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社會

“一片葉子”致富一方百姓

虎遵會
2023年05月16日09:55 |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小字號

大學畢業后,王明鬆不顧家人的反對,毅然選擇回鄉,一頭扎進了茶園,誰也勸不動。

“父母和親戚都期望我能在城裡找個體面的工作,但我就是喜歡茶,還是決定回來發展。”交談中,王明鬆道出了回鄉的一個重要原因。

王明鬆正在攤放鮮葉。人民網 虎遵會攝

王明鬆正在攤放鮮葉。人民網 虎遵會攝

今年35歲的王明鬆,是雲南省普洱市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德化鎮荒田村人,自打記事開始,就跟著父母種茶、採茶、制茶,茶葉是他家的主要經濟來源之一。

“雖然茶葉是村裡老百姓的主要收入來源,但價格低。”王明鬆說,種茶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那時候為了降本增效,大部分村民都會選擇使用除草劑和農藥。

基於父輩的種茶模式和當時的認知,那時候的王明鬆並沒有多想。2006年,王明鬆高中畢業,考上大學來到了省城昆明。隨著專業知識的學習,王明鬆的眼界不斷拓寬,回鄉種植有機茶也就成了他的奮斗目標。

“我在大學學習的是食品營養與檢測專業,第一次知道‘有機食品’的概念,當時就萌生了回鄉種植有機茶的想法。”王明鬆說,他回鄉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想改變家鄉原有的生產加工模式,走有機茶的發展道路。“但這個想法,之前一直不敢和大家說。”

德化鎮荒田村有機茶園。人民網 虎遵會攝

德化鎮荒田村有機茶園。人民網 虎遵會攝

選擇道路

2008年7月,王明鬆大學畢業,拖著幾箱子茶學專業的書籍回到了荒田村。回村的第一件事,就是動員鄉親們跟他一起種有機茶。

然而,事情遠遠沒有王明鬆想的那麼簡單。“什麼是有機茶?你憑什麼說有機茶價格就好?茶地都要人工除草,成本豈不是更高,還賺什麼錢?……”面對村民對有機茶的疑問,無論王明鬆怎麼解釋,大都無濟於事。

但自己選擇的路,跪著也要走完。面對村民們的不理解,2009年,王明鬆隻好跑到村委會,將村裡閑置了多年的茶廠承包下來,又跟村民租了20畝茶地,其中10畝在茶廠附近,另有10畝分散在其他3個村民小組。

“想要改變傳統的種植模式和固化的思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我必須先帶個頭。”王明鬆說,在茶廠附近租茶地,主要是為了方便試種,分散在3個村民小組租茶地,主要是想起一個示范作用。

王明鬆介紹,雖然他學的不是茶學專業,但在學校時,他利用業余時間把茶學專業的書籍都讀了三四遍,有些甚至能倒背如流,現在終於派上了用場。“茶葉生物化學、茶樹栽培技術、茶葉採摘與加工……都沒白學。”

回村后,王明鬆把租來的20畝茶地全部按照有機茶的標准和要求去種植,用生物防治替代農藥、用農家肥替代化肥、用人工除草……

“有機種植,主要是人工成本高。”王明鬆掰指一算,人工除草、修枝管理、施農家肥、採摘……每一道工序,都需要大量的工人,一年搗騰下來,成本增加了五分之二。

王明鬆比誰都清楚,想帶領村民們一起種植有機茶,他就不能失敗。但是,前期較大的成本開支,讓這個處於創業初期的農村娃一時半會兒束手無策。

“再難也要堅持下去!”王明鬆內心篤定,他一邊堅持種植有機茶,一邊跑到西雙版納勐海等地,用創業貸款資金做起了茶葉的生意,一邊用賺取的利潤補貼種植有機茶的虧空,一邊不斷發展壯大。

“雖然沒有取得有機認証,但那些一開始就按照有機茶標准管理的茶園,三年后的鮮葉價格就比普通茶園的高出不少。”王明鬆笑著說,這讓他信心十足。

在王明鬆的示范引領下,村民們逐步見到了實效。2016年,在當地黨委政府的扶持下,王明鬆成立了寧洱德化荒田大樹茶園專業合作社,對合作社茶園進行留養改造,通過綠色防控、科學管理,提升茶葉品質,打造本土茶葉品牌,逐漸走上了有機種植、標准化管理的發展道路。

經過十多年的堅持,王明鬆終於迎來了轉機。2021年2月,合作社的716畝茶地獲得了有機認証,當年春茶一上市,獲得認証的有機茶單鮮葉就賣到了25元每公斤,而其它的茶葉,還停留在10年前的價格,隻能賣6—8元每公斤。

【2】王明鬆正在翻晒茶葉。人民網 虎遵會攝

王明鬆正在翻晒茶葉。人民網 虎遵會攝

開始改變

產量不變,產值翻好幾倍。經過幾年的發展,王明鬆的“有機茶”不時在村裡成為茶余飯后的話題,此前不願種有機茶的村民,也紛紛效仿,跟著王明鬆種起了有機茶。

今年57歲的李朝芝,是村裡第一批跟著王明鬆“吃螃蟹”的茶農,在有機茶種植的道路上,她算是跟對了人。

“我家種了8畝,現在全是有機茶。”李朝芝介紹,2021年以前,雖然沒有獲得有機認証,但他們一直按照有機茶的標准和要求去管理,沒過幾年,單鮮葉就比其它茶葉高出不少,每公斤可以達到20元左右。自從獲得有機認証后,鮮葉每公斤可以買到25元,高的時候30元,比那些普通的翻了好幾個倍。

