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要聞

農耕文化之光閃耀青山綠水間——記我國加強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發展

2022年07月25日08:37 | 來源:新華社
小字號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勞動實踐中,孕育出“應時、取宜、守則、和諧”的農耕智慧,創造了梯田、稻魚、草原游牧、庭院等類型豐富的農業系統,相伴而生侗族大歌、哈尼四季生產調、青田魚燈舞等多彩民俗文化。

  今年是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倡議提出20周年。經過多年努力,中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增至18項,居世界首位。廣袤中華大地上,傳承千百年的農業文化遺產閃耀智慧之光,推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優秀農耕文化煥發新活力

  流水潺潺的稻田裡,水稻為魚提供生活環境和食物,魚為水稻鬆土施肥,魚稻相依、和諧共生……近日,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大會在浙江省青田縣開幕。稻魚共生的畫面,讓很多來自不同國家和國際組織的代表印象深刻。

  1300多年前,地處浙南山區的青田先民,面對“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區地理條件,智慧地發展出“以魚肥田、以稻養魚、魚稻雙收”的稻魚共生系統。

  多年來,當地在發掘中保護、在利用中傳承,把傳統農耕文化和現代文明要素相結合,走出和諧發展的道路。

  “稻魚共生,產出了安全綠色的田魚和口感香糯的稻米,保護了環境,讓鄉村更美好。”當地稻魚生產大戶金岳品說。

  2005年,青田稻魚共生系統被認定為世界首批、中國首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圖為青田稻魚共生系統。(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是具有重要歷史人文價值、對現代生態循環農業有著重要借鑒意義的傳統農業系統。

  農業農村部國際合作司司長隋鵬飛表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至少要具備五項標准:保障食物和生計安全,具有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多功能性,具有特有的農業知識體系和適應性技術,具有獨特的農業文化價值體系和社會組織,具有獨特的自然景觀和土地及水資源管理體系。

  聯合國糧農組織在2002年發起了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倡議。截至目前,中國有18項入選全球遺產名錄,涉及多種類型,比如江蘇興化垛田傳統農業系統等水土資源利用類、浙江紹興會稽山古香榧群等林茶果類、甘肅迭部扎尕那農林牧復合系統等農牧復合發展類。

  多元價值讓生活更美好

  山間微風吹拂,山坡上茶樹青翠,古茶園安寧靜謐。近日,景邁山出現了頗為壯觀的雲海,游客紛紛駐足拍攝。

  位於雲南省普洱市瀾滄縣的景邁山古茶園,是一座人工栽培型大葉種茶園,也是普洱古茶園與茶文化系統的核心保護區。2012年,普洱古茶園與茶文化系統被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林中開墾、林下種植的種茶方式,依山而建、向心布局的村落建設,是世居景邁山布朗族、傣族等少數民族認識自然、尊重自然、利用自然的一個縮影。”普洱景邁山古茶林保護管理局副局長周天紅說,當地利用森林系統為茶樹營造生長環境,通過微生態系統來防治茶樹病虫,促進高品質茶葉生產。

  “農業文化遺產是傳統的農業,但不是落后的農業。”農業農村部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閔慶文表示,人們可以從傳統農業汲取很多經驗,深邃的生態哲學思想有助於建立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環保的生態農業技術有利於促進綠色發展。

圖為福建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東溪村位於會稽山腹地,是著名的香榧產區。浙江紹興諸暨市趙家鎮東溪村村民宣鑫燦,祖輩三代以香榧為生。

  “我家共有400多棵香榧樹,其中有30余棵香榧古樹,年產量在3萬斤左右,每年能帶來50萬元左右的收入。”宣鑫燦告訴記者。如今,他創立了香榧品牌翠生園,帶動村民種植香榧、共同致富。

  2013年,紹興會稽山古香榧群被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父輩以種植為主,我重點做加工、跑市場、創品牌,現在我的女兒也加入進來,負責線上銷售和直播推介。”宣鑫燦說,我們要守護好香榧樹,把香榧事業代代傳承下去。

  農業農村部國際交流服務中心副主任徐明表示,我國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能帶來相關農產品10%至30%左右的品牌增值,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對當地居民的直接收入貢獻率接近40%,增強了當地農民的獲得感,吸引了一批人返鄉就業,促進鄉村繁榮。

  古老的農耕智慧綿延至今,正在產生著重要的經濟、生態、文化價值,對農業文化遺產地百姓和城市居民都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我國出台全球首部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管理辦法,認定了138項國家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組織開展農業文化遺產普查,建立動態監測信息平台﹔挖掘多種功能、釋放多元價值,讓珍貴農業文化遺產煥發生機和活力。

  農遺“朋友圈”推動交流互鑒

  “墨西哥傳統架田農作系統與江蘇興化的垛田系統結成了對子,這是一個非常好的開始,我們想學習中國的方法和機制,想知道為什麼中國做得這麼好。”墨西哥駐華大使館經商處負責人魯本說,中方提出的培訓工作,將為世界帶來中國的知識和經驗,讓更多人從中受益。

  多年來,中國致力拓展農遺傳承“朋友圈”。日前召開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大會期間,中方宣布將與聯合國糧農組織共同啟動總額為300萬美元的第二期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項目,為1000名管理人員提供培訓,推動在華設立能力建設參考示范中心。

圖為甘肅迭部扎尕那農林牧復合系統。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豐富。秘魯安第斯高原農業系統在不同海拔種植特定作物,有效保護了生物多樣性﹔意大利翁布裡亞橄欖種植系統以獨特的種植方式、制作工藝,產出了享譽世界的產品﹔坦桑尼亞馬賽游牧系統尊重野生動植物的可持續方式,是干旱地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實踐。

  農耕文明承載燦爛文化、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是人類農業文明的精華。

  隋鵬飛表示,隨著城鎮化、工業化的快速發展,一些優秀的具有重要借鑒傳承價值的傳統農業文化遺產保護也面臨嚴峻挑戰,希望推動各方就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發掘、保護、利用、傳播和傳承達成共識,推動遺產地更多互動,碰撞出更多文明的火花。

  下一步,我國將進一步加大農業文化遺產挖掘、讓優秀農耕文化恆久造福子孫后代。同時,與各國共同加強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加快構建機制化合作平台,促進不同農耕文明交流互鑒、共同發展,為推動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更大貢獻。(記者於文靜、許舜達、楊靜)

(責編:徐前、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