石漠化綜合治理模式,“三光”實現了山頭植被綠起來、山腰肥土留下來、群眾“腰包”鼓起來的完美蛻變,全縣森林覆蓋率從25%提高到54.8%,幾十年如一日的堅守,西疇大地實現了山綠、水清、林茂、田豐、河暢的良好生態目標。

“兩山”理論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價值遵循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護生態環境,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

西疇縣香坪山林場始建於1951年6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雲南省建立最早的國營林場之一,從國家戰略儲備性林場,到面向公眾的“洗肺勝地”,70多年來林場職工在黨的領導下實干苦干,累計造林16萬畝,曾榮獲全國林場500強等榮譽,多項榮譽的背后是一代又一代的林業人,用“紅色”的信念播種著“綠色”的希望。

西疇縣香坪山林場副場長雷連洪在當地被大家稱為“林三代”,他的父母也是這個林場的職工,回想起剛到林場時,他思緒萬千,“這40畝就是你今年的生產任務,年底我們要對整地質量、成活率進行檢查……”老場長當年手指的那片採伐過的林地,如今雖已蔚然成林,但那些樹樁當年的模樣在雷連洪的腦海裡永遠抹不去。“早上哨子響,披蓑衣戴斗笠、扛著鋤頭去林地”成為林業工人的生活常態,那一年冬天,年輕的雷連洪和他的隊友每天早上6點就要冒雨雪上山去種樹,雷連洪說,剛到林場時,最害怕的就是聽到集合上山的哨聲,沒想到,如今自己卻成了守山護林的“吹哨人”。

為了拯救珍稀瀕危樹種資源,1985年,香坪山林場建成了東南亞面積最大的木蘭科及珍稀瀕危樹木遷地保護基因庫。此后,世界各地的珍稀瀕危樹種在這裡安家落戶,“植物活化石”華蓋木在這裡獲得重生。“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一代代勤勞朴實的林業人,用“我與青山共白頭”的大山情懷,和“敢叫石漠變綠洲”的磐石決心,一次次地吹響守山護林的“集結號”,將一粒粒綠色的種子播種在邊疆的每一個角落,西疇人民以“國之大者”的家國情懷筑牢西南生態安全屏障!

“兩山”理論為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了科學路徑

文山州把高質量發展同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緊密結合起來,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生態產業,打造一縣一業發展格局,實現了產業結構調整的歷史性突破,讓“文山三七”“八寶貢米”“丘北辣椒”……一個個獨具地理標識的“文山品牌”聲名遠揚。圍繞全省打造世界一流“綠色能源牌”等重大決策部署,雲南神火及文山鋁業等一個個綠色能源項目迅速啟動、上馬、竣工並投入使用,文山人民以“文山之干”創造了令人驚嘆“文山速度”,不斷提高文山發展的含鋁量、含綠量和含金量。

為大地增綠,為百姓增收。文山全力打造“世界游客的康養勝地”,普者黑成功創建國家級5A 級景區,圍繞普者黑湖、盤龍河、“三光”片區等重點區域建設花帶綠道,壯鄉苗嶺全面吹響了城鄉綠化美化三年行動沖鋒號,通過“五級書記”帶頭推動,全州300多萬各族干部群眾常態開展“綠美文山先鋒行”活動,以“文山之干”的行動准則,從家到村、從鄉到縣全面開啟了建設“綠美文山”的“行動模式”,全力打造了“八城各異、和諧共輝”的“文山大花園”。

“鋪好綠色發展的底色,才有高質量發展的成色”,貫徹新發展理念,壯鄉苗嶺呈現出綠色發展新脈動,邊陲文山正朝著“全域美”“全民富”的綠色崛起方向闊步邁進。“兩山”理論帶給邊疆人民辯証看待保護和發展的具體實踐,從而在思想層面上提供源源不斷的智力支持。

生態興,則文明興。在新時代的征途中,每個人都是生態環境的守護者、綠色發展的踐行者、鄉村振興的推動者。邊疆人民正用真心真情、更用實際行動描繪著一幅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和美邊疆新畫卷。(徐彩娟)

來源:西疇縣融媒體中心

(責編:徐前、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