在荒田村,像李朝芝這樣的茶農共有5戶,他們從2009年起便開始跟著王明鬆種植有機茶。但與王明鬆不同的是,他們的茶園面積相對較小,都是自己勞作,很少從外面聘請工人。如此一來,收入並未減少,只是多付出了些力氣活兒而已。

眼見有機茶前景好,村裡越來越多的茶農都想跟著王明鬆一塊兒發展。經過十來年的時間,王明鬆已是村裡的種茶大戶,除了2009年租的20畝茶地外,幾年間又陸續租了280畝茶地,全部進行生態留養和有機改造。

同時,在當地黨委政府的幫扶下,王明鬆還帶領大家在茶樹下發展“茶菇、茶藥、茶雞”等立體式種植養殖產業,不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還幫助群眾拓寬了致富路子。

沒幾年工夫,越來越多的茶農加入了合作社。茶農李朝萍2016年加入合作社后,將家裡的8畝茶地按照有機茶的標准去種植和管理,2021年也順利取得了有機認証,鮮葉價格立馬翻了好幾倍。“今年我家的8畝茶地,光是春茶鮮葉就有2萬多元的收入。”

王明鬆介紹,截至2022年底,合作社已有茶農115戶300余人。“全村有茶地2000畝左右,加入合作社的有1216畝,其中獲得有機認証的716畝,其余的正在進行生態留養和有機改造。”

雖說德化鎮荒田村的茶葉種植歷史悠久,但前些年卻因加工粗糙、技術落后,未能形成標准化、品牌化的生產,難以在市場打響名聲。

“想要靠這片葉子致富家鄉百姓,光在大山裡埋頭苦干可不行,還是得走出去。”王明鬆說,合作社成立的第二年,他就到上海考察,開了一家茶庄。“我想讓好茶走出大山,走向更大的市場。”

自2009年將村裡閑置的茶葉加工廠承包過來后,王明鬆不僅加工自有的茶葉,還負責村裡茶葉的收購、加工和銷售。截至目前,合作社年生產加工茶葉20噸,初毛茶銷售收入達200余萬元。

【4】德化鎮荒田村有機茶園。人民網 虎遵會攝

德化鎮荒田村有機茶園。人民網 虎遵會攝

持續發展

如今,王明鬆已帶領荒田村的部分茶農走上了有機茶產業發展的道路,但他依然每天在茶園裡忙碌,特別是每年採摘春茶的時候,忙得連飯都顧不上吃,甚至常常通宵做茶,鮮葉攤放、殺青、揉捻……每個環節循環反復一遍又一遍。

因為心中有夢,王明鬆一直堅持。與十多年前相比,雖說現在的茶葉價格翻了幾番,但王明鬆覺得還有空間。“10多年前,一畝茶的產值在1000元左右,現在達到了4000元左右,但我覺得畝產值可以做到5000元。”王明鬆胸有成竹地說。

“就目前來看,產量很難再突破,畢竟我們不用農藥,但加工技術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王明鬆說,最近幾年,他一直在想辦法提升茶葉品質,同時根據前端市場的反饋開發新的產品,且目前成效初顯。

“我在上海開店的目的,就是為了及時掌握前端市場情況,市場需要什麼樣的產品,我們就生產什麼樣的產品。”王明鬆說,近年來,白茶比較受歡迎,特別是北京和上海,是兩個很大的市場。通過幾年的研發,他們也做出了白茶。

王明鬆介紹,與普洱茶、紅茶、綠茶相比,白茶的加工工藝更為講究,特別是在陰干環節,既要保障鮮葉能快速脫水,又不能讓它發酵,這個度很難掌握。

不管是開發新產品,還是提升加工的技術,王明鬆的目的隻有一個,那就是提高畝產值。“通過加工技術的提升和新產品的研發,目前試驗田已實現了這個目標,預計再過三年,合作社大部分茶地都能實現畝產達到5000元的目標。”王明鬆說。

好山好水出好茶,“一片葉子”致富一方人。在王明鬆和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合作社通過走有機茶發展的道路,在為茶農增加收入的同時,所生產出來的產品也深受市場歡迎,既能滿足現有的客戶訂單需求,又能不斷吸引新的客戶訂單,讓大山深處的好產品,遠銷到了北上廣,這也更加堅定了王明鬆帶領村民做好茶的信心和決心。

“有機茶產業發展,是方向,也是未來的趨勢。近年來,各級政府都十分重視,也給予了我們一些政策和資金支持。”王明鬆高興地說,2019年取得有機轉換証時,政府相關部門就給予了一萬多元的補貼。

正如王明鬆所說,近年來,寧洱縣正根據雲南省委、省政府打造世界一流“綠色食品牌”戰略目標,大力推進生態茶園建設,推進綠色、有機立體生態茶園建設模式,加快建設“茶中有林、林中有茶”的生態留養茶園基地。截至目前,全縣已累計完成群體茶園生態留養2.9萬畝,已建成有機茶園(含有機轉換)4.38萬畝,茶產業正逐步成為富民強縣的支柱產業。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