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文旅

雲南西盟:佤族織錦盡顯非遺魅力

虎遵會 奚川江
2023年07月23日09:55 |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小字號

一針一線裡盡顯傳統文化,一經一緯間織就秀美佤山。佤族織錦傳承古法技藝,一經一緯循環往復,形式多樣,主要以黑、紅為主色,黃、綠、白、藍相間,粉色、棕色為輔助色,像極了挂在佤山蒼穹下的一道道彩虹。

在雲南省西盟縣翁嘎科鎮班弄村,佤族織錦技藝非遺傳承人娜龍收緊腰機,用細棍按壓經線,輕挑織孔,梭引緯線穿過織孔、拉直、梳板打緊,傳承“千年”的技藝在娜龍手間匯聚成“錦”。

佤族挎包。奚川江攝

佤族挎包。奚川江攝

“我從小就喜歡織布,17歲跟著寨子裡的老人學習織錦,剛開始隻會簡單捻線、搓線、繞線、排線,后來慢慢學習挑花、織布,一織就是33年。”娜龍說。

娜龍是翁嘎科鎮具有代表性的織錦傳承人之一,2015年被命名為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手藝佤族織錦代表性傳承人,2022年被命名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手藝佤族織錦代表性傳承人。她熱愛鑽研,擅長織佤族筒裙、挎包,針腳緊密,布料紋理均勻結實,配色協調。在不斷學習實踐中,她將學習到的刺繡技藝融入佤族織錦圖案設計中,使佤族織錦更富有個性和特色。

佤族織錦。奚川江攝2

佤族織錦。奚川江攝

“包和服飾我織得比較多,銷量也比較好,翁嘎科、中課、勐卡、力所的鄉親都來訂做。逢年過節,大家都要穿上民族盛裝唱歌跳舞,做得多就傳開了,來找我做衣服的人也越來越多,織錦的收入每年大約有兩萬元。”娜龍說。

文化之根,在於傳承。娜龍在不斷地學習和實踐中掌握了織錦技藝,她用技藝續寫傳統文化的責任與使命,招的6名徒弟中,其中2名已經能獨立完成織錦。

雲南省西盟縣佤族織錦技藝非遺傳承人娜龍。奚川江攝1

雲南省西盟縣佤族織錦技藝非遺傳承人娜龍。奚川江攝

“織錦是我們佤族的文化,傳統文化不能在我們這一代丟掉,我們要傳承、傳播、弘揚民族文化,讓織錦代代相傳,這也是我堅持下來做織錦的重要原因。”娜龍說。

翁嘎科鎮是水酒之鄉、織錦之鄉。翁嘎科鎮的每一個村寨都有佤族織錦做成的筒裙、上衣、頭帽、腰帶、胸挂、挎包等精美的藝術品,獨特的圖案,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飾工藝,形成了它自身獨具的藝術特點。

雲南省西盟縣佤族織錦技藝非遺傳承人娜龍。奚川江攝

雲南省西盟縣佤族織錦技藝非遺傳承人娜龍。奚川江攝

“我們把牛頭、牛骨、貓頭鷹、蜜蜂等元素融入包包和服飾中,把綠水青山、森林花草、彩虹點綴在織錦裡,筒裙上織著佤族的歷史故事,佤族織錦就是我們阿佤人穿在身上的傳承。”娜榮說。

娜榮是翁嘎科鎮英臘村四組佤族織錦傳承人,從小就喜愛佤族織錦,15歲時開始跟舅媽娜紅學習佤族織錦,她從晒線、繞線、搭線、織布等環節學起,通過努力學習和實踐,18歲能獨立完成織布的全套過程。她擅長編織佤族衣服、筒裙、挎包、床單等用品,還能根據顧客要求編織各種圖案的用品,她編織的用品圖案清晰,美觀大方。

佤族飾品。奚川江攝1

佤族飾品。奚川江攝

“我看別人穿在身上的民族服裝很好看就學著織,別人做好的成品借回來自己模仿學習,后面我就開始學著縫衣服,從挑花到織布,織錦已經成為我生活中不能缺少的一部分。雖然做織錦比較費工費時,但是做著自己熱愛的事情,我覺得特別有意義。”娜榮說。

娜榮的編織手藝嫻熟,加之她對佤族歷史文化的了解,特別是對佤族民歌的熱愛,她受邀多次參加普洱市、西盟縣組織的大型文化活動。2012年6月,她參加縣文化館舉辦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才藝(織錦)比賽,榮獲二等獎﹔2014年4月,參加由西盟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舉辦的“民族民間手工藝專項技能大賽”,榮獲織錦二等獎﹔2015年6月,參加西盟縣“司崗裡杯”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藝織錦比賽,榮獲三等獎的好成績。

近年來,西盟縣按照“四抓四起來”的思路,深挖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聚焦“傳承、培訓、融合、打造”四個環節,把佤族織錦作為一個富民產業進行全鏈條打造,一經一緯間織就了文化興縣、文化興業、文化興民的秀美佤山。

佤族織錦技藝於2020年12月經文化和旅游部正式公布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現有傳承人50人,培訓基地1個,省級非遺工坊1個,分工坊11個,新興文化企業6家。通過培養傳承人、開設傳承班、展示文藝作品等方式,豐富佤族織錦傳承載體,提升佤族織錦傳承力度,有力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傳承和弘揚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

(責編:徐前、祝鴻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