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

“強監管”時代來了 互聯網診療路在何方

 
2022年06月14日09:48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強監管”時代來了 互聯網診療路在何方

  “醫生在線上平台上執業出問題,誰來擔責?”以前個別平台聲稱醫生的行為與平台沒有關系,“踢皮球”的現象不少。而近日生效的《互聯網診療監管細則(試行)》明確規定,互聯網醫療機構需要承擔一定責任,強調互聯網醫院對實體醫療機構的依托作用。

  ——————————

  對於互聯網診療領域的從業人員來說,近日,隨著《互聯網診療監管細則(試行)》(以下簡稱《細則》)正式生效,一個“強監管”時代已經到來。

  6月10日晚,在銀川互聯網+醫療健康協會線上沙龍上,多位專家對這一《細則》進行了交流。專家們普遍認為,這對真正想要做好互聯網診療的從業者來說是一個利好消息。

  國家遠程醫療與互聯網醫學中心主任、中日友好醫院發展辦公室主任盧清君表示,這為互聯網診療活動設置了清晰的底線,明確了相關部門該怎麼管、管理的尺度在哪裡,同時也細化了互聯網診療平台該怎麼管、從業人員該怎麼干等問題。

  劃定“底線”,為行業“排雷”

  疫情之下,互聯網醫療需求不斷攀升,為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一些問題也隨之凸顯,特別是像先藥后方、AI開處方、變相收回扣等問題,這些問題就像是埋在行業裡的一顆又一顆“暗雷”。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健康產業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陳秋霖看來,《細則》正是為了解決其中的一些突出問題。他說,“這也是在為行業發展‘排雷’。”

  可以看到,《細則》對互聯網診療的醫療機構監管、人員監管、業務監管、質量安全監管、監管責任等多個方面作出了明確規定。

  具體來看,《細則》明確規定嚴禁使用人工智能等自動生成處方﹔嚴禁開具處方前,向患者提供藥品﹔嚴禁以商業目的進行統方,以及醫務人員的個人收入不得與藥品收入相挂鉤……

  盧清君表示,從上述四條“禁令”來看,對從業人員的考核機制尤其關注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問題。

  陳秋霖還指出,長期以來,醫療機構、互聯網醫療平台、醫生、患者之間的權責厘不清是個很大的問題。對此,《細則》特別強調要制定相應的規則、協議來處理這些問題。

  “醫生在線上平台上執業出問題,誰來擔責?”這也是患者最關心的問題之一。好大夫在線創始人兼CEO、銀川互聯網+健康協會會長王航表示,從前,個別平台聲稱醫生的行為與平台沒有關系,“踢皮球”的現象並不鮮見。

  在當下的環境裡,平台無法再置身事外。《細則》明確了互聯網醫療機構需要承擔一定責任。

  盧清君也觀察到了這一點。他指出,《細則》中對互聯網醫院的人員管理沿用了傳統醫療機構的管理邏輯,對從業人員實行實名制,並按要求進行信息公開和上報。

  王航表示,《細則》強調了互聯網醫療機構對醫務人員的管理責任,機構需要核實醫務人員身份的真實性、確保其具有診療資格,並確保由醫生本人接診,同時還確保對醫生的培訓、考核等。

  每一步都要能追溯到由誰擔責

  隨著《細則》的出台, 盧清君一個明顯的感受是:業務質量控制和監管有了依據。在陳秋霖看來,無論是對從業者,還是監管者,可操作性都更強了。

  對復診的界定是一個長期困擾互聯網診療領域從業者的問題。《細則》給出了一些相應的操作規范。患者就診時應當提供具有明確診斷的病歷資料,如門診病歷、住院病歷、出院小結、診斷証明等,由接診醫師留存相關資料,並判斷是否符合復診條件。

  “在這一點上,醫療機構還是要主動作為。”王航指出,雖然是由醫師判斷患者是否符合復診條件,但是醫療機構應當明確相關的紅線——劃定診療的終止條件。《細則》指出,當患者病情出現變化、本次就診經醫師判斷為首診或存在其他不適宜互聯網診療的情況時,接診醫師應當立即終止互聯網診療活動,並引導患者到實體醫療機構就診。

  陳秋霖表示,《細則》還有一個明顯的特點是延續了全程可追溯、責任倒追的原則。醫療領域是一個監管嚴格的體系,每一步都需要能追溯到底由誰來擔責。例如,其中提出對患者的電子病歷的保存時間不得少於15年,診療中的圖文對話、音頻資料等過程記錄時間不得少於3年。

  值得關注的是,《細則》也考慮到了互聯網診療的數據安全。《細則》中提到醫療機構向監管部門開放數據接口。盧清君指出,《細則》也指明相關方面參照數據安全法和個人信息保護法,採取“最少可用的原則”採集電子病歷、電子處方、用藥情況等相關數據。

  “甩掉了顧慮包袱,放開大步謀發展”

  強監管之下,互聯網醫院的生存空間幾何?

  “醫療質量和患者安全是第一位的。”盧清君表示,互聯網診療發展需要順應“醫改”大趨勢。醫療是重要的民生保障領域之一,更強調公益性,杜絕壟斷和暴利。正是因為行業的特殊性,相關部門對行業的准入和過程監管不會放鬆,隻會越來越嚴格、越來越規范。

  盧清君認為,嚴監管並不意味著將互聯網診療領域的生存空間擠沒了。反而《細則》的出台讓公立醫院在開辦互聯網醫院時,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了明確的邊界。

  當前,多重因素影響之下,一些公立醫院開設的互聯網醫院並沒有大規模地啟用外面的醫生。

  “甩掉了顧慮包袱,放開大步謀發展。”盧清君認為,公立醫院開設的互聯網醫院,可以大膽啟動外院的醫師開展診療活動,尤其是醫聯體成員單位的醫生,比如,啟用醫聯體中的縣醫院、社區醫院,進一步加強對老百姓的慢病的治療。這在一定程度上給醫療機構吃了一個“定心丸”。

  與此同時,《細則》也對企業投資獨立設置的互聯網醫院指明了方向。盧清君認為,企業在一定程度上需要轉變身份,從企業法人轉變為醫療機構法人,需更多注重公益性。

  在丁香園創始人兼董事長、銀川互聯網+健康協會副會長李天天看來,《細則》的核心是治理行業亂象,不讓其野蠻發展。這對於合規提供在線問診醫療服務的平台來說是一種利好。

  李天天用了四個關鍵詞形容《細則》的特征:“清晰”“完善”“合規”“平衡”,即互聯網診療的主體責任和量化標准更清晰﹔《細則》內容更完善,不僅覆蓋了診療活動本身,還涉及信息安全保護等﹔並讓行業更合規﹔以及努力實現對行業的有效監管和促進互聯網醫療發展的平衡。對於行業的走勢,李天天表示,“短期有耐心,長期有信心。”

  “那些(不良)行為會被監管嚴格‘卡住’的。”王航對《細則》落地后的行業發展前景很有信心。王航認為,這讓從業者可以安安心心地沿著“嚴肅醫療”、沿著認真做事的思路,去“啃行業裡的硬骨頭”,去做有價值的事。他說,真正解決了困擾行業領域的關鍵問題,才是企業的安身立命之本。(趙麗梅)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