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時政

雲南大學校長方精雲院士:百年雲大 永葆初心

人民網記者 符皓
2023年04月25日08:41 |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小字號

這曾是一所群星薈萃、大師雲集的大學。

秉承“會澤百家、至公天下”的精神,在20世紀四十年代,熊慶來、馮友蘭、陳省身、胡小石、蔣夢麟、方國瑜、錢穆、劉文典、吳文藻、費孝通、華羅庚、楚圖南等200多位知名教授在此任教。

這是一所時刻與時代同頻、心系國家和社會的大學。

10雲南大學呈貢校區航拍。雲南大學供圖

雲南大學呈貢校區航拍。雲南大學供圖

在抗戰的烽火硝煙中,學校師生以國家民族命運為己任,把學術研究與改造社會的實踐相結合,開拓了社會學、民族學、人類學等社會科學學科的中國化道路,形成了對后世學界影響深遠的“魁閣精神”,培育了該校傳承至今的“學術報國”傳統。

在反內戰運動中,聞一多曾在此發表了他的“最后一次講演”﹔全校師生積極參與愛國民主運動,這所大學成為當時西南的“民主堡壘”。

這更是一所被黨和國家寄予厚望的大學。

2017年,它入選國家首批“雙一流”建設高校。在“雙一流”建設過程中,它聚焦一流學科、一流師資隊伍、一流人才培養、一流科學研究、一流貢獻、一流治理,推動學校綜合實力不斷提升,服務國家戰略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這所大學,便是雲南大學。

雲南大學前身為東陸大學,始建於1922年,1923年正式開學,1934年改為省立雲南大學,1938年改為國立雲南大學。經過百年發展,雲南大學以加快建設立足祖國西南邊疆、面向南亞東南亞的綜合性、國際性、研究型世界一流大學為目標,走出了一條邊疆民族地區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特色發展之路。

1雲南大學校長方精雲。雲南大學供圖

雲南大學校長方精雲院士。雲南大學供圖

百年初心,薪火相傳。站在新的歷史起點,雲南大學將如何賡續傳統,在新一輪“雙一流”建設中再續榮光?在雲南大學剛剛慶祝完百年生日之際,人民網就相關問題專訪了中國科學院院士、雲南大學校長方精雲。以下為採訪內容:

問:梳理雲南大學的百年歷史可以發現,雲南大學的百年校史,也是一部雲南邊疆高等教育的發展史、“學術報國”精神的傳承史,請您簡要介紹一下這方面的情況。

方精雲:20世紀上半期,中國內憂外患,百廢待興。為發展邊疆實業,振興文治,一批有識之士懷著教育救國、振興邊疆的抱負,依托雲南區位和資源優勢,募集經費開辦東陸大學,並聘請中外名師,嚴格學生培養,篳路藍縷,艱苦創業,不斷推動學校建設發展。

東陸大學開創了當時的雲南社會新風。學校邀請國內外名師、學者來訪,鼓勵學生留學深造,資助第一屆畢業生赴杭州、北京等地考察。並且開放女禁,招收女生,推行男女平等。同時,馬克思主義思想在該時期也傳入學校,東陸大學成為研究西方文化和傳播進步思想較早的西南高校。

熊慶來擔任雲南大學校長期間,通過禮聘、攬聘及破格提拔的方式,聘請諸多國內外知名教授任教。一時間,雲南大學雲集了胡小石、吳文藻、費孝通、崔之蘭、馮景蘭等200余位知名教授,成為繼西南聯大之后又一名師匯集之地。

國立雲南大學時期,正值抗日戰爭水深火熱之際,以費孝通、陶雲逵、方國瑜、白壽彝、李熾昌等為代表的雲大教授,懷抱救國與建國熱忱,或考據史料,或深入雲南農村,或實際參與地方工礦農企業調查,或投身滇緬公路建設,為打破日軍全面封鎖、建設雲南貢獻力量。同時,師生以教育救國為己任,在烽火硝煙中將部分院、系搬遷到昆明周邊及外地繼續授課,於艱苦卓絕的環境中產生了一批影響深遠的科研成果。同時,在中共雲南地方組織的領導及影響下,師生們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參與領導愛國民主運動,成為西南的“民主堡壘”。

