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文旅

5批國家工業遺產揭示保護利用趨勢

馬雨墨
2022年06月06日08:4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原標題:5批國家工業遺產揭示保護利用趨勢

  1950年,我國在重工業部設立了電信工業局並籌建電子管廠。北京電子管廠列入了前蘇聯援助建設的156項工業項目。北京電子管廠是行業內建廠最早、生產最久的工廠,也是遺產保存最完好的史跡﹔在中國工業發展歷程上有重要意義,向社會公眾展現了先輩在工業戰線上的奮斗歷程。

  除廠區和廠房外,北京電子管廠還完整保留了建設過程中的國家領導人批示以及前蘇聯專家設計的全套圖紙檔案。圖為北京電子管廠20世紀80年代的廠區。

  (京東方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供圖)

  始建於1958年的景德鎮國營宇宙瓷廠,是江西景德鎮第一家實現機械化生產的陶瓷企業,曾是我國出口瓷主要生產廠家。2013年,宇宙瓷廠開始搬遷改造,成為陶溪川文創街區。

  “陶溪川”不僅延續了老瓷廠的根與魂,更成為激發年輕人創新、創業的平台。每年,有80多位國內外知名藝術家受邀駐場創作,陸續有400余名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在此設立工作室。“陶溪川”也成為“洋景漂”的逐夢之地。國內外藝術家、設計師、創客、游客在這裡匯集,成為景德鎮與世界溝通對話的窗口。

  (景德鎮陶文旅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供圖)

  圖為游客在鞍山鋼鐵廠冷軋生產線參觀。  (鞍鋼博物館供圖)

  我國“國家工業遺產”的認定工作始於2017年,旨在搶救瀕危工業文化資源,傳承中國特色工業精神,促進工業文化產業創新發展。

  2021年12月13日, 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了第五批國家工業遺產名單,列入了北京電子管廠等31個項目。目前,我國共有國家工業遺產194項。

  工業遺產認定方法日趨成熟

  工業遺產是工業文化的重要載體。“國家工業遺產”記錄了中國工業不同階段的重要信息,見証了工業發展的歷史進程,具有重要的歷史、科技、社會和藝術價值。

  隨著國家工業遺產項目逐年增加,遺產申報與認定方法日趨成熟,更加凸顯價值內涵。

  與前4批相比,新公布的第五批遺產項目數量減少,但對每個項目的遺產價值把握卻更加嚴格。在產生第一批項目階段,國家工業遺產認定工作先在少數省份進行了試點。從第二批開始,每年公布的國家工業遺產都達到40至60項的規模,這迅速擴大了國家工業遺產名錄的體量及覆蓋范圍。第五批新增的國家工業遺產縮減至31項,在認定過程中更著重判斷其在行業發展進程的影響和地位,重視項目的創新性和獨特性,力爭做到優中選優——這傳遞出一個新的信號:能真正代表國家工業發展裡程碑的項目,數量是有限的。那些價值和地位突出的項目,大都已被含括在名單中了。國家工業遺產的數量增幅會趨於平緩。今后社會公眾對於工業遺產的關注點,應從數字和總量轉向關注發掘其價值內涵﹔工業遺產所有權人和研究、傳播團隊,也應重視整理、挖掘,進一步彰顯遺產核心價值。

  遺產地域分布更加均衡

  第一批國家工業遺產僅涉及了7個省份。3年后,我國大部分地區都陸續擁有了國家工業遺產。2021年,內蒙古、廣西和寧夏等地的項目出現在第五批名單中,進一步豐富了地域覆蓋范圍。

  從第五批認定名單中還可以看出一個特點:裝備制造、原材料和能源等“大國重器”工業項目受到高度重視。在前4批中,裝備制造類、原材料和能源類遺產各有48項﹔消費品生產類遺產則有55項,數量超過1/3。這一狀況在第五批名單中發生了明顯的改變。酒、絲綢和化妝品等消費品生產類遺產有5項﹔裝備制造類、原材料和能源類遺產的比重大幅提升,達到了21項。

  這一變化表明,“記錄工業發展的重大成就”已成為認定國家工業遺產的重要考量。

  最新公布的第五批國家工業遺產,彰顯出工業文化的多樣性特征。進入前四批名單的項目大多是我國工業發展的典型代表或者能夠突出體現中國工業化布局的歷史特征。第五批項目則開始彰顯地方傳統產業特色,例如進入名單的揚州謝馥春香粉廠舊址、江門甘蔗化工廠、位於四川省大英縣的卓筒井和蓬基井,分別是江浙地區的化妝品制造、東南沿海的蔗糖化工領域和四川井鹽工業發展過程中的典型。這些地域性傳統工業代表,在一定時期內還是享譽全國的產業名片。

