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獨龍江:守護邊疆那片青山碧水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大美邊疆】
藍天白雲下的獨龍江峽谷,與西藏相連的上游,是白雪皚皚的山峰、茂密的原始森林和神秘的文面女。與緬甸相連的下游,是茫茫的熱帶雨林和氣勢磅礡的月亮瀑布。碧藍清澈如鏡的獨龍江,從北向南一路歡唱著穿越大峽谷,江上橫跨一道道彩虹公路橋和吊橋,江畔一個個房屋布滿彩虹線條的村寨……
獨龍族人民千百年來在這裡繁衍生息,新中國成立初期“一躍跨千年”。2018年,獨龍江鄉4000多名獨龍族群眾整鄉整族脫貧。走在鄉村振興的大路上,獨龍江人民更有信心守護好邊疆那一片青山碧水。
守護那條白雪皚皚的天路
怒江大峽谷與獨龍江峽谷之間,是巍峨聳立的高黎貢山,獨龍江公路在雪山和懸崖之間盤旋,這是獨龍江群眾與外界連通的唯一通道。從1999年修通簡易公路,到2014年獨龍江公路高黎貢山隧道貫通,獨龍江群眾終於告別了每年有半年大雪封山的日子。
高黎貢山氣候多變,獨龍江公路經受著夏秋泥石流、冬春雪崩等災害的考驗。今年4月2日凌晨1時許,獨龍江鄉公路管理所附近突發滑坡泥石流自然災害,造成6人失聯,獨龍江公路中斷。“當時我和同事們從睡夢中驚醒,發現窗戶玻璃全部被砸爛,院子裡全部是泥漿。我們馬上趕到50米外的泥石流掩埋地點參與搶險救災,疏散撤離群眾,開挖掘機搜救被埋人員。”獨龍江公路管理所所長龍建平回憶說,“幾天后,又一座橋被泥石流沖毀,我們兩天就搶修恢復通車。隻有橫斷的峽谷,沒有中斷的公路。我們保障公路暢通,就是為獨龍族守護希望。”
泥石流、滑坡、雪崩隨時威脅著養路人員和交警的生命安全,但他們每天都堅守在這條獨龍江生命線上,守護著獨龍族群眾的脫貧路、致富路、幸福路。
守護那片碧水歡唱的青山
“我5年前成為護林員,當時30歲,是我們村第一個女護林員。”獨龍江鄉迪政當村護林員李玉花說。2021年,她被評為“全國最美護林員”。
早上6時到晚上6時,是李玉花等護林員在附近巡山的時間。雨季時,山上經常遇到泥石流,上午走過的小溪突然變成河,斷了歸路,晚上就睡在山洞裡,夜裡常能聽到黑熊的吼聲……
在森林覆蓋率達82.2%的獨龍江,483名生態護林員守護著屬於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17萬公頃森林。在獨龍江上游的迪政當村,98個護林員守護著雪山森林,其中女護林員21位。
在獨龍江下游馬庫村,村民們經常可以在附近山林裡看到一級保護動物戴帽葉猴。村民布向偉是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管護站的護林員,他除了巡山,還有監測野生動植物的任務。他給記者看他們拍攝到的野生動物照片,興致勃勃地說:“現在生態保護得好,野生動物也多了,獨龍江戴帽葉猴有200至300隻,還能看到高黎貢牛。”
守護那條彩虹相伴的邊境線
獨龍江與緬甸有97.35公裡的邊境線接壤,自1952年獨龍江解放以來,先后有8位邊防戰士為守衛和建設獨龍江獻出了寶貴生命。幾十年來,獨龍江邊境派出所和許多獨龍族青年組成的界務員、護邊員,在大峽谷中默默守護著邊疆。
在獨龍江流出國境的41號界碑旁,有一個全鄉唯一的便民通道。3年前記者到這裡時,江上有一道美麗的彩虹橋,岸邊有一條境內外邊民來往的小路。小路旁有一棟小木屋,獨龍族青年馬軍福全家在小木屋守護界碑,當界務員多年的父親馬國忠去世后,馬軍福接班當界務員。
今年6月,記者重返這裡,小木屋已經變成一個邊境疫情防控點,防控點大門的彩虹條紋充滿了獨龍族風情。現在,馬軍福當了馬庫警務室的輔警,弟弟馬軍龍接棒當了界務員。“我們父子3人都在這裡當過界務員,能為國家守邊境守界碑,很有意義!”馬軍福說。
正因為有無數獨龍族群眾在護林員、界務員、護邊員、養路員等公益性崗位上默默堅守和奉獻,我們才有了一個穩定的邊疆和一片美麗的綠水青山,才使獨龍江鄉走上了一條生態保護與綠色發展相融共贏的道路。
據獨龍江鄉黨委書記和文寶介紹,近3年來,脫貧摘帽后的獨龍江鄉又有了大變化,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到1.5萬元,85%以上的家庭擁有了機動車﹔全鄉推廣“林+”生產模式,實現“一村一品”,促農民增收﹔不久前大電網拉進了獨龍江,獨龍江再也不會斷電了。今年有上海浦東美麗鄉村建設項目支持,開展“五邊五美五化”創建,家家戶戶建設美麗庭院,讓獨龍江越來越美。
“生態資源我們來保護好,邊疆大門我們來守護好!獨龍族人民一定能過上越來越好的日子!”時代楷模、獨龍族“老縣長”高德榮堅定地說。(記者 張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