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對高等院校進行調整,雲南大學一些重要而有特色的系科,如航空、土木、法律、鐵道等劃出並入到其他高校,工、醫、農科先后獨立建校,為新中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20世紀90年代以來,學校搶抓機遇,實施“211工程”,辦學水平和辦學實力大幅度提升,逐步走出一條邊疆民族地區高水平大學建設發展之路。

21世紀以來,學校著力推動研究解決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承擔重大科研項目能力、科研保障能力、服務國家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能力不斷增強。2003年,雲南大學成為在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多年空缺后獲獎的高校。

近年來,通過推進科研管理改革,雲南大學在邊疆治理、地緣政治、周邊外交、區域國別研究、古生物研究、生態與環境、生命科學與生物醫藥等領域形成了獨特優勢和雲大品牌,取得一批重大成果,實現若干重要突破,高質量服務國家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在“雙一流”建設過程中,雲南大學牽頭組織實施了中國鄉村大調查項目(雲南),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國際問題研究、高原湖泊污染防治、國際河流研究、多年生稻技術研發、根結線虫生防技術、生物醫藥研發等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在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建設、鄉村振興、雲南“三個定位”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7雲南大學百年校慶創新論壇活動現場。雲南大學供圖

雲南大學百年校慶創新論壇活動現場。雲南大學供圖

問:百年雲大底蘊深厚、貢獻卓著,特別是入選“雙一流”大學以來,雲南大學邁上了高速發展的快車道。截至目前,雲南大學建立了哪些具有全國和世界影響力的學科,取得了哪些重要的成果?

方精雲:“雙一流”建設以來,雲南大學著力體現學校的“三性”:在中國高等教育體系中的不可替代性、科學研究在若干領域的前沿創新性、對國家戰略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性,努力推動學校走向卓越。

截至目前,雲大的民族學、生態學、統計學學科處於全國前列﹔生物學、政治學等學科優勢特色凸顯﹔中國史、工商管理、理論經濟學、化學等保持良好發展態勢,地理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物理學、社會學等基礎學科整體水平實現了提升﹔著力培育的區域國別學科具有顯著的特色﹔ESI全球前1%學科增至6個。

學校先后主持國家“973計劃”“863計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6項。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人文社會科學)一等獎、惠特克杰出生態學家獎、國際青年古生物學家“Hodson Award”獎等多項大獎。

2017年以來,在人文社科領域,學校獲國家社科基金項目346項,排名居全國高校前10名,其中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29項﹔在自然科學領域,學校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774項,國家重大重點項目60項(含基金委重大重點項目38項、科技部及其他部委重大重點項目22項)。

8雲南大學東陸校區會澤院 。雲南大學供圖

雲南大學東陸校區會澤院 。雲南大學供圖

問:您曾提到過:一流學科建設是“雙一流”建設的核心內容。那麼在“雙一流”建設過程中,雲南大學是如何推進一流學科建設的?

方精雲:這些年,我們基於自身的優勢特色和發展定位,確立了學校的學科建設思路和學科格局,即:“以文理科為優勢見長,以新工科和醫科為新增長點,以特色應用學科為優先領域,穩步發展數理化文史哲等重要基礎學科”,簡言之,就是“鞏固文理,發展工醫,夯實基礎,強化應用”。為什麼要制定這樣的學科發展思路和布局?我簡要作一些分析。

首先,雲大是以文理為主的學校,這是學校發展的顯著優勢。這一點社會有目共睹,在此就不多說了。

第二,新工科和醫科是雲大未來發展的重點,要加快培育。新工科與傳統工科不同,不需要很多的廠房、車間和工人。2021年,雲大成立了現代工學院,這將是發展新工科的重要抓手。現代工學院下設先進材料、信息與智能工程、生物醫藥工程、食品工程、環境與生態修復技術、旅游文創規劃與設計6個系,著力對接雲南產業發展及其人才需求。在醫科建設方面,2021年,雲南省第二人民醫院劃歸雲大,生命科學與醫藥學部揭牌成立,重建了醫學院並成功申辦臨床醫學本科專業,推動並爭取國家神經疾病區域醫療中心落地昆明﹔2023年,藥學院也正式挂牌並獲批本科專業,這些將推動生命科學與醫藥學科的融合發展。

