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要聞

“民族團結進步看雲龍”系列報道

信貸資金為共同富裕“貼金”

人民網記者 符皓
2022年04月18日08:26 |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小字號

雲南省大理州雲龍縣,國土面積4400平方公裡,是大理州最大的縣,山區面積佔了98.6%。境內居住著白族、漢族、彝族、傈僳族、阿昌族等25個民族,總人口18.3萬人,少數民族人口佔86.23%。

    自古以來,雲龍縣各族人民不斷樹牢與全國人民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共建共享中華民族共同體家園。在縣內先后誕生了“萬眾一心、堅忍不拔”的滇西抗戰精神、“擔當盡責、負重拼搏”的水電移民精神、“苦干實干、頂住硬干”的脫貧攻堅精神、“不忘初心、矢志不渝”的艱苦創業精神,書寫了民族團結進步的雲龍篇章。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成就了雲龍的過去,也昭示著雲龍的未來。在新時代的征程上,圍繞“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主題,雲龍縣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高質量發展之路,不斷夯實發展基礎、持續改善民生福祉、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升民族事務治理法治化水平,不斷實現各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2016年,雲龍被命名為大理州首批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2021年再被命名為雲南省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

    典型引領,示范帶動。在雲南建設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的大背景下,本網特推出“民族團結進步看雲龍”系列報道,以期為雲南各地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的創建工作提供一個參考借鑒的樣本。

這是兩個白手起家、創業致富的勵志故事。

在雲龍縣諾鄧鎮諾鄧村牛舌坪小組,2014年,該組白族村民楊京橋從兩頭牛養起,用8年時間,將養殖規模擴大至50多頭,成為雲龍有名的養牛大戶,通過育種為全縣各族養殖戶提供小牛。

同樣在諾鄧村,2003年,該村白族村民楊伍鬆以家庭作坊腌制諾鄧火腿起步,經過20年發展,建成諾鄧火腿廠,並將火腿年銷售額提升到1700萬元,打造了雲龍最大的火腿生產企業,輻射帶動附近鄉鎮的各族群眾共同致富。

他們創業成功的背后,都與這項資金的扶持有關……

正在喂牛的楊京橋。人民網記者 符皓攝

“牛”老板的好運氣

52頭牛、4個工人,牛料加人工工資,每天開支在1000元以上……春節過后,今年39歲的楊京橋開始了新一年的規劃。

“想繼續擴大養殖規模,但牛料又快沒了,都需要用錢。”兩難之際,楊京橋一度動起了賣幾頭母牛籌錢的心思。

這時,雲龍農村商業銀行諾鄧支行客戶經理給他打來了電話:“‘牛’老板,你明天在家嗎,支行領導要來你的養牛基地看一下。”

“當然在家,你們財神駕到,我非常歡迎。”平時雙方打交道熟了,電話裡都愛開玩笑。

第二天中午過后,由雲龍農商行諾鄧支行的行長帶隊的一行3人便到了養牛基地。

簡單寒暄過后,楊京橋帶著3人參觀了養牛基地的每個角落。

令楊京橋有些意外,一行3人問得很仔細:

“肉牛市場價多少?”

“牛一天吃多少料?”

“去年賣了多少頭牛?”

……

楊京橋如實回答,到訪的一行人認真記錄。

在此之前,2017年,楊京橋獲得了雲龍農商行5萬元的信用貸款扶持。一路走來,信用貸款一直沒有間斷過,至2021年貸款金額已增至30萬元。

“是不是怕我還不起之前貸的30萬元。”此番一行3人前來,前后參觀交流了3個小時。看到對方刨根問底的勁頭,楊京橋不免多想。

不過,支行行長接下來的一句話,瞬間打消了他的疑慮。

“想不想增加額度?把你的信用額度提高到50萬元怎麼樣?”

楊京橋心中大喜,先前還心存疑慮的他當場笑嘻嘻地提出:“能不能增加到100萬元?”

