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要聞

雲南瞄准4個領域做大漁業產業

2023年07月26日08:26 | 來源:昆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雲南瞄准4個領域做大漁業產業

  尋甸金源鄉稻田養魚。 孫燕攝

  近日,雲南省農業農村廳印發的《雲南省漁業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顯示,雲南將在未來三年重點發展高端冷水魚、大宗淡水魚、優勢羅非魚、特色水產品4個領域的漁業產業和8大漁業工程,到2025年漁業總產值實現300億元以上。

  打造“兩高”冷水魚產業帶

  《行動計劃》提出,到2025年,雲南省水產養殖面積穩定在150萬畝以上,水產品總產量達到75萬噸以上,漁業經濟總產值達到300億元以上,漁業一二三產業比重達到50:15:35。漁業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不低於同期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

  圍繞上述發展目標,雲南明確將發展高端冷水魚等4大領域的漁業產業。在冷水魚方面,雲南主推鱘魚、鱒魚等品種,建設以曲靖市為中心的滇東北冷水魚產業園區、以麗江市為中心的滇西北冷水魚產業園區為龍頭,以金沙江流域7個州市為重點區域,從苗種研發、設施養殖、精深加工、休閑觀光全產業鏈打造,形成世界一流的高端高價值冷水魚優勢產業帶。到2025年,冷水魚總產量和經濟總產值分別達到4萬噸、60億元以上。

  在淡水魚領域,雲南主推草魚、鯉魚、鰱魚、鳙魚、鯽魚等品種,以滇中傳統養殖區域為重點,穩定池塘養殖,建設高品質水產品供應基地﹔以電站庫區和灌溉水庫為重點,建設生態漁場﹔以水稻種植集中區域為重點,拓展稻漁綜合種養。到2025年,大宗淡水魚總產量和經濟總產值分別達到42萬噸、120億元以上。

  在羅非魚領域,雲南著眼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沿羅平—新平—盈江一線以南的文山、紅河南部、普洱、西雙版納、臨滄和德宏等熱區,大力發展羅非魚苗種、養殖、加工、對外貿易和技術交流,形成滇南羅非魚優勢產業區。到2025年,羅非魚總產量和經濟總產值分別達到22萬噸、70億元以上。在特色水產品領域,雲南將圍繞九大高原湖泊和六大水系,以絲尾鳠、滇池高背鯽、大頭鯉、滇池金線鲃、雲南裂腹魚等地方特色品種為主導,開發利用具有較大經濟價值的土著魚推進雨生紅球藻、螺旋藻等藻類生產、加工。到2025年,特色淡水魚總產量和經濟總產值分別達到7萬噸、50億元以上。

  此外,圍繞上述4個領域的漁業產業,雲南將在每個領域確定10個重點縣,建設一批示范基地,推廣一批技術,形成一批成果,培育一批人才,帶動漁業產業整體發展。

  建設國家淡水漁業良種南繁基地

  為了精准施策,推進上述4大領域漁業產業高質量發展,雲南提出實施種業提升工程、健康養殖工程、生態漁場工程、設施漁業工程、綜合加工工程、融合發展工程、主體培育工程、開放發展工程八大工程。其中,雲南將加強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管理,加大水產種質資源的收集和保護力度,建設1個國家水產種質資源庫、5個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場。突出虹鱒、土著魚苗種繁育關鍵技術,組織實施一批水產遺傳育種關鍵性技術攻關項目,力爭再認定1—2個國家水產新品種。申報1—2個國家級水產原良種場,建設20個省級水產原良種場,推進國家淡水漁業良種南繁基地建設。

  在健康、生態養殖方面,雲南將推進池塘養殖規模化、標准化、生態化發展,建設10個健康養殖典型樣板。大力推廣“稻魚”“稻魚鴨”“稻蝦”“稻蟹”“稻鰍”等綜合種養模式,建設10個集中連片稻漁綜合種養基地縣,帶動推廣稻漁綜合種養面積200萬畝以上。創建15個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和生態養殖示范區。到2025年,建成大水面生態漁場100萬畝,打造10個大水面生態漁業樣板基地。

  在設施漁業、加工方面,雲南將積極推進池塘工程化循環水養殖、大水面漂浮式“跑道養魚”養殖、陸基工廠化循環水養殖、圓池(桶)養殖、集裝箱式循環水養殖,到2025年,建設設施漁業養殖10萬立方米。推廣智慧養殖,提升養殖智能化水平。同時,建設以西雙版納為中心的羅非魚加工區,以曲靖、楚雄為中心的冷水魚、藻類加工區,培育一批規模以上水產品加工企業。推進水產品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以羅非魚、鱘魚、鱒魚、藻類為主導品種,以腌制、凍品、魚片、魚子醬、螺旋藻、蝦青素、膠原蛋白、皮革等加工、出口為突破口,發展水產品預制菜產業,推進消費升級。

  在融合發展、主體培育、開放合作方面,雲南將打造10個精品休閑漁業基地,創建50個垂釣基地。培育養殖大戶、家庭漁場300家,培育龍頭企業10家,引領帶動漁業產業標准化、規模化、品牌化發展。落實中老鐵路沿線三年行動計劃措施,引導企業建設3個以上優勢水產品出口生產加工基地,推動羅非魚苗種和深加工產品出口緬甸、老撾,商品鱘魚、大規格苗種出口越南,魚子醬及其制品出口歐美、中東、俄羅斯、日本等傳統市場,增加互補性水產品進口。引導企業建設2個以上境外生產基地,鼓勵水產養殖“走出去”。(記者廖興陽報道)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