第三,要穩步發展重要基礎學科。雲大要辦成綜合性研究型大學,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基礎學科,要穩步投入和支持。在新一輪“雙一流”建設中,學校除了要繼續建設好民族學、生態學、統計學這3個處於全國前列的一流學科之外,還將繼續重點發展生物學、天文學、政治學,以及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史、地理學、化學、理論經濟學等學科。

第四,優先發展特色應用學科和交叉學科。特色應用學科是體現雲大特色發展的重要方面,也是服務雲南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抓手。截至目前,雲大整合資源,先后組建高原湖泊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院、資源植物研究院、南亞東南亞國際關系研究院、碳中和創新中心等科研機構。同時,組建生命科學與醫藥學部和民族與邊疆學部等跨院系機構,推動多學科交叉,以更好地服務國家戰略和雲南經濟社會發展。

9雲南大學東陸校區銀杏道秋景。雲南大學供圖

雲南大學東陸校區銀杏道秋景。雲南大學供圖

問:雲南大學在百年發展過程中,取得了諸多卓越成就,這是與學校獨特的辦學治校經驗分不開的,請您分享一下這方面的情況。

方精雲:建校百年來,雲大風雨兼程,砥礪前行,全面履行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承續與創新、國際學術文化交流等職能,取得輝煌成就,出色完成了服務社會和發展自己的雙重任務,為雲南進步、國家發展、民族復興、人類福祉作出了重要貢獻。

在長期的辦學歷程中,雲大積澱和凝聚了獨具特色的大學精神,雲大人把這種精神提煉為“會澤百家、至公天下”。“會澤百家”意指海納百川、兼收並蓄、百家爭鳴、融合創新﹔“至公天下”意在以天下為公,求“公在天下”。這是大學精神在教育觀念、辦學思路、發展目標、教學理念、治校之道中的體現,形成雲南大學精神文化的一大特色,走出了一條邊疆民族地區建設一流大學的特色發展之路。

2017年以來,在黨和國家的關心厚愛下,雲大成功入選國家首批42所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學校實現歷史性突破、歷史性跨越,邁入新的發展階段。在新的征程上,我們聚焦內涵建設,統籌“部省合建”和新一輪“雙一流”建設,進一步明確了辦學定位和辦學思路,開闊辦學視野,辦學聲譽持續提高,綜合實力顯著提升。主要形成了5個方面的辦學治校經驗:

首先,我們堅持立德樹人,致力建設卓越的人才培養體系。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堅持教學、科研“雙導向”思路,以建設“一流學科”“一流專業”為突破口,構建學校、學院、教師、學生和社會共同參與的“五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格局和聯動機制。

第二,我們堅持人才強校,不拘一格,延攬人才。著重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圍,努力構建“近悅遠來”的人才環境。出台“東陸人才計劃”“青年培優計劃”等人才制度,探索職員職級制,健全完善教師職稱職務晉升晉級機制。持續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引育並舉,實現國家級高層次人才成倍增長,自主培育院士實現“零”的突破,在民族學、生態學、統計學、生物學、政治學與邊疆問題研究、天文學等多個領域形成人才高地。

第三,我們堅持內涵發展,發揮雲南資源和區位優勢,著力打造特色優勢學科。“雙一流”建設以來,我們統籌建設一流學科、基礎學科、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出台系列創新性舉措,努力打造生物與醫藥領域學科航母、著力建設新工科和新文科,構建獨具雲大特色的優勢學科體系,為學校內涵發展和“雙一流”建設提供強勁支撐。

第四,我們堅持服務榮校,以服務為導向,推進重大研究創新。以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為導向,建設覆蓋南亞、東南亞、西亞、非洲國家和地區的較為完備的區域與國別研究體系﹔以服務雲南發展為己任,積極發揮人才優勢,積極參與陽宗海、滇池、撫仙湖等高原湖泊保護治理,根結線虫生防技術、多年生稻技術實現規模化推廣應用,生物醫藥研發取得重要進展,積極推進雲南植被志研編和中國鄉村社會大調查。系列標志性成果直接服務國家戰略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交出了無愧歷史、不負人民的時代答卷。

