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樣性古茶樹的多樣性選擇

一年採一季,一季採摘鮮葉84.4公斤,售價106萬元。這是今年春茶採摘期間,雲南一株樹齡達2800年的古茶樹的收益。
這株古茶樹,位於雲南省臨滄市雲縣漫灣鎮的白鶯山茶區核心區——白鶯山村。
白鶯山古茶園。袁靈峰攝
白鶯山茶區的神奇還不止於此。據公開數據顯示:白鶯山茶區有12個品種、200多萬株、12400畝的古茶樹。其中,樹齡在400年以上的,就有16萬株。
2006年5月1日,參加中國臨滄首屆茶文化博覽會“茶之源”學術研討會的專家評價:白鶯山是目前為止發現的可以看到茶樹從野生到家種整個變化過程的地方,展示了野生茶成為栽培作物的不同階段,是茶樹起源和馴化的歷史見証﹔白鶯山古茶園是茶樹種質資源的寶庫……
豐富的古茶樹資源,世所罕見。如何發揮古茶樹的多樣性資源優勢,壯大當地茶產業?當地展開了探索。
白鶯山古茶樹。袁靈峰攝
近年來,為保護白鶯山古茶樹資源的可持續性,當地政府和群眾採取了不少保護措施:摸清家底、挂牌保護、建立檔案,制定村規民約,要求不打農藥、採養結合……
茶葉品質不斷提升,自然給當地群眾帶來了實惠。
“白鶯山村離鎮政府駐地有46公裡,是全鎮最遠的村,但卻是最富裕的村。”白鶯山村委會黨總支書記羅維強介紹,白鶯山村家家戶戶都種茶,經濟收入主要靠茶葉,2022年全村人均收入達21220元。
單靠賣茶葉,似乎還不夠。
這不,前不久,雲縣當地政府部門和茶葉企業專門邀請了上百位茶葉專家學者,到白鶯山實地考察,試圖在多樣性上做好茶葉產業大文章。
走進白鶯山,漫山遍野的古茶園裡,一個奇特的現象是:12種古茶樹品種並不是單純以品種集群分布,相互挨著的幾棵茶樹,有可能是兩種及以上品種。
白鶯山樹齡達2800年的古茶樹王。人民網記者 符皓攝
本山茶、黑條子茶、二嘎子茶、白芽子茶、紅芽口茶、藤子茶、賀慶茶、豆蔑茶、大葉本山白芽口茶、柳葉茶、勐庫大葉茶、勐庫小葉茶,12個古茶樹品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從葉片大小、厚薄等特征上,便可看出細微差別。
知名植物分類專家、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楊世雄在考察完白鶯山古樹園后指出,從專業學術分類上看,白鶯山的12種古樹茶,實際是大理茶種和大葉種茶。之所以會在當地產生多樣性茶種,是因為茶樹是異花授粉植物,白鶯山的茶樹在上千年反復雜交過程中,多樣性就體現出來了。
據此,楊世雄認為,白鶯山是茶樹育種的天然場所。要充分利用好白鶯山古茶樹的多樣性,開展茶樹選育工作,培育出更多優質茶樹品種。
參加考察的雲南知名茶葉專家、雲南省茶葉流通協會駐會副會長徐亞和指出,在當地政府和群眾精心保護下,白鶯山成立了茶樹演化自然博物館,成為眾多愛茶人心目的游學地。
他認為,在國家提出種業振興的政策背景下,白鶯山可以充分發揮茶樹自然博物館的招牌,引進世界各地的茶樹資源,打造世界茶樹公園,發展茶樹種業產業,助推當地茶葉產業發展壯大。
白鶯山古茶樹。人民網記者 符皓攝
“希望當地茶農繼續保護好白鶯山的茶樹多樣性,不要跟風市場,哪種茶好賣就種哪種。”考察完白鶯山的多樣性古茶樹資源后,雲南農業大學茶學院院長王白娟特別指出,白鶯山古樹茶品種多、數量大,是茶樹種子資源寶庫,為雲南發展生物多樣性農業提供了一個鮮活范本。
她解釋,在生物多樣性農業系統內,農作物成長環境中的土壤成分、微生物等也是多樣性的,它們構成了一個和諧的生態系統。而生物多樣性農業,對農作物的科學管理、病虫害防治、品質提升等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王白娟表示,下一步,雲南農業大學將積極參與,希望通過科研支撐,從生物多樣性農業發展角度,論証白鶯山多樣性古樹茶的生態意義,通過科研數據幫助雲南更多茶農科學管理茶園,讓他們理直氣壯地告訴消費者:“茶葉好,是因為生態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