“50萬元可以隨時辦理,但100萬元支行沒權限,要上報。”對楊京橋的申請,支行行長沒有當場答復。

能提高額度,楊京橋已很滿足。不過,更令他欣喜的是,沒幾天,他收到了雲龍農商行可授信100萬元的回復。

“資金下來后,我把今年的牛料都備齊了,一年無憂。”今年3月初,授信完成后,楊京橋總共貸出了80萬元。

“把牛養好,過兩年資金回籠,牛棚改善一下。還有塊空地,還可以再養100頭牛。”在信貸資金支持下,楊京橋成了雲龍縣遠近聞名的“牛”老板。常常小牛才產下兩個月,已被預訂一空。2021年,他靠養牛,一年收入超過60萬元。

“你做什麼都運氣好,能賺錢。”看到楊京橋在老家“牛”運亨通,在外工作的親人滿是羨慕。

楊京橋聽了心裡高興。但是他知道,好運氣離不開信貸好政策。

“農商行為雲龍各族群眾儲備了一筆發展資金。”雲龍農商行副行長楊梅介紹,在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為幫助全縣各族群眾共同發展、共同富裕,自2020年開始,雲龍農商行啟動覆蓋全縣農戶的整縣授信工作。由信貸員主動上門授信,一次授信可管3年,無需抵押,通過手機銀行操作,幾分鐘即可到賬。

據統計,目前雲龍農商行已在全縣授信37540戶,為各族群眾授信32億元。

楊京橋的養牛基地。人民網記者 符皓攝

小火腿闖出千萬大市場

庫房裡挂滿了火腿,剛入4月,細小的霉菌已經開始在火腿表層滋生。

眼前的火腿,不由得讓人想起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中描述的諾鄧火腿:“每個部分都有不同的吃法,貼近中間骨頭的肉是最好的,3年以上的火腿可以生吃……”

這是在雲龍最大的火腿生產企業——諾鄧火腿廠的見聞。

“2021年冬季腌制了24000多隻火腿。2003年在村裡建小廠時,年銷售額才70多萬元。今年發酵完上市后,年銷售額至少有1700萬元。”廠長楊伍鬆今年57歲,坐在會客室,他邊喝茶邊聊起了自家火腿廠的發展歷程。

從家庭作坊發展至雲龍最大的火腿生產企業,談起訣竅,旁人的理解無外乎火腿品質好、經營有法,但楊伍鬆卻給出了不一樣的答案。

楊伍鬆解釋,火腿在冬季腌制,經發酵后,最快要在來年8月才能銷售,品質最好的要等3年。這就意味著,在火腿出貨前的這段時間內,需要有充裕的資金支持備貨和維持運轉。

“從創業之初的20多萬貸款,到2021年的800萬元授信,廠子的發展壯大,一直得到雲龍農商行的鼎力支持。3年授信期內,無需抵押,到櫃台簽合同后幾分鐘即可到賬。”有了充裕資金,楊伍鬆的火腿廠也隨之壯大。

“近幾年來,每年銷售額平均以8%的速度在增長。”他微笑著說。

“我們把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創建與業務發展相融合,將民族特色農業和優勢產業作為重點支持服務對象,加大對實體經濟的信貸支持力度,積極助推鄉村振興。”楊梅表示,2015年至今,雲龍農商行已向36戶本土特色企業發放了2.2億元貸款,發揮農商行的金融資本屬性,全力支持民族地區經濟發展。

“生肉價格高,豬肉就收購一點,生肉價格穩定,就多收購一點。”楊伍鬆透露,有了信貸資金支持,還能通過延長儲備周期抵御市場短期波動。火腿生意能做大,自不必言。

楊伍鬆火腿廠庫房裡等待自然發酵的火腿。人民網記者 符皓攝

雲龍縣各民族群眾守望相助、手足情深。在信貸資金扶持下,火腿生意順風順水,楊伍鬆也不忘回饋鄉裡。

他先后與雲龍檢槽、白石、長興3個鄉鎮的5個養殖合作社合作,建立了5個火腿腌制基地,帶領附近鄉鎮的各族群眾共同發展、共同富裕。

“明年還准備在雲龍最遠的民建鄉建設火腿腌制基地,年腌制火腿在2000隻以上。”年近花甲之年,趁著政策利好,楊伍鬆依然沒打算停歇。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