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文旅

芒種:“三夏”農事忙,青梅煮酒香(解碼二十四節氣)

袁 瑾
2022年06月07日08:4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原標題:芒種:“三夏”農事忙,青梅煮酒香(解碼二十四節氣)

芒種,是二十四節氣的第九個節氣、夏季的第三個節氣,於每年公歷6月5-7日交節。今年芒種為6月6日。

芒種以農事命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五月節,謂有芒之種谷可稼種矣”,意即此時有芒的麥子可收,有芒的稻子可種。對農人而言,芒種的到來意味著“三夏”大忙時節拉開了帷幕,所謂“三夏”,即“夏收”“夏種”“夏管”。一時間,夏熟的要收、秋收的要播、春種的要管,忙得不可開交。若因天氣炎熱、勞作懶散而誤了農時,或對秋收作物疏於管理,便會壞了一年收成。民諺說“芒種芒種,忙收忙種”,“芒種”之名帶有提醒之意,可見“古人名節之意,所以告農候之早晚深哉”。

芒種時節,江南雙季晚稻適時插種,所謂“芒種忙,下晚秧”。北宋樓璹有《拔秧》詩:“新秧初出水,渺渺翠毯齊。清晨且拔擢,父子爭提攜。既沐青滿握,再櫛根無泥。及時趁芒種,散著畦東西。”在他的筆下,秧苗新綠、父子相攜、拔秧蒔田構成了一幅清新的農耕圖景。

浙西南雲和縣梅源山區有一處規模龐大的梯田群——雲和梯田。山區氣溫比平原地區低,每年芒種,正是雲和梯田開犁耕種的時節,當地山民這天要舉行開犁節。梅源風景秀麗,千百年來,漢畬兩族聚居一處,他們修堤筑埂,引入山泉,造就了美麗壯觀的梅源梯田群。開犁節上,農人們吹響開山號,犒賞耕牛,舉行庄重的祭田神儀式,用歌聲和優美的舞蹈表達對祖先開墾這片土地的感激和祈求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家族和睦的願望。梅源芒種開犁節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成為彰顯農業文明的節氣標志。

為了祈求禾苗平安、農事順利,皖南績溪一帶有在芒種前后安苗的習俗。每年谷稻播種完畢,族中耆老聚集開會,選擇一個龍(辰)日或虎(寅)日舉行安苗儀式。是日,村中家家戶戶制作包粿,將之供奉在田畈地頭,四鄰八舍、親朋好友聚集一堂品嘗安苗包粿。安苗節的重頭戲是“汪公看稻”。汪公,名汪華,是當地供奉的地方神,庇佑一方民眾。農人們虔誠地向汪公供奉包粿,敬獻秧苗,並抬著他的塑像在田畈之間巡游,察看秧苗生長情況。一路上鑼鼓喧天,彩旗招展,魚龍舞動,十分熱鬧。

芒種時節,江南有“青梅煮酒”之說。將青梅置於黃酒中,文火微溫,或是溫酒后再投入青梅,新鮮的果味伴著美酒的醇香在口中彌漫開來,回味無窮。此俗清人多有吟詠,如清初揚州人吳綺《和龐大家香奩瑣事雜詠》雲:“煮得青梅同下酒,合歡花上畫眉啼。”又有乾隆時人顧舜年《酷相思》雲:“手摘青梅將酒煮,更有甚閑情緒。”

今人多把煮酒理解為溫酒之意,但在宋人詩詞中,“青梅煮酒”指的是將青梅與煮酒兩種食物相佐食取。煮酒是當時一種酒類的通稱。兩宋實行嚴格的“榷酤之法”,禁止民間私自釀酒,由官署專營,清酒與煮酒構成了宋代官營酒署中的兩大酒類。清酒、煮酒是以米、秫等釀制的低度酒,煮酒需經過蒸煮封貯,酒色呈黃褐色,味道較之清酒更醇厚,與后世的黃酒相近。“煮酒青梅次第嘗,啼鶯乳燕佔年光。”美酒與時令水果相伴,洋溢著美好的生活情趣。

林清玄在《季節十二帖》中為芒種描摹了一幅充滿光明與生命力的畫卷,他寫道:“稻子的背負是芒種,麥穗的承擔是芒種,高粱的波浪是芒種,天人菊在野風中盛放是芒種……有時候感覺到那一絲絲落下的陽光,也是芒種。”在時節更迭中,勞動者洒下辛勤的汗水,因播種的期待與收獲的喜悅而充盈著穩穩的幸福。(作者為杭州師范大學副教授)

(責編:木勝玉、徐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