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
祖國西南邊陲,63歲老人為國戍邊58年

1月31日,正月初十。早上6點半,天還未亮,岩聰准時起床,簡單洗漱過后,穿上迷彩服和背心,挎起開山“剽牛刀”和多彩佤族包,又開啟了一天的戍邊之路。
岩聰(前一)帶領戍邊民輔警一起巡邊。吳志堅攝
出生於1960年的岩聰,是雲南省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縣的一名護邊員,自5歲開始,便時常跟在巡邊的父親身邊,守護著界樁和10.8公裡的邊境線。如今,63歲的岩聰已在這條線上堅守了58個年頭,累計走了十五六萬公裡。
位於祖國西南邊陲的西盟縣,是我國僅有的兩個佤族自治縣之一,其國境線長89.33公裡,全縣除了縣政府駐地的勐梭鎮外,其余6個都屬於邊境鄉鎮。全縣有14個邊境村,岩聰所在的勐卡鎮娜妥壩村,便是其中之一。
結束一天的戍邊工作后,岩聰又回家干起了活兒。人民網 虎遵會攝
春節我在崗,堅守“不打烊”
春節假期,返鄉過年、外出旅游、探親訪友等,成為許多人歡度佳節的方式。同時,也有一些特殊的人群,長年累月不分晝夜,默默堅守在平凡的崗位上奉獻自己的力量。
1月21日,大年三十,岩聰和往常一樣,一大早就來到聯防所,和戍邊的移民管理警察開啟一天的戍邊工作。
從岩聰家到值班的聯防所有3個,最近的300米,最遠的有4.7公裡。“最遠那個聯防所,全是山路,天氣好的話我就騎摩托車,四五十分鐘可以到﹔天氣不好我就走路,差不多得2個小時。”岩聰說,他們一輪值班是24個小時,得趕在8點前去跟同事交班。
岩聰起身去巡邊。人民網 虎遵會攝
提及巡邊,岩聰有說不完的話。自1980年正式成為一名“界務員”以來,這個身份就深深地印刻在他身上。“每年春節我都會去巡邊,越是這個時候,我們越不能放鬆,得為祖國站好崗。”岩聰說,三十多年來,他沒休過一個完整的春節。
與往年一樣,今年春節,岩聰依然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我是大年三十、正月初二、初四、初六值班。”岩聰笑著說,春節7天,他值班4天班。“年紀大了,守一天少一天。”
“現在好多了,不像以前,每天都得沿著邊境線走一遍,一個來回就是十幾公裡。”岩聰說,自新冠病毒感染實施“乙類乙管”和聯防所通過技防設施查看邊境情況后,再也不用像以前一樣,每天都得步行十幾公裡去巡邊。
雖然現在不用每天都得去徒步巡邊,但每隔十來天,岩聰還是會堅持去走一趟。“走了幾十年,要是讓我不走還真不習慣。”岩聰說,雖然現在的技防設施完善,但隔一段時間還是得去實地看看,不能讓人搞了破壞。“更為重要的是,這條路是父輩一步一個腳印踏出來的,我們必須堅守好,把這種精神一代代傳承下去。”
岩聰(左二)為民輔警及護邊員講解界樁知識。張鵬攝
新年新希望,堅守“代代傳”
自打5歲開始跟著父親巡邊算起,岩聰已在這10.8公裡的邊境線上已默默地守護了58個年頭。幾十年來,到這裡戍邊的民輔警走了一撥又一撥,作為當地年紀最大的護邊員,岩聰一直默默地堅守著,成了這條邊境線上最熟悉情況的護邊員。
“那些新來的民輔警,都會來找我了解這裡的情況,我也經常帶他們去巡邊,邊走邊給他們講以前的巡邊故事。”岩聰說,雖然都是些陳年舊事,但得不斷地跟年輕人講,得讓他們記住,腳下的每一寸國土,都值得用生命去守護。
幾十年如一日,岩聰的堅守,離不開他父親岩張的教導。岩張是當時佤族部落的首領,也是最早一批在邊境上巡邏的人之一。新中國成立后,岩張成為一名巡邊特派員,他的巡邊路從部落周邊變成了祖國的邊境線。
“父親經常跟我說,是共產黨讓我們過上了好日子。隻要守護好界樁,守護好邊境線,日子就會越過越好。”岩聰說,正是父親的言傳身教,讓他認識到了界樁和邊境線的重要性。“界樁就是國家的標志,邊境線相當於國家的‘生命線’,誰也不能肆意破壞。”
岩聰(右)和同事一起商量巡邊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人民網 虎遵會攝
衛國戍邊,代代相傳。“趁現在身體還行,得好好帶帶這些娃娃們,等將來走不動的時候,就可以將擔子交給他們了。”岩聰說,除了帶領年輕的民輔警巡邊外,他還會帶著14歲的兒子和村裡的年輕人一起去巡邊。“我也得像父親一樣,把這種堅守傳承下去,讓子子孫孫都明白,守住邊境一線就是保國內平安,戍邊事業不是追求一時之功,而是一代又一代戍邊人的接力。”
衛國戍邊獻青春,曾今的巡邊少年,如今已是須發花白,雖然已年過花甲,但岩聰依然堅守在巡邊的路上。“好在護邊員沒有年齡限制,不管年齡有多大,我都要像父親一樣,干到走不動為止。”岩聰滿懷自信地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