第五,我們堅持改革興校,勇於直面問題和短板,加快構建現代大學治理體系。成立綜合改革領導小組,制定改革任務清單,圍繞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師資隊伍建設、校園建設等方面,重點開展學科特區建設、學生綜合評價和獎助體系改革、“放管服”改革、大部制改革,完成《雲南大學章程》修訂。成立校務工作咨詢小組,認真聽取師生對學校工作的意見建議,服務科學民主決策。著力完善制度體系建設,先后修訂和完善學校規章制度200余項,制度和文化管理得到加強,為學校高質量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總的來說,我認為,一所卓越的大學,隻有把自己的使命擔當與國家的前途命運以及服務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緊密地結合起來,才能有發展的根基、存在的價值和前進的磅礡力量,才能在未來激烈的競爭中生存下去並得到健康永續發展,這也是雲大系列辦學治校經驗措施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11雲南大學呈貢校區夜景航拍。雲南大學供圖

雲南大學呈貢校區夜景航拍。雲南大學供圖

問:我們注意到,您曾多次提到人才對學校發展的重要作用。請您介紹一下,在“雙一流”建設過程中,雲南大學在引才、用好才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方精雲:縱觀雲大跌宕起伏的百年歷程,可以得出一個重要結論:人才狀況決定了學校的興衰。

從歷史看,雲大第一個輝煌時期是20世紀三四十年代熊慶來先生當校長的時候。那時候雲大大師雲集、群星薈萃,比如文科的胡小石、馮友蘭、楚圖南、蔣夢麟、方國瑜、劉文典、錢穆、吳文藻、費孝通等,理科的何魯、王士魁、陳省身、彭桓武、華羅庚等。正是由於這些大師們的存在,才成就了雲大歷史上的輝煌。

從近年情況看,在“211工程”時期的1998—2005年,學校先后引進了陳景、侯先光、張克勤、何大明4位教授,正是通過他們,學校開辟了4個特色方向,形成了高原湖泊治理、古生物學、微生物學、國際河流等特色優勢的學科領域,建成了雲南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古生物研究院、國際河流研究院等重要平台。他們的成果有力支撐了雲大“211工程”建設、入選國家“雙一流”等。

以上事例說明,一個重要人才及其團隊的存在,就可以建立和引領一個學科方向,甚至形成一個學科,可見人才的重要性。為加強人才工作,近年來我們主要開展了如下工作:

一是堅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思路,進一步解放思想,實施全職聘用、非全職聘用、短期聘用、兼職聘用等多元化的引才用才機制。加快建立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逐步形成並實施有利於科研人才潛心研究和創新的評價體系。考慮學科領域的差異,探索差異化引才用才和人才評價標准,如面向新工科領域(現代工學院),我們不把文章作為評價他們的主要標准,而是以技術、產品、方法、成果轉化等,作為引才用才和評價的判斷標准。

二是聚焦重點學科引人育人。重點圍繞建設6個一流學科(民族學、生態學、生物學、政治學、天文學、統計學)、服務雲南高質量發展的急需學科領域(新工科、新醫科等),在全球范圍吸引人才。

三是加大青年人才培育。正在實施和研究實施3個層面的青年人才培育計劃,拿出堅決舉措,加大力度培養優秀的青年學術帶頭人﹔在“東陸人才計劃”基礎上,針對35歲以下的優秀青年人才,實施“培優計劃”﹔實施青年學者“伙伴計劃”,與國內外杰出學者結對子﹔推動國內外研修計劃。

四是打造學科人才高地。圍繞特色優勢學科領域和服務雲南高質量發展的急需領域,打造創新團隊。目前學校確定了生命科學、生物醫藥、生態環境保護、古生物、天文學、民族學、政治學、區域國別研究、周邊外交與跨境安全等9大重點領域,力爭建成具有重要國際影響的學科人才高地和學術創新高地。

五是構建“近悅遠來”人才環境。落實教育評價改革要求,著力破除“五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分類評價職稱職務晉升晉級評價機制,推行職員職級制﹔逐步實現校外引進人才與校內培養人才並軌發展。

