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消費市場下沉帶動新就業

景點周邊的咖啡館生意紅火。
近年來,隨著咖啡消費火爆,咖啡市場進一步下沉,咖啡行業保持高速增長。據美團及《2023中國咖啡市場洞察報告》數據,當前國內四、五線城市的咖啡訂單量同比增長250%以上。
在咖啡消費的帶動下,咖啡餐飲、培訓、原料等上下游產業得到快速發展,不少非一線城市的年輕人,在“家門口”有了就業新選擇。
在騰沖市和順古鎮,劉倩經營的咖啡店面積有上千平方米,整體屬於復古風格,木質老宅外挂著燈籠,屋內靠牆還擺放著書架和壁爐。店名叫蒲密河畔,取意於門前正對著的荷花池塘。
今年36歲的劉倩是騰沖人。大學畢業后,劉倩選擇回鄉創業,出於對咖啡的熱愛,便在和順開了這家咖啡館。為提高咖啡制作技術,開店前,劉倩曾到昆明培訓。保山市盛產雲南小粒咖啡,借助著產地優勢,她和保山咖啡種植農戶建立合作,每年在咖啡豆成熟前,到產地收購生豆、加工。隨著旅游復蘇,游客順著網友點評慕名而來,小店日銷上千單。小鎮年輕人對於咖啡的接受度和需求度明顯提高,趁著熱度,劉倩已經在當地開了第二家店。
業內人士分析稱,今年以來,由於咖啡在一、二線城市的滲透率逐漸飽和,三、四、五線城市等下沉市場成為品牌爭奪的新熱土,縣城咖啡、小鎮咖啡的熱度不斷高漲。“全球咖啡消費走過速溶、品牌連鎖、精品咖啡的歷程,我國現磨、精品咖啡快速發展,本土品牌嶄露頭角。未來,消費升級創造多樣化需求,三、四線城市成主要引擎,國內咖啡賽道繁榮發展正當其時。”東吳証券分析師湯軍接受採訪時說。
咖啡消費新業態的下沉,給許多年輕人帶來了“家門口”的就業機會。在大理雙廊古鎮,開在半山腰上的“雞窩咖啡館”隨時都有網友來打卡。店面是租用村民老宅改造而成的,房東夫妻也留在咖啡店工作。店裡還有六七名咖啡師,都是當地的白族婦女,經過培訓后成為正式員工,咖啡師成為當地村民的就業新方向。
來自美團的數據,截至今年6月,平台入駐的咖啡商家已超過13萬家。從年齡段分布來看,30歲以下的從業者佔比超過50.9%,25至30歲從業者佔比最高,超過27%。
“咖啡產業發展過程中,我們通過提升實體商戶的智能化水平,幫助他們下沉市場挖掘和捕捉新消費需求,提升標准化水平和獲客能力,進而孵化出市場認可、技能專業的新型就業群體。”美團相關負責人介紹,咖啡師在經過一線歷練后,可以轉入研發等崗位,或是產業鏈上游環節中,伴隨咖啡浪潮步入全民化的新階段,咖啡師也將迎來新的浪潮。(記者 胡曉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