  闡釋、傳播是下一步拓展重點

  2020年,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八部委聯合印發了《推進工業文化發展的指導意見(2021-2025年)》,提出工業遺產保護利用的具體措施包括:“弘揚工業文化價值內涵”“推動工業旅游創新發展”“開展工業文化教育實踐”“完善工業博物館體系”以及“加大傳播與交流”。與歷史文化遺產有所區別的是,工業遺產不僅具有歷史、科學和藝術內涵,其還蘊含著科技水平、產業發展、設計理念等獨特信息。所以,在國家工業遺產總量達到一定規模后,闡釋解讀遺產價值的傳播工作就被置於突出的位置。

  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推動下,工業遺產作為存量的社會空間資源,其保護利用過程既要體現文化、教育等社會功能,也同時承擔著城市發展的使命。隨著價值傳播的深入,全社會尤其是遺產涉及的企業和周邊社區,將會分享到工業遺產保護利用帶來的成果紅利。提升工業遺產的利用水平,能盤活資產、解決就業,往往也給周邊居民帶來良好的人文風貌。

  國家工業遺產中的景德鎮國營宇宙瓷廠、青島啤酒廠,都將城市發展、產業調整和旅游文創緊密結合在一起,成為當地社區受益的工業遺產動態傳承典型案例。但目前這樣的成功項目還是太少!有的工業遺產地處偏僻,難以抵達﹔有的工業遺產在被改造為藝術、創意街區時,常常既脫離了產業需求,又割裂了園區與遺產內涵的聯系,從而失去了作為工業遺產的生命力……如何將工業遺產與當地社區發展緊密聯系,正成為工業遺產領域著手思考解決的課題。

  今年將修訂工業遺產管理辦法

  “國家工業遺產”已歷經5年發展歷程,初步形成了體系,展現了令人振奮的發展前景,獲得了積極、良好的社會反響和支持。

  今年兩會期間,一些全國人大代表專門對我國工業遺產保護利用前景提出了建議。侯華梅代表提出:應該制定《工業遺產保護和利用法》,將工業遺產保護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城市建設規劃,並設立工業遺產保護基金。劉征等代表提出:應加強船舶類工業遺產保護與開發利用,建設相關的工業博物館等。這對工業遺產保護利用提出了更高、更細的要求。

  工業和信息化部於2018年印發了《國家工業遺產管理暫行辦法》,提出“設置專門部門或由專人監測遺產的保存狀況,劃定保護范圍,採取有效保護措施,保持遺產格局、結構、樣式和風貌特征,確保核心物項不被破壞”。人們在具體實踐中逐漸認識到,這些要求需要更詳盡、可操作的細則進行配合,以此才能體現工業遺產“動態傳承、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

  2022年,工業和信息化部已將《國家工業遺產管理暫行辦法》的修訂列為年度工作任務之一,工業遺產保護利用規范將進一步完善、具體。這清晰地體現出我國工業遺產發展的未來。  (作者系工業和信息化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研究專員,研究方向為工業遺產保護)

  工業遺產探索價值傳播的實踐(延伸閱讀)

  在工業遺產項目利用的初始階段,停產的工業區多被改造為旅游目的地、博物館、文創園區或商業空間。比如,位於黑龍江佳木斯的樺南森工鐵路,在森林、村庄、森林工業鐵路和蒸汽火車頭等舊有相關工業遺產元素的基礎上,改造成樺南蒸汽小火車景區﹔上海船廠利用造機車間,保留部分工業風貌顯著的混凝土梁以及屋頂桁架和管線等構件,改造成船廠1862商業中心。

  隨后人們發現,正在生產運行的工礦區,對公眾開放與工業遺產企業主營業務存在較大差異,游人與安全生產也構成了沖突。隨著社會對工業文化產品的需求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工業遺產項目也開始作出了積極嘗試。例如,東阿阿膠股份有限公司在生產線上用玻璃幕牆建立“透明工廠”,保証正常生產同時,向游人開放。

  許多工業企業規模巨大,公眾游覽范圍較廣。擁有工業遺產項目的鞍鋼股份有限公司和江蘇恆順醋業股份有限公司都成立了專業旅游公司。生產部門提出安全有序生產需要控制的人流量、活動范圍和注意事項,旅游公司運營相關工業遺產旅游資源提高遺產的文化魅力。這樣可以做到“生產觀光兩不誤”。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