六是建好服務保障體系。切實解決好人才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形成思想上重視、感情上尊重、工作上包容、政策上激勵、生活上關心、管理上服務的良好氛圍,充分激發人才隊伍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值得一提的是,在雲南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雙一流”建設以來,雲大通過著力加強人才的引進和培育,實現了高層次人才的成倍增長。先后引進了劉曉為、楊崇林、張建、陳大華、徐星等一批年富力強、活躍在學術一線的著名學者﹔引進和培養的國家級各類人才(院士、長江、杰青、優青、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萬人)達到75人,杰青由3名增至18名,長江學者由3名增至17名﹔在生命科學與生物醫藥領域形成高水平的人才群體﹔形成民族學、生態學、生物學、政治學與邊疆問題研究、天文學、統計學等學科人才高地,為雲大“雙一流”建設和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也為雲南高質量發展儲備了一批高層次人才。

4雲南大學百年校慶無人機表演現場。雲南大學供圖

雲南大學百年校慶無人機表演現場。雲南大學供圖

問:在新一輪“雙一流”建設過程中,雲南大學將如何發揮“學術報國”傳統,服務國家和社會?

方精雲:科學研究與社會服務,是 “雙一流”建設的重中之重,是事關雲大新一輪“雙一流”建設能否成功、為雲大長遠發展奠定重要基礎的大事。在新一輪“雙一流”建設方案的編制和實施過程中,雲大將聚焦國家發展需求、雲南發展需要,在新時代續寫“學術報國”的新篇章。

一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在重要基礎研究領域取得若干重大突破。在這個方面,我們組織和布局推動高原山地生態環境重大問題、天文與天體物理、重大生命現象及重大疾病機理、重要生物演化過程及其機制等自然科學領域的重大基礎科學問題研究,以及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重大理論問題研究,力爭取得原創性的重大理論突破。

二是面向國家和雲南重大需求,在若干領域開展關鍵核心技術及重大實踐問題攻關。在這個方面,我們聚焦高原湖泊保護治理、先進材料與人工智能、跨境河流生態安全、鄉村振興、周邊外交、邊疆治理等方面,開展系統性研究。

三是面向經濟主戰場,加強高質量科技供給。在這個方面,我們組織布局生防農藥、多年生稻技術、雲南特色資源植物(包括煙草、茶、咖啡等)、《雲南植被志》研編與植被資源保護利用等重要研發任務。

四是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強化生物醫藥研發及醫療診斷能力提升。在這個方面,我們重點布局醫學臨床診療、植物藥提取及成果轉化、生物靶向藥物研發、疫苗研發、重大傳染病精准診斷與防治、雲南地區眼底疾病防治、醫學影像信息學技術等重點任務。

五是重點建設一批重大科研平台,提升科技創新支撐能力。包括推進資源環境生態領域的全國重點實驗室、雲南國家應用數學中心、國家神經疾病區域醫療中心、國家高端智庫、文科實驗室、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等申報建設﹔面向西南及南亞東南亞防災減災籌建“季風與氣候研究所”,面向 “卡脖子”技術研發籌建“中國西南分布式先進光源”等。

3雲南大學百年校慶無人機表演現場。雲南大學供圖

雲南大學百年校慶無人機表演現場。雲南大學供圖

問:在新一輪“雙一流”大學建設基礎上,經過5—10年的發展,未來,您期望中的雲南大學是什麼樣子?

方精雲:雲大能夠成為“雙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固然因為有較好的基礎,特別是深厚的歷史底蘊。但更主要的原因是中央和教育部對雲大的支持和關愛,是省委、省政府的全力支持。實話實說,國內比雲大實力強的學校還有很多。所以說,雲大要准確、客觀地認識、評價自己,抓住“雙一流”大學的建設機遇,發奮圖強,不辜負國家、社會和全省人民的期待。

我理想中雲大5年、10年后的樣子應該是:有更加清晰的辦學思路和實現路徑,有一大批高水平、兢兢業業工作在科研教學一線的優秀教師,有報國理想、勤奮學習、充滿活力的同學,有勤懇敬業、體面工作、富有主人翁精神的管理服務人員,有服務國家戰略和雲南高質量發展的強力支撐能力,有充滿朝氣、風清氣正的校園文化,有體現公平公正、高效務實的治理體系。

(責